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论文063: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的缺失及教育策略初探

15年前 [06-18 15:21 周四]

【摘要】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性良知之本,也是青少年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许多青少年却缺乏感恩父母的意识,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方面因素出发,探讨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其旨归是通过培养青少年学会感恩父母,从而学会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做一个有德行的,人格健全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关键词】青少年;感恩父母;感恩意识;缺失;教育策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孝经世传自古今,父母情恩似海深。鸟兽尚知哺育恩,爹娘不敬敬何人。”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孝敬父母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然而,我们不难发现,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的匮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具体表现在:有的学生不知道或漠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不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不会心存感激;有的学生只会一味向父母索取,不懂得关心、体贴、回报父母,不会帮助父母做家务;有的学生羞于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有的学生对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不太礼貌,甚至顶撞父母;更有的学生做出忘恩负恩,伤害父母的事。[1]据报道,济南一女孩因为母亲没有给她买衣服,两人在公交车上发生争执,女儿嚷到:“你为什么不给我买啊?”随后,竟掀住母亲的衣领,对母亲大打出手,当有乘客劝阻时也被其破口大骂。[2]这样的案例虽然只是个别,却折射出长期以来我国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一、感恩意识的内涵解析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谢”。意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与“心”、“精神”同义,它是专门作为表示思想意义的概念。感恩意识则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3]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之感。缺乏感恩父母的意识,就丧失了做人最起码的道德。

感恩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儒家赋予感恩意识的内涵最为深刻。而对父母的感恩则是儒家文化最为强调的内容,在反映孔子思想的《论语》中,多次提及孝,“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舆”“事父母,能竭其力”“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孝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其内在本质就是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只有具备了感恩意识,其“仁心”和“德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缺乏感恩父母的意识,在熟悉层面上不知恩、识恩;在情感层面上不感恩;在实践层面上不报恩。导致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缺失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家庭因素、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也包括青少年自身因素。

1.家庭教育不当导致青少年缺失感恩父母的意识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的不当却导致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的缺失。第一,家庭教育重心失衡。注重青少年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忽视道德教育,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子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尺度。第二,家长赋予孩子不理智之爱。许多家长一味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这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较多的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忘记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忽视了孩子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第三,代际冲突的客观存在阻碍了亲子沟通。亲子之间的代际冲突阻隔了青少年与其父母心灵的沟通,缺乏相互的理解与信任,最终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致使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的弱化。第四,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庭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导致许多孩子感觉压抑,不仅无法感知父母的爱,甚至由爱生恨。第五,家长缺乏索爱意识。中国的父母认为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不求回报,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心态。当孩子对父母表示感恩的时候,许多父母会表现出一种不好意思的情感态度,认为没有必要。久而久之,子女感恩父母的行为得不到正常强化,造成一种错觉,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不需要他们感恩,所以他们就不向父母感恩了。

2.学校德育建设的失效导致青少年缺失感恩父母的意识

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学会感恩父母的重要场地,然而,学校德育建设的失效却导致青少年缺失感恩父母的心。第一,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教育者只关心学生的聪明生命,并认为这是学生的全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生命的涵养。第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低迷。德育陷入形式化,从大处着眼,讲道理、知识的多;从小处和生活做起,重实践的少。第三,道德熟悉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老师仅仅把德育当作一门课程知识来教,学生也仅仅把德育当作一门课程知识来学。没有把道德熟悉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学生缺乏内心深刻的体验。第四,培养青少年学会感恩父母的教育属于德育的一个部分,同样被中小学教育所忽略。我们都在教育学生如何去爱我们的国家,却忘了教育他们怎样爱自己的父母。道德需要迁移,一个不懂的爱自己父母的人,是很难去爱一个国家的。学校德育只有做到生活化,少一些形式和口号,多一些行动和实践,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养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具备健康和谐的人格特征。

3.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导致青少年缺失感恩父母的意识

青少年除了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以外,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价值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受到诸如传播方式、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群体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对现代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以下几个特征:追求“即时满足”,否定手段价值;认真、拼搏、奋斗精神的崩溃;从英雄偶像崇拜转到追星;从物质优先转到生活质量优先;忠实自己的生活,不愿意为社会做贡献。[4]我们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环境的异化给青少年感恩意识套上了实用主义的金箍,追求金钱和名利已成为当前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金钱和名利面前变的越来越不重要,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的败坏对青少年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另外,青少年功利思想日益泛化,虚荣攀比心理更为增强,忽略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一切以“利”字为先,青少年在这种社会环境氛围的熏陶下,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不良的效仿,甚至在感恩父母上,也以利益为前提,从而给感恩意识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纱”。

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导致青少年缺失感恩父母的意识

依据人的自然发展规律,青少年会有一个青春期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经常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独立意向和成人感的形成,常以“小大人”自居。当受到成人,比如父母的否定后,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假如在这个敏感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学校的引导不足,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很轻易走向错误的发展轨迹。当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逆反情绪时,父母已经被关在子女的心门之外,很难与子女进行情感的交流。许多家长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对孩子训斥、甚至打骂,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使自尊心极强的子女感到压抑和窒息,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与父母疏远,很难与父母建立感情,不但没有感恩父母的意识,甚至出现伤害父母的行为。

三、培养青少年“感恩父母”意识的教育对策

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要教导青少年学会如何感恩父母,同样需要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1.为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因而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有效的加强他们的道德建设,培养他们感恩父母的意识。第一,父母不仅要注重子女智力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子女如何做人。第二,父母需要具备正确的教养方式。众多研究文献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和谐、健康、幸福的成长和和谐人格的养成,也轻易感受父母的爱和回报父母所给予的爱,养成感恩父母的意识。第三,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只有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子女才会从内心理解父母,感恩父母,也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第四,父母需作好表率,以行动感染子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不良行为势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本来就薄弱的感恩教育的效果。[5]试想,一个自己都不孝顺父母的家长怎么能培养出具有感恩意识的子女呢?第五,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具备索爱意识,让子女意识到,除了接受父母的爱以外,更需要回报父母的爱。

2.为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地,因此,有效培养青少年感恩父母的意识,学校责无旁贷。可喜的是,我国教育界已经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2003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条款,填补了以往教育的一个空白。那么,学校可以通过那些具体措施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呢?第一,学校要注重德育建设,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集体教育的影响下学会感恩父母。第二,开发校本教材,将感恩教育的内容编入教材。非凡是将历史上许多孝敬父母的故事以及现时代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编入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在特定日子以班或年级为单位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或主题班会活动,如举办母亲节等节日晚会,邀请学生父母一同参加。第四,与校外人士合作,如邀请相关的专家名人来开展一些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第五,感恩教育的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上海某中学给学生的寒假作业就是:对父母说三句话—“您辛劳了”、“您好”、“节日快乐”,给父母做三件事—鞠躬、洗脚、磕头。[6]

3.为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感恩父母的教育需要发挥社会的价值引导作用,社会环境领域对于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第一,可以通过电影、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作用启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最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比较突出感恩父母这一主题,如《常回家看看》、《感恩的心》,发挥了媒体应有的教育作用;“一个小朋友看见自己的妈妈给奶奶洗脚后,自己也端水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都是非常好的感恩父母宣传片;而南京大学校园内的“给辛酸父亲的一封信”则发挥了报刊杂志的宣传作用。第二,在生活中也应该创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和社会风气,如提倡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在母亲节的时候问候父母,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第三,社区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应开展必要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公益活动,以体验父母工作的辛酸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的整合力量,发挥整合效力强化青少年的感恩意识。据《光明日报》报道,在今年“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宁夏回族自治区就在银川市人民广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以“孝敬父母,学会感恩。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主题的“孝敬父母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全社会树立起了孝敬父母的良好风尚,让孝敬父母的思想值根于每个人的心。[7]

4.为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身心环境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家长、学校、社会应注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凡性,正确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树立健康和谐的人格。培养学生浓厚的感恩意识,不仅要感恩父母,也要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帮助自己的所有人。缺乏感恩父母意识的人,是很难有报效祖国的想法的,只有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结束语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良心的综合表现,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民的称赞。我们强调培养青少年感恩父母的意识,并非局限于只是强调青少年对父母的感恩,但是,只有先学会爱自己的父母,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完善、个性健全,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他人有用的人,这才是本文的旨归所在。

注释:

[1]《诗经·小雅》

[2]《现代汉语词典》

[3]《论语·学而》

【参考文献】

[1]戴育红、邓向昕、刘素容“感恩父母”班级辅导活动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家庭教育,2007(1)。

[2]“孝敬父母”应成德育重要的一课[N].中国教育报。

[3]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

[4]苏东水治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梁涛试论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3)。

[6]磕头谢父母8成学生完不成[N].成都商报,2007.2.27。

[7]刘永利在全社会大力树立孝敬父母的良好风尚[N].光明日报。

(编辑:郭开强 )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