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第18期《今日女报》凤雅周刊主打话题:父母皆祸害?爱的方式错了吗?
【第18期今日女报凤雅周刊主打话题】
你的孩子可能加入“反父母联盟”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余枚珠 实习生 金琪
“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我们的父母将孩子当做一个‘物’,而不是人”“如何更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生活”……
日前,一个名为“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被热炒、翻腾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看起来有些“大逆不道”的话题都来源于这个网络“反父母联盟”。这个已经拥有万余成员的小组内,聚集着被家长们忽视或者伤害过的孩子, 他们中有“ 7 0 后” “80后”,也不乏“90后”。
这个成立于2008年1月的网络联盟,在2009年8月时组员不到1000人,然而,接下来的一年,该网络联盟的人数迅速膨胀,截止2010年7月26日上午8点,该组成员已经达到14118人,还不断有孩子在加入。他们希望借这种抱团取暖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对父母的不满,倾述自己在家庭中遭受到的伤害,他们更希望在这个小组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一时间,除了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组织”似的鱼涌而入,这个“反父母联盟”的存在,让很多家长伤心困惑的同时, 也让他们感到一阵凉意。
“父母如何成为了‘祸害’?”“孩子们究竟怎么了?”“我们哪里做错了? ” “ 孩子打算怎样对付父母?”家长们惶惶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正在“反父母联盟”中寻求帮助?也许,你的确不能小视这个问题。
组员们都在干嘛
【倾诉】
这是发帖中最多的主题。记者发现在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的这段时间,小组中的发言多数处于倾诉和发泄阶段。“被打了一巴掌”、“我恨她,却叫了她20年的妈”“他们想毁掉我的一生”、“痛苦的不是身体暴力而是心灵侮辱”…
类似的帖子铺天盖地,从这些发帖的标题可以看出许多孩子都是因为某种家庭问题而来这里试图通过发泄来缓解压抑情绪。
【求助】
在倾述之外,更多的孩子发帖是希望获得网友们的帮助。如“家会伤人,你们都离开了吗?还是继续在挣扎?”“我妈要我嫁个有钱人?”“寻求帮助,也有人和我一样长大后有暴力倾向吗?”
从发帖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求助多数因为在家中遭受了伤害之后希望网友支招,但也不乏希望与父母改善关系的。
【讨论】
记者观察发现,进入该小组的孩子们在某种程度上都能找到共鸣。他们的童年经历或许相似——父母管教非常严格,遭受过家庭暴力,父母拿他们与邻居的孩子对比,父母有着很强的“控制欲”……因此,小组的孩子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面子对中国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毁掉你心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父母怎样做才会成为孩子眼中的祸害”、“又是谁祸害了父母呢?”“家庭关系不睦的核心原因在哪里?”这些帖子都是孩子们曾热烈讨论过的话题。
【自救】
网友“我也想吃一只羊”发帖说“美国法律规定孩子十八岁后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这个帖子引发了诸多网友的“羡慕”,对他们来说,仅凭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家庭关系非常难,因此大多数人会选择逃避,比如去外地工作,离家上大学等等。
一些曾经阅读过相关心理学书籍、家庭教育书籍的网友则会积极为大家支招,号召“自救”。小组的组长“左轮”也发帖表示,希望组员不要大量花精力和发泄和倾诉上,希望组员们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详细阅读会发现,组员们尽管采用了“对峙”、“反父母”等看起来剑拔弩张的词语做帖子标题,但是内容却比较理性,极少怂恿组员去伤害父母的言辞。他们在帖子中说道:同父母对峙的目的不是为了报复、惩罚他们、让他们收敛、向他们泄愤、从他们身上讨回某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同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直面他们、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他们时的恐惧、对父母说实话、为你今后与他们的关系定位……
孩子的声音——
“为什么历史上只有逆子之说,却没有逆母或逆父?”
豆瓣ID:在变老前远去
语录:“如今别的孩子在发展事业,我坐在这里每天阅读心理书籍,每天思考如何对付母亲,我的生命被白白浪费了。”
在“父母皆祸害”小组里被长期置顶的10个帖子中,有4个经典贴都是出自网友“在变老前远去”之手:“教你如何同父母对峙”、“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无数谎言中的No.1”、“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
7月23日,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联系到“在变老前远去”,她是一位远离家乡暂居广州的女孩,26岁,2009年7月便加入了这个“反父母”小组。她发表的话题多数属于讨论问题,且支招的类型,帖子中常引用一些心理学书籍中的言论。
“在成长的路途中,有了困惑就会需要解决,当身边的人无法帮助你的时候,选择在书籍中寻找答案是最好不过的了。”她说,“如今别的孩子在发展事业,我坐在这里每天阅读心理书籍,每天思考如何对付母亲,我的生命被白白浪费了。”说起与母亲的故事,“在变老前远去”说,几年前,她曾经给母亲写过一封长达9页的信,但是害怕患有高血压的母亲看了会受不了,于是把信烧掉了。“她肯定无法容忍她在我眼里是那种形象。”她说。回忆自己20多年来与母亲之间的故事,“在变老前远去”给出了一个个布满伤痕的场景:
“小学,我跪在地上,妈妈准备拿鞭子抽我,让我自己挑鞭子。夜里我独自哭着睡着。”“半夜和母亲聊天,她突然开始骂我,说我面对男人的时候不爱说话,于是认定我心里喜欢勾引男人,她整整骂了一个小时。我浑身冰凉无法自持,她的骂声穿过我的脑袋,我幻想自己走进厨房拿起刀解决自己的生命。”
“她用尽语言贬低我,试图想说服我有多差劲,多废物。骂我的时候她不忘问候我的爸爸,当时我自尊全毁,愤怒和悲伤涌上心头,我在她面前跪下,狠狠的抽自己耳光,哭着朝她喊:你说够了没有! 我就是废物,我就是没用的!! ”
“我病了半个月,丢了手机,打电话给她怕她找不到我而担心,她却在那边一连打了三个电话,只是想告诉我,我有多差劲。我二十多年丢东西的事情全被她拿出来说,不停的说,我当时就崩溃了,我和她大吵一场,扶着椅子坐下,开始质疑她是否爱我。”
“她要求我把家里的格局拍下来。我问她做什么用,她说:给你男友看,让他知难而退。(我的前男友是农村人)”
“生活本来就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的生活才会如此?”“在变老前远去”非常认同小组组长的这句话。她说,11年前,她逃开专制的父母,选择了离家1700公里外的大学。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她很开心,但是过后,“我发现,家、父母就像是风筝那头的线,那是割不断的情怀。2004年,那一场疾病、恐慌来临的时候,我逃回了家。后来,我又离开父母。再后来,他们老了,还是一样的专制,但是,我开始懂他们了,那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怀。以后,会没有人说你,唠叨你的,那时,最爱你的人已经走了。”
“在变老前远去”告诉记者,她和父母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但她已经懂得和父母保持距离,在不伤害彼此的基础上,给予自己充分的自由和生活空间。“只要我经济独立,保持自己的看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相信。”和小组中很多成员一样,他们认为“经济独立”将成为他们“生活独立”的救命稻草。
母爱“软暴力”,让我慢慢无力
豆瓣ID:Azure
语录:
“以为自己足够大,却依旧是个小孩,没法独立,永被监视,满肩膀的责任,责任,希望,希望。我维持假象,将庞大的身躯装进小孩的灵魂,惶惶难终日。”
“有时候我想,她眼中的我,一定比实际的我还要恶劣。对着我,用凶狠的语气说出那些话时,她一定恨之入骨,比我还要痛苦。”
“母女间的关系,虽然都曾经历肉体的无间,却仍可如山脊与海沟一样遥远。”
Azure,27岁的长沙妹子,工作已经5年,目前与父母同住。1个月前,她发现了这个小组。在与记者的交谈中,Azure一直担心自己的想法会被母亲发现。“我在她心里太完美了,而且她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我怎么能说她的不好?但很多时候,我却痛不欲生。”
Azure至今和父母一起住在位于长沙闹市的房子里。她曾经想搬出去住,但是母亲对她说,“你要是看这屋里瞎眼就搬出去!”无奈,她只能继续和父母在一起,接受他们“无微不至的庇护”。“听话——是我母亲对我一如既往的要求。”
Azure说,他的父亲母亲,几十年如一日,每日不断地对她说:出门一定要把电关好、把门关好、上街一定要注意扒手。于是,她每日出门,必在走下楼梯后折回,开锁,检查所有的电是否全都关好。
“我倒不是害怕家里来了小偷或者引发火灾,而是怕嘱托我之人歇斯底里的反应!她曾经如此,现在如此,以后还将如此。给我的恐惧已经深入内心,我已不期望有所改变,这是她表达爱我的方式。”
Azure一直压抑着自己,在父母面前做一个听话的小孩。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管得越来越多。工作、恋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母亲的“审核”。“以前每当有男人追我,都会被母亲以各种理由拒绝。”
Azure说,她也有点恨自己为什么谈不到母亲喜欢的男朋友。现在她终于鼓起勇气向母亲介绍了正在交往的男友,但是母亲要求对方要在长沙市区买房子,并且房子付全款了才能结婚,“我觉得我这一世都结不成婚了。”而母亲说,“你不嫁人,娘老子养你一世。”
“我和母亲之间已经谈不上任何交流,任何决定都是她说了算,我老爸也没有权威,如果不同意她的决定就将迎来一阵劈头盖脸加发毒誓的谩骂。” Azure说,母亲骂人的时候完全就是摧毁她的自尊,她想过要经历阵痛与母亲分开,但是狠不下心,“已经在蜜糖中慢慢没力了。”她把这一切的根源归结于自己没办法经济独立,“买不了自己名下的房子,所以没有自由可谈,我也没资格和他们谈自由。”
Azure坦言,母亲对她的付出、管教给了她莫大的压力,甚至造成了她的重度抑郁。她从来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更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因此,她想,为了母亲的爱,她就顺着母亲的意去做一只温水青蛙,“只要身边的人快乐,死不足惜。”
【家长声音】
孩子眼中,什么是爱?
刘妈妈,儿子23岁,曾经的“问题少年”,在当兵后家庭关系才有所缓解。
初一时,我家小乐(化名)迷上电玩,每天一放学都直接冲到学校附近的电子游戏室,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作为家长,我为了把他引上正途,每天都去各个电子游戏室挨着找他,把他领回家。为了让他安心学习,每天都接送他上学。我们害怕他出问题,平时在学校吃什么、做什么、交什么朋友,都一一过问。然而,小乐越来越难管,还开始了一系列回击与反抗。
初二他开始逃学。从刚开始不去上课,到四五天、一个星期不回家,再到家人也不清楚他在什么地方过夜,只能一遍遍的寻找。甚至在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的书包都不见了,为此他在那半年时间至少买过四五个书包和整套的书本。
记忆最深的一次,他离家出走三个月。当找到他的时候,他面黄肌瘦,脚上踩着一双破皮鞋。看到他,我又气又伤心,给他吃饱、洗了澡换好衣服之后,想好好给他讲道理,可他根本听不进去,后来越说越气的爸爸拿着皮带开始揍他,用脚踹他。“只要你不离家出走,即使不上学也可以”,我们做了最大的让步,但是他除了哭一点反应也没有,我们做父母的甚至给他下跪,希望打动他,但是他完全无动于衷。
小乐曾偷偷告诉姐姐,在离家出走的时候,他想过回家,但是想到回家必定遭致父母的打骂,所以就打消了念头。老实说,两年的当兵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他开始懂事了,但是我们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关心他,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管他”。
父母也需要表扬和肯定
丁妈妈,女儿27岁,女儿上大学后就离开了长沙,至今在外地工作,与长沙的家保持着距离。
女儿从小有写日记的习惯,我害怕女儿会早熟影响学习,也怕她受到伤害,因此偷偷看过她的日记,但是被她发现,我承认是自己做的不对,但这却是我们母女隔阂的开始。女儿长大后每天出门就锁上自己的房间门并带走钥匙,门上还挂着“闲人勿进”,这是让我有些生气的,不过也想给她一些自由就没有管她,但是她与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我给她的关心也往往会被误解。
每个父母都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书上教育我们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可是却没有教孩子欣赏父母。渐渐的孩子长大,越来越像一只想要飞出“牢笼”的小鸟,直至他们真的因为读书、工作而飞走。
我想说,孩子们不会在父母给予爱的时候多给父母一些肯定和表扬,父母也认为孩子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敬,随着时间推移,双方芥蒂越来越多,由爱而恨。这是每一个家庭都不愿意看到的。我认为父母并不像孩子口中说得那么高高在上,他们也需要得到孩子的爱,更要从小告诉他们,爱是相互的尊重。
名家谈
父母与子女,请相互留白
【著名作家】
浮石,作品《青瓷》、《红袖》、《非常媒•戒》。
“父母皆祸害”这个小组,我曾经有所关注,但是看了小组内容之后,发现小组名有点“标题党”的嫌疑,其内容并不惊悚,因此,父母们不需要特别紧张。从内容可以看出,孩子们其实也很想与父母沟通。
现在的孩子普遍对父母的期望值很高,对父母的沟通水平要求也很高,但是父母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当你依旧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孩子时,孩子则会反感,甚至把与父母沟通的大门关闭。
无论是青春期的孩子,还是幼儿园的孩子,你作为家长对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他们,孩子会不会接受?这都是家长们需要反思的问题。现在网络上出现了“反父母联盟”,这也是给家长们敲一个警钟。
我现在与女儿的关系不错,在女儿的成长中,我发现伴随着孩子的长大、阅历的丰富,孩子会越来越容易沟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自由,让孩子有机会找到他自己的空间,对于孩子的生活,父母不要过多的干预。
孩子有自己的经历、阅历、想法,有自己的发展轨迹,父母粗暴的人为干涉往往会对孩子的正常发展造成伤害。
父母需要反思,孩子需要理解
【教育专家】
醉梅,中华家庭教育网亲子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首席专家,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太平洋亲子网亲子教育专家团顾问,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丛书副主编,曾任《成长》杂志编委、核心编辑,执行主编。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孩子们的“恨”里,是对父母教养方式的批判和陈腐观念的抵抗。当前,很多父母的错误归结起来大体有三方面:其一,观念上的保守、顽固、封建,比如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听话就不是好孩子等;其二,行为上的控制、干涉、施暴,比如替孩子做选择,为孩子设计人生;其三,语言上的过激、失当,如辱骂贬损、唠叨说教等。这些所做所为易使孩子变得自卑、焦虑、抑郁,没有安全感,失去自我,有的导致孩子人格扭曲,这些内伤有的甚至会给孩子造成终生的伤痛。
给孩子们的建议:
◆学会理性思考,分清爱与爱的方式。父母是爱我们的,但由于历史、社会、个人等原因,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爱的方式难免出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父母也会犯错,也需要成长。理解和宽容父母的同时,就是给自己一片蓝天,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做父母。
◆主动寻求沟通,改变现有不良状态。与其沉浸在痛苦和怨恨中,不如主动寻求改变。试着找机会和父母沟通,打破僵局,比如给父母写一封信,把自己内心积淀的痛苦和烦恼说出来;拉父母散散步,旁敲侧击地暗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或许父母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顽固和不讲道理,父母也需要你的帮助才能成长。
◆把经历变成财富,为将来教育孩子服务
很多父母伤害孩子是无意的,我们或许无法把那些留在我们精神生命中的伤口愈合,但可以把它当作教训和经验来避免——未来不要在自己孩子的心里制造伤口。正如知名教育专家孙瑞雪所言:“您要做的是改变您自己,不让您自己成为您童年的俘虏,最终不让您孩子成为您童年的俘虏。”
给父母的建议:
◆树立“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观念小组中一网友说,我妈偷看我的日记,还嘲笑我,什么隐私,连你都是我的,你有什么隐私?我们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或延伸,不应把自己凌驾于孩子的精神和人格之上,这样父母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以及孩子的心。
◆要与孩子划清界限和弄清责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习惯把家庭当成一个整体而不分你我,家长喜欢包办一切,代替孩子成长;喜欢把自己的愿望、需要投射给孩子,甚至在孩子成家立业后还继续和孩子纠结不清。
孩子大了,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这样才不会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因你的放手而享受自由和快乐。
◆给孩子真正的爱才能走近孩子的心
父母对孩子的爱中夹杂了太多个人意愿,爱就不纯了,因此不要怪孩子说是“假爱”。父母要体谅孩子们毕竟阅历和经验不多,有时也会有过激的思想和行为,放下家长的架子,接纳、宽容孩子的一切无罪行为,往往会换来心与心的靠近,情与情的拥抱。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