主页

诚实,在形象工程中倒塌 (专题之三)

17年前 [04-05 10:45 周四]
诚实,在形象工程中倒塌

(一) 

     女儿的班主任老师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为更好地宣传她的模范事迹,教育局决定给她拍个电视片。其中需要这样一组镜头:老师给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小云补课。

电视片播出后,许多人向小云伸出友爱之手,捐款捐物。得以重返校园的小云,在老师的指点下给好心人写感谢信,可她潦草的字直让人皱眉头。于是,老师叫过来字写得工整的女儿,让她替小云抄写感谢信,然后发给那些献出爱心的好人。

     等女儿听明白整个事情,面对敬畏的老师,细小的声音从女儿的喉咙迸了出来:“我不能替她写,好孩子不能撒谎,我不能当不诚实的孩子。”

“也不能这么说。诚实的孩子是不是更要听话?你这样想想看,你不帮助老师做工作对不对?”女儿弄不懂诚实与听话的关系,红着脸一言不发,也没有动。老师不耐烦的挥了挥手。

回家后,女儿委屈地哭了起来,诉说着“不听话”的经过。我的心里是支持女儿的。但为了孩子以后的“处境”,我不得不违心地“谆谆教诲”:

“老师挑的都是学习好或者是某方面突出的孩子,能叫你替她抄,这不是表扬你的字写的好吗?你应该高兴,怎么还哭啊!”

    女儿终于破涕为笑了,提起笔替小云抄写感谢信。

    我只能暗暗惋惜,一些形象的背后,某类诚实的品德连连碰壁。女儿心灵的蓝天在慢慢变灰,天真被世俗磨平。我无能为力的同时,还在期望她能适应成人脸上缺少的纯净。

  

                            (二)

    女儿期末考试考了第四名。按我对她的了解,她本该考得更好。是写字慢没有做完?还是复习的时候,留有死角?

    我寻找着和她交谈的机会,主动替她收拾书桌。咦!一些“一指宽”的纸条吸引了我的视线。原来,按照上学的以往“经验”,这是考试作弊的“常见工具”。

    我心里狐疑着,难道女儿考试作弊?

“这些纸条是做什么用的?”我质问女儿。“这是老师告诉的,说考试的时候,把答案写好,传给两边的同学,也让他们取得好成绩。”女儿答道。

“你怎么知道人家不会?”“我当然知道,老师排座就排好了,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掺和到一起坐。全班考的好,老师能得奖,我们的班级也能得奖,老师还说,让我们爱护自己班级的荣誉!”

在考场上,按照老师的吩咐,避开监考老师传纸条,“帮助”指定的“差生”。有了上次的“教训”,女儿这次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结果弄得自己的试卷只能匆匆完成,没有时间认真检查,就到了交卷时间。

原来,第四名是考试时“帮助”别人而耽误答卷的后果。唉!对现在评优背后的龌龊,我只能见怪不怪的理解。

                  (三) 

    开学了,女儿拿回来学校发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

原来,学校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印发了一个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的责任状,页面的最下方有家长意见栏与签字栏。

    我想既然学校给了这样的机会,觉得有必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据我平日观察,孩子的家庭作业总是写生字,或者从练习本往作业本上抄作业,感觉机械的重复太多。于是我打算准备给老师提提意见,要求改进一下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

   我想好了意见,先与女儿商量。话还没有说完,女儿一把抢过责任状,坚决不让我下笔写:“老师说,不要写意见了,家长签字就行。”

“为什么?”我问。“老师说,这是责任状,是给上面领导检查的。你提意见,证明学校的工作不到位,我们要爱学校。”她焦急地说。

好笑之余我也暗自佩服,真难为女儿了,能把老师公文性质的话,背诵的一字不露。面对此种情况,我心软了,如果我“一意孤行”,恐怕会导致她大哭一场,而我做个给老师提意见的家长,能否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算了。

                     

                            (四)

     今天,女儿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到屋里,既没有出去玩,也没有做作业。她干什么呢?我好奇的探下头,却被在镜子前“比划”的她发现了,毫不犹豫的把我推了出来,并且插上了门。

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她到底干什么呢?过了一会儿,我掂起脚尖走到门口,把耳朵贴到门玻璃上。只听见她学着老师的口吻说话,并且叫着自己的名字“让某某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然后自己就口齿伶俐地背着什么,如此三番地折腾着。

吃晚饭的时候,她说:“妈妈,快给我找校服,我好明天穿,督学来听课。”我装做什么不知道的问她,“听课?你做好预习了吗?”她笑道,“怎么不会?今天老师就把明天要听的课讲了一遍,答案也准备好了。谁回答哪个问题,也安排好了,我回答第三个问题。”

“那,没有问题回答的孩子怎么办?”“老师说,他们上课的时候,把手背到后面做出专心听讲的样子,就是最懂事、最听话的孩子了。”

    我心里别有一番滋味,督学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可是看一场这样的“戏”,他们能体会到多少真实呢?又有多少地方上演着这样的“插曲”呢?

                

    孩子的天真无邪,被老师自觉、不自觉的利用着维持“形象工程”,用来“作秀”,象木偶一样被人摆弄。学校将他们品德的培养、心灵的成长,做人的准则将置于何地?没有时间去感慨更多,现实像开江的冰排,被一种惯性推向前。

想来或许不能过多地责怪老师,如今教育的“大气候”,成了让许多人身不由己的“江

湖”。教育,到底在培养什么?我只看到:诚实,在形象工程中倒塌!


策划:醉梅  来源:成长杂志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