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www.dizigui.cn/bk/jzyf.asp#朝起早,夜眠迟_
目录
君子务本 教子有本
教孝
初识《弟子规》
做《弟子规》
朝起早,夜眠迟
衣食简单
做家务
学校的学习
《弟子规》伴随下的成长
从小学到初中
深入《弟子规》
高中
教子心得
感悟圣心
《弟子规》中的隐恶扬善
与孩子一起成长
坚忍之心
给孩子时间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君子务本 教子有本
我比较喜欢孩子,所以大学一毕业就在儿科做医生。我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想默默地做一名真正的好医生。这样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孩子,便有了一个心愿: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是一个幸福的人。
随着孩子的到来并渐渐长大,怎么样教他,教他些什么才能达到自己的希望,便成为缠绕在心头的最大问题。常常跑书店,翻报刊,虽然这方面的论述不断增多,可很杂乱,不仅难以下手,而且很多似是而非。尤其那些所谓的崇尚自我,充分地发展了孩子自私的欲望。几年后,当家长发现,那么让自己爱恋的孩子,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孩子,开始对自己怒目而视,开始威胁,开始向自己举起拳头的时候,不禁自问:到底怎么了?无限的迷茫,无限的痛苦,无限的困惑便缠绕着身心。
用迷惑带着孩子长大,只能是这里抓一把,那里抓一把,孩子也越来越让自己有种“抓不住”的感觉。他吸收能力很强,出去玩一次,被别人带一带,回家就很难管。他最怕的就是小朋友到我们家玩后或者我们带他到小朋友家玩回来,每次总要狠狠地教训他一番。
放学回家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玩,不知道该给他看些什么书。孩子渐渐也调皮了,会打架了,有时也发现他带回家里来不曾有过的东西。看到这些,总要批评他,有时也杖责。每当这时,内心的烦闷、迷茫与忧虑就无法排解。再加上整个社会的变化,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在校时间越拉越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时间就学这些吗?有没有让他学了以后一生都可以受用的东西呢?整个那段时间,眼前就像有一层雾,我怎么也看不清面前的路,谁能指点迷津呢?该怎样做,该教孩子些什么呢?我不停地在心底喊着。每当夜深人静时,就会呆望着天空,希望从那闪烁的星光里得到答案。
教 孝
苍天不负有心人,就在孩子三年级结束的暑假里得到一张光盘,当时没放心上。后来那是怎样的日子啊,怎么也不会忘记,孩子开启了这张光盘,也开启了我们真正的生命。那时我正在做饭,听到房间里传来讲话声,跑去一看,光盘里一位老者正讲到中国文化。以后才知道他就是释净空老教授。老人家讲:“四大文明古国何以只剩下中国,就是因为孝道。‘孝’,上边是“老”,下边是“子”,就是表示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永远不分离。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像一个钢筋架构……。在中国没有代沟,代沟是引进词,是近来中国才出现的现象,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会有代沟。”老者继续说:“现代学校大多是知识技能的传授,真正的教育是教“做人”,教育的根本是教“孝”,从《弟子规》做起,一定要做。”虽然听到“孝”字我有些别扭,因为我们是喊着口号把她踩在脚下走过来的,谁提起这个字,就好像是从古物堆里爬出来的。但老人家那讲话的神情,那坚定的语气,深刻的道理及毋庸置疑的态度,还是像一道电光劈开了眼前的迷雾。我这叶在大海中久久漂泊的小舟,终于有了方向。
初识《弟子规》
很幸运,从一位长者那里得到了《弟子规》,便急切地打开: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 ……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 ……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 ……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 ……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 ……
字字句句,撞击着我的心。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明朗,活了这么大,竟然不知道世间还有这么好的书,自己一直以来对人生的迷茫全在这里化开了。
想想禁不住悲从心来:这么好的文化,这么好的教训,为什么不流传,为什么不教给我们呢?我们生活得这么苦、这么迷,寻寻觅觅空过了那么多岁月。看着眼前的孩子,一种责任感驱使着我:一定要用《弟子规》好好教他。
“弟子”,不是指小孩,而是指做学生的人。在圣贤人面前,我们都是弟子。所以孩子在家的时间,和他一起学,再也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我们互相勉励一定要把自己塑造得像《弟子规》上说的那样。初始先熟读,以后逐条对照,读到我们做到点的就很欣慰。尤其孩子,我们常让他穿校服,有的老师同学会取笑他,就有点动摇,当读到“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就更坚定了自己的做法。
孩子很快会背了,这样就越来越熟悉,日常生活做事就按经文去做,“父母呼,应勿缓……”不断督促,慢慢“晨则省,昏则定”也能做到了。
孩子会用《弟子规》判定是非了。有一次与一位要好的同学去游泳,在岸上休息时,一位被母亲抱着、才几个月大的孩子打了他同学,同学很生气,回击了那个孩子,结果这位母亲批评了同学,同学一直心里不服。在回家的路上,儿子想起了《弟子规》中“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就给同学说:“咱们已十岁了,懂事了,那个孩子还小不懂事,当然该忍让才是。”到家后他把这件事讲给我,问我他做的对不对。我听了很高兴,夸他做得很对。这时,我看到了孩子眼中那闪动的光亮。
是啊,做《弟子规》,我们的生活有了尺度,内心有了主宰,这条路是对的。于是,便重新安排了生活。
做《弟子规》
朝起早,夜眠迟
因为“教子有本”,心慢慢定下来,“本立而法生”,方法就来了。想着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而孩子最佳学习时间已越来越少。《弟子规》上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于是自己早上三点左右起床,规定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这样时间就宽松多了。起床洗漱后,读经典,勉励自己在一天中的所言、所行、所想以此为准则,做孩子的榜样。五点半叫孩子起床。开始很难叫,叫过了又睡,有时就掀掉他的被子,也打过。一天早上给他讲:“你再睡一会儿是不是可以不起来了?”他说不是。我说:“对的,人生就是这样,该做的必须做,那就不要浪费时间,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毅力的。只要一醒,骨碌一下爬起来。”这样说着就把手伸给他说:“来,骨碌起床!”他很高兴就起来了。以后早上把他叫醒后,一说“骨碌、骨碌”他就起床了。一段时间后就很自觉,也越来越珍惜时间了。一般是让他十点钟睡,有天晚上已十点多,他说:“妈妈‘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我要再睡晚点儿。”孩子知道时光的宝贵了,应该成全。后来就五点喊他起床,晚上仍是十点左右睡。他起床后自己整理床铺,洗漱,包括书桌、学习用品全是自己整理。
一开始要先做给他看,带着他做几次,以后他做过再检查、鼓励他。这时如果发现哪点没做好,一定不能批评他。因为他还小,不太有标准。骂他“你怎么做得这样差”的时候,他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做。一两次记住得少,我们应该说:“看!这样放。”或者,“看!这样叠,记住了吧!”说不定要多次重复,大点的孩子可能更难改。说实在的,孩子进步的快慢与父母是怎样做的有很大关系,只要我们能练就什么事、任何时都不生气,再教之以孝,从《弟子规》做起就不难了。每当孩子气馁的时候,就告诉他:“一定要坚持下去,你以后肯定会知道这样做的好处的。”
早上一边做早饭一边看着孩子。孩子早上读经典、背经典,从《弟子规》开始,每天哪怕背两行都行。第二天会把前两天的重复背一遍,星期天就全部复习一次,很熟悉的一个月复习一回。这样细水长流,背了《弟子规》《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及其《序》、十善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在初中毕业的假期里又把《道德经》背会了。因为这之前是孩子记忆的最佳时期,古时候的教学就是利用这段时间来记忆。几年来的节假日也一直如此,从未间断。
记得在小学的一个周末,孩子说:“妈妈,明天我睡个懒觉吧!”孩子第一次这样要求,就答应了:“好吧!明天早上几点叫你?”孩子说:“六点。”当时我就笑了,说:“你不太贪心嘛!”谁知第二天,他照样很早就起床了。他说睡在那里没意思,也浪费了时间。
是啊,孩子小时候,没有什么好恶,教给他正确的,习惯成自然,他就做得很好。
衣食简单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很多道工序,需要许多人的付出,所以告诉他要节俭,要惜福。常给孩子讲:一个人一生的受用是有限的,在自己吃饱穿暖的同时,要想到许多人还在挨饿受冻。平时让孩子常读《了凡四训》的讲解——修福积德造命法,和《太上感应篇》的解释——集福消灾之道,还有德育故事等,以帮助《弟子规》的学习。
孩子从小对衣着不要求,衣服破了,给他补补照穿。初中有段时间,对衣服有点挑拣了。发现后,我就告诉他:“你们这个年龄还不知道什么是真好。自以为好的,可能会闹出很大笑话。特别是刚刚觉得自己大了,很想学大人的样子,学的很多是不好的一面。”就在陪他散步时,把一些同年龄孩子的奇异打扮给孩子看,问他那样好不好,他就摇头。我说:“咱们按《弟子规》做,而你这样穿着既干净又大方,不会让人看不过眼。”孩子以后再也不挑了。
《弟子规》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饮食清淡单一,都是自己动手,不放过多的油、盐、味精等调料。因为自己是学医的,过去太注重“营养”,身体反而不好,孩子也经常生病。后来才知道:最简单的饮食就是最好的饮食,最自然的饮食就是最健康的饮食。另外吃季节性食物,很少吃零食。不考虑零食本身不好的一面,单说胃肠,它就如一部机器,负荷是一定的。我们总是想法设法去扩大它的容量,开发它的潜能,让它一直工作,不能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调整,反而减损了它的寿命。饮食清淡单一,定时食,身体都很好,精力旺盛,也不易疲乏。生病的原因可能很多,但认清病从口入,把好这一关,多数疾病都能避免。自己做饭,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容易生起感恩的心,也会更努力按我们说的去做。
做家务
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认识到让孩子做家务更能激发他的孝心,而且更喜欢跟父母交流,增进亲情。开始先让他买些油盐酱醋等,后来等他放学回家时带些面点。每次做完都要肯定他,拍拍他肩膀,拉拉他的手,或者用赞赏的目光看着他,孩子就会很满足了。有一次与丈夫出去办事,回家时已过午饭时间,可进门一看,孩子已烧好饭菜等着呢!我非常惊奇,从来没教过他。一看,米饭因水放少了有点发硬,青菜虽然有点糊,但那种清醇的香甜是我们做不出来的,那味至今仍留在口边。当时孩子说,是学着我平时怎么做的。我告诉孩子:第一次做就这么好,真能干!爸爸妈妈终于也能吃上现成的了。孩子很高兴。因为孩子亲自做过,知道一切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以后再也不挑饭菜了。
后来还渐渐学会了洗碗、拖地、晾晒、折叠衣服,分类洗、放,晒鞋袜等。这样在家务上我不仅多了个小帮手,孩子也不断从做事中获得自信心、观察力、耐力,还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如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处吐痰、保持衣物整洁等,把《弟子规》上“谨”的一部分逐渐做到。
说着好像很轻松,其实做的时候也是反复多次,比如扫地、拖地,也要先做给他看一下,而后让他做。家长一定记住不能急,不能求完美。孩子刚刚做肯定不会像我们做的那样,一定不要嫌孩子做得不好,还要告诉他:“你真行,第一次做就这么好,真不简单!”“看,把这里这样拖。”只找一个毛病就行了,不要再找一大堆不足,那些不足让孩子慢慢来,给他喘气、接受的时间。孩子会越做越有信心,越做越好。
有个星期天,孩子很高兴地说:“妈妈。今天作业不多,我来打扫卫生吧!”我就找个简单的,让他用掸子轻轻地把家具表面掸一掸。他已做过,也就没再跟着他。一会儿就听到“啪”的一声鞭炮声。跑去一问才知道,他把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一个摔炮碰到地上,就告诉他“事勿忙,忙多错”。他说:“知道了妈妈!”谁知过一会儿,更大的一声巨响传来,还夹杂着玻璃摔碎的声音,原来他把挂钟碰掉了。就有点生气地问他:“钟表那么高怎么会碰到呢?”孩子说:“我想它可能也脏了,把它也掸一掸,用力大了。”如果原来脾气,我会连问都不问,认为他贪玩,教训他一番。现在知道孩子是好心,只是还没学会做事。我们家长也往往因为怕出乱而错过了练就孩子勤劳本性的时期,以后惰性形成了,孩子有时候也想好,但是没有毅力坚持下去。想到这,我说:“没做过的事,不知深浅,应先试探着做。看似简单的不一定好做,看似难的也不一定那么难,‘勿畏难,勿轻略’。”孩子说:“我记住了,妈妈!”一起收拾好破碎的钟表,又各自继续做事。我心里正想着刚才的事,又“啪”的一声。唉!今天“三声巨响”,他最后把一个小瓶碰掉摔碎了。我们俩看着,他也觉得好笑,忍不住都笑了,就算孩子交了学费吧,另外也是在磨练我的耐心。我也爱急,看他毛手毛脚就骂他,这样让孩子有话不敢说,许多假话也往往由此而产生。
孩子越做越欢喜,也常跟我上菜场。为了节省时间,每次买菜我总是买几天的,往往一称好,他就抢过去提在手里。怕他提不动,他说不让他提,别人会认为他不孝顺。看到的人都夸他懂事,他自己也从做事中感受到尽孝的快乐,体会到一种责任感与成就感。
因为做家务花费了一部分时间,孩子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做作业更专心,更认真。家务需要耐心,作业上也发现他耐心增加了,不那么急了,细心点儿了,小地方错的越来越少。我突然间明白了:圣人的教诲才是最科学的,并且超科学。因为圣人的方法是按一个人成长的自然顺序:小时候记忆力好,多背诵;好动,就让他学习洒扫庭除。这样既学习了生活的技能,又耗去了多余的精力,正好是“才”有所用。而且孩子天性没有成年人的难易、好丑、苦乐、愿与不愿。只要引导好,对他来说玩与做事是没多大区别的。从日常的劳作中,他得到了更大的快乐,也具备了孝的本领。
平常也常给孩子讲:《弟子规》就是一个“孝”字,也是现在说的“爱”字,从孝父母到孝他人,从爱父母到爱他人,再扩大到爱事、爱物,给孩子养成一种纯爱之心。一天傍晚与朋友带着孩子去散步,在路的一个拐角处,孩子被一个东西滑个趔趄,低头一看是西瓜皮,孩子捡起来就扔到了垃圾桶里。这位朋友讲:“不要捡了,反正已经走过去了。”我说:“别这样想。如果我们前面有人捡了,自己的孩子就不会滑到;如果我们不捡,就会让后面的人滑倒。也许后面被滑的,正是我们的亲人。”所以有时走在路上,见到树枝、砖块都会捡了放在路边。
学校的学习
其实,如果有孝心德行好,学习自然会好,因为他有动力。虽然有一些天资的差别,但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不管孩子学什么,首先要给他一个好的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学校、周围、家庭。最重要的是家庭,一定要从小抓好,另外是对待学习的态度。
那是在孩子要上学的前两年,我因为身体的关系到小学做校医。当时也引起不小的反响,许多同事、朋友劝我,可我的想法是: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有所取舍,这么年轻顾不住自己,家庭孩子不能照顾,要那些空有的地位与名望有什么意义。自己所学的东西,只能使选择的道路更宽、更有余地,如果成了绳索捆绑了自己还学它干什么!
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后,与丈夫商量,他也认为很好,就这样到了学校。两年的时间接触了老师、家长、孩子,感慨很多。孩子们的吸收、模仿能力实在惊人,刚上学的小孩跟老师不到两个月,连走路的姿势、跳舞的举动都一模一样。声音大、爱喊叫的老师,班上的学生也同样的大声,还会有几个调皮的,很难管;脾气好、声音柔和的老师带的班,孩子也规矩乖巧。另外老师的孩子如果特别受宠,容易形成骄慢、任性、懒惰,更自我。
看到这些思考了很久,报名之前就给他规定:
一、因为妈妈在学校,要表现更好,不能跟同学闹矛盾,让家长有意见,让妈妈丢人。
二、自己东西自己整理,不要因忘带书本让妈妈送,那不可能!
三、不要随便到老师办公室。不到午饭时间,不到妈妈办公室,除非带同学看病。
四、当同学的面称我医生,不要妈妈、妈妈的叫。
五、每顿饭吃好,在学校妈妈没有零食。
六、不能接受别人的东西。
另外告诉老师一定要把儿子与其他同学同等看待,并且要更严格一些,不能让他有任何的优越感,给孩子一个自然成长的环境。自己则除非工作上的原因,不轻易找老师或去班上。
学习用品都是最简单的,颜色单一。书包一用就几年,铅笔、笔盒也是最普通的,这样孩子不会花很多心思在这上边,不会向同学炫耀,也不会当作玩具。铅笔每天带两支,孩子用的就很小心。而不是一带一大把,用的时候不爱惜。有的同学还用笔尖到处戳,看着笔一支一支地断,家长的心血反而助长了孩子的不良心态。家里孩子的学习用品也是自己整理,过段时间会抽看。书桌、床铺及房间干净、整洁,无多余的饰品。这样孩子的心是净的,学习易专心。
平时很少看电视,只在节假日偶尔看看。一是怕损伤孩子的眼睛,另外电视节目也确实恶多善少,即使有孩子看的也必定帮他选好,陪在他身边一起看,直到关闭。学“孝”、教《弟子规》后,知道电视是个“斗闹场”,报纸大多也是“邪僻事”,干脆不看了。孩子看的书目,也是亲自过目并帮他选。小时候必把他放在视线之内,以后的玩伴也必定是了解的,没什么恶习。玩回来也大多会观察他,并过问他们玩的内容加以引导。
记得他没上学时,年长的老师曾问过:“孩子睡不睡懒觉?有没有吃零食的习惯?做不做家务?爱不爱读书?有前两者则难学好,只要勤劳、爱读书就容易爱学习。”所以当我们坐下来时,手里总是拿一本好书。有一次他爸爸回家,带来了游戏机,我就告诉他不要让孩子知道,另外也希望丈夫当孩子的面不看电视,不开电脑。可有时候,丈夫忍不住拿出游戏机来玩,孩子知道了总是心神不宁,我便趁丈夫不在家时,把游戏机砸坏了。待丈夫回家,我拿出砸坏的游戏机说:“如果家里就我们俩随你玩,我也不想限制你。可现在有孩子,我们一定要有个好习惯,对孩子负责。如果孩子在家时,你再看电视、玩电脑,我也会一一把它们砸掉。别人看重的是钱与这些东西,我看重的是孩子。没有这些,孩子不会学坏。”丈夫还好,虽然开始有些怨言,可回家后也能遵守家规。后来,他也常常读善书,不断地在进步。他对电脑的爱好在孩子学电脑时还帮助很大。这样,整个家庭有一个很好的静谧的环境,就很利于孩子成长。一般我们除家务外就读书,看德行光盘。
我的朋友很单纯,因为平时忙,只有周末才偶尔聚一聚,单位里的聚会不是非参加不可的也不参加。我认为:任何一个地方少了我,照样都会很好;而孩子,尤其他小的时候,母亲便是他整个的依靠。我总希望孩子对自己、对家庭能依赖,能靠得住,所以很少出去。这样孩子对父母、对家多一份依恋,心里有话总能有人说,就会很安心,少走许多弯路。丈夫很随和,从来没有他看不惯或者可计较的人,朋友多,带回家来对孩子影响很大。他觉察后,也不再带这样的朋友来。有一次带回来几个朋友打牌,之前没给我讲。当时我也很热情,对他们很好,泡茶、倒水。等他们走后就告诉丈夫,以后不要在家里起“灶”了,为了孩子。后来丈夫说因为我太热情,他们也不好意思再来了。
我们居住的小区也比较安静,孩子在周围玩耍也很放心,所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很重要。孟子以他那样的天资还需要母亲三迁来成就他,我们现在就更应该注重环境的影响。但不要去埋怨社会,埋怨周围,因为大环境也是由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组成的。一定先从自己做起,带孩子做,带家庭做,起码自己及孩子、家庭先受益,而后波及周围。
学习上让孩子明确学习态度:学生的本分是学习,要尊重老师,上课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常常多讲,反复讲老师的付出,老师的辛苦,一定要为他树立老师好的形象,让孩子生起对老师的感恩之心,他就会按老师说的去做。另外给孩子多讲一些爱学习的故事,让他受到激励,也爱学、想学。平时多问问孩子能不能听懂,学习上有没有困难。除学校布置的作业,不买任何参考资料及习题,不参加任何学习上的辅导班(英语、奥数、作文等)。因为小学东西有限,孩子年龄小,这时该是爱动的年龄,反而让他整天趴着做题。尤其许多题绕来绕去,难度超过孩子的思维发展,让他从小恐惧,以后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
有许多孩子开始很好,家长为了让他更好,便买来一大堆的参考、练习。孩子应付完学校里的作业,回到家又看到这么多,他们很聪明,在抵抗不过时也有了对策:在学校开始想办法玩,作业不做。一个班那么多同学,老师也总不能一一盯着。这样回家就告诉家长:学校的作业还没写完。家长没办法,就催着孩子做。孩子看早一点做完了,父母照样另加,他不得已,就开始拖时间。孩子是不太有时间概念的,他也不知道已到晚上十一、十二点,只想着能逃过就行。真是可怜的孩子!所以许多家长说:他做一道题能磨很长时间。另一种情况就是从小养成了拖拖拉拉的习惯。在一开始老师也说孩子拖拉,我就给儿子讲:“你作业做得又快,质量又高,省下的时间你就可以自己支配。”在校,他就可以自己读读书;如果是在家里,我就会带他到公园走走,或去书店看一会儿书,或者给他讲个故事作为奖励,有时候就放他到楼下玩一会儿。这样孩子的身心就得到调节,学习也不再成为一种压力,而是一件很快乐的事。给孩子的承诺一定是正面的、能兑现的,所以孩子就越来越好,很快就改掉了。考试从不向他要分数,要名次,只问错的题懂了没有。成绩好了也从不用钱奖励,而是送给他一本书,或带他到书店看书,或者带他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还要告诉孩子:学习好是应该的,是自己的本分。
教“孝”、做《弟子规》之后,再也不催他学习了,总是劝他少做一道题,多读一些德行的书。如果德行不好,就告诉他“不要上学了”。德行不好,学那么多的知识,对人民、对社会反而有更大的危害。虽然只抓德行,没抓学习,他学习进步反而更快了。
《弟子规》伴随下的成长
从小学到初中
一开始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教孩子,错过了九年的教育时间。不过由于上学后对他要求比较严,所以他还能尊重老师,友爱同学。语文学习还可以,可数学从第一次考试的倒数第二到三年级的依然“不怎么样”,我也从不帮他补。因为我认为小学数学本应该很简单,可偏偏这样分、那样合,把孩子搅迷了反而再要让他不迷,所以我总是要求他基础题会就行了,然后鼓励他,给他信心。告诉他:肯定会好的,你能行。
三年级的一天,孩子在家做数学,当时我走过去,孩子说:“妈妈,我数学可能学不好了。”我有点儿心痛,问他怎么会这样说,孩子说:“今天一位老师从我们教室门口走过,见到数学老师,问我的数学怎么样,数学老师说不怎么样。”我说:“你很难过,对吧?”孩子点点头。我就告诉孩子:“妈妈不这样想,妈妈相信你肯定会越来越好。妈妈刚上学的时候,数学比你还差呢,但内心里总认为自己会学好的,以后也赶上了。”这样孩子好像安心了点。有一次与他一起去卖废品,他在一堆书里看到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两本奥数书,就很想看。他问了废品回收处的叔叔后,就带回家了。有时间他就翻一翻,越来越喜欢,还啃了几道题。所以想让孩子做什么,一定给他信心,开始不好没关系,但一定要给孩子信心,给孩子力量,让孩子看到希望。
小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把他转到了离家很近的学校,一者因为有了学后班,下午我本可以四点多下班,可还要在校等他近一个小时。从孩子上学起,他爸爸常常出差在外,家里所有事务都是自己一人做。这个时间先回家做家务、做饭,放学还要来接他。有时让他自己回家,路上又不放心。二者我在学校,怕他从小得到照顾,养成自己不努力,还贡高我慢,对他把握不那么踏实。跟孩子商量后就转学了。开始他不同意,我给他讲明原委,并告诉他,相信他适应能力很强,老师很快会熟悉,也很快能有新的好伙伴。在他开学后的第二天,他已上学走了。我看到书桌上有个本子,以为他忘带了。想孩子刚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怕他心理压力更大,就把本子给他送去。那时刚好数学课下,他跟我站在楼道里,我问他:“上课老师讲的能听懂吗?”他就扑在我的怀里哭了。他说:“妈妈,这一块上学期已讲了,今天等于复习一下。我回答一个问题,老师说我讲错了,还批评了我。”我赶快安慰他,告诉他别难过,哪有学生不被老师批评的,真不明白错在哪,可以再请教老师。其实这时想再去跟老师交流吧,又怕老师误会我护孩子,责怪她,只好先走了。当时看到孩子那样,心里也很难过,还有埋怨。后来就冷静下来了,想着一方面刚到新环境就被批评,而在原来的学校心里总有依赖,老师对他也比较宽;另外一方面他回答的与老师的要求可能不符。等孩子回家后就告诉他:“你还记得吧,小时候经常说话让妈妈听不懂,你很急,我也急,可就是不明白你想表达什么。”他笑了。我继续说:“你在原来那个学校里,老师的表达可能与现在的老师不一样。现在老师习惯这样说,你就改成这样说就行了,是一个意思。”并告诉孩子,听这位老师教过的同学说,老师很认真负责,教得也很好。他后来越来越喜欢这位老师,对数学的爱好可能就在这时开始了。学习上只注重他的习惯,家里没有额外的练习,所以总是外面没有小朋友了,他还在玩。后来有几天没听他说要出去玩了,就奇怪地问他最近怎么乖了,天天呆在家看书(都是课本以外的)。他这时说真话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前一天,他在外面玩,被这位老师看见了,把他批评了一顿,说:“现在外面还有玩的学生吗?”他才知道老师就住我们家附近,不太敢出去了。我笑他说,看来还是要多被骂几次。所以在孩子面前从不说老师的过错,也不让他找别人的毛病,遇到问题时他才会去反思自己该怎么做,不给自己找借口,找退路。
每到考试的时候,就不再做题目,反复看课本,因为每一道题都是由书上的内容变化来的。把书本的知识熟悉了,完全掌握了,万变不离其宗,考起试来也就很好应对了。我们一定不要平时不着急,不督促,一遇考试急了,赶快找老师,或者自己帮着孩子补,把重要的拎一拎。因为小学东西少,短时间很容易有成效,孩子总能考得不错,家长与孩子都沾沾自喜,以为孩子很聪明,孩子也自以为是。因为尝到了“甜头”,以后每次都急匆匆地抱佛脚,到初中、高中这样的学习就难以再显过去的神威。可家长、孩子都已养成习惯,很难克服自己。有的孩子每次看到分数就难过、掉泪,过不了几天习气又占上风,懒惰、懈怠,如此循环,便是苦头吃尽。所以一开始很重要,要“慎于始”。把分数看重,孩子就会去分数上计较。他不想自己没做好,不去考虑自己是否掌握了该学的知识,而是找老师给自己改错了没有,去分数上打算盘。
有一个孩子,几位老人、两位大人外加其他亲戚朋友都围着他转,家长是学校里的老师。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就会把老师批改过的试卷上自己做错的地方改成正确的,然后拿着试卷去告诉妈妈,说老师给他改错了,妈妈连问也不问就去找老师……把分数看得如此重要。可就这样一位处处受宠的孩子,在四年级时很认真地给其他同学讲:“还不如死了,活着真没意思。”我听到后简直惊呆了!
后来我才明白,一个人在世间,如果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只剩下欲望,就是这个样子。
每次孩子考完,我从不问分数,不问名次,总是问错的题明白了没有。一般期末试卷不再发给同学,就让他去问老师查看自己错误的地方。有一次他不敢去,说:“老师会不理我们。”我就告诉他:“你们同学肯定每次都问老师自己的分数。你告诉老师想看看自己的试卷,看看自己错在哪里,这样老师肯定会很高兴,知道你是为学习去的,而不是只关心分数。”这一次期末考试后就给他安排了这个任务。
后来他从学校回来非常高兴,告诉我说:“妈妈,您说的很对。我今天问了老师,老师很高兴地把试卷拿出来,还把错误的地方给我仔细讲了。”他知道了好学的好处,内心受到很大鼓舞。以后每次考完,如果不发试卷,他就会自己去请教老师,这样孩子就学会了学习。
分数是对一段时期内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考得好,说明自己学得还可以;考得不好,说明该掌握的没学好,或者自己学习中没在意这一部分,漏掉了,正是发现了薄弱处,应该高兴。心态摆正了,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考试来调整促进我们的学习,而不是被考试、被分数压迫。
考试之后,有几次是其他同学发现儿子的分数被多扣了,而他从来不提,也不去要求加分,反而多给分数时他会不安,会去找老师把不该得的分数扣除。
就这样孩子越来越懂事了,老师也说他进步很快。一般这个时候的孩子都很调皮。我就告诉老师,我们有“本”,有《弟子规》,并介绍给他们。
孩子到五年级末的一天,很认真地对我说:“妈妈,上六年级的时候,班上任何职务我都不想承担了,要一心好好学习。”他第一次提到要学好课程,我真切地感受到圣人教诲的力量真的是根扎对了,一发芽就快了,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恩与宽慰。不过,我告诉孩子:“不要太想着自己,只要你不要求就行,如果老师希望你来做,不要认为浪费了时间,一定看作是对自己的磨练,是为同学服务,认真做好。因为老师也相当于父母,‘老师命,行勿懒’嘛。”孩子说:“妈妈,我知道了。”
上初中时要分快、慢班。考完后他告诉我,感觉考得不好,怕到不了快班。我说:“不要看重这些,事实证明许多上快班的以后不一定出色。而所谓慢班的,只要知道学,后劲更大。”后来他又一次忧虑,我知道孩子还小,一些道理不能一下子通,就试探他:“妈妈去给校长讲讲吧。”孩子赶快摇摇头说:“我们学《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我说:“是啊!如果我们不在快班而进了快班,就会多挤掉一个人。另外大家都会想办法找门路,反而让很多的人心不安,起了坏影响。”他说:“是的,妈妈。我还觉得这样不是自己的本事,没出息。”他很自强。我就趁机告诉他:“该是什么样的路,就顺着自己现有的水平,如果水平没达到进了快班,反而压力大,不是好事。只要心里不觉得比别人差,努力学,成绩好了,能再进快班的。从学《弟子规》到现在,你是不是在进步?”他点点头。我接着说:“咱们是有“本”而学,有目标,有方向。妈妈始终认为,哪怕成绩差些,但你还是最好的,因为你德行好,德行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终于放下心来。
初一年级的暑假,我必须回老家一趟,而他因为有电脑竞赛不能一起回。回家不到半个月回来,发现他的神情总有点不对。在电脑面前时,只要我坐在这个房间,他总有点儿不安,眼睛像是在不时地瞄我,还发现每当我从电脑面前经过,电脑画面都被他跳过去。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好奇心强而时间有限,怕一上电脑会忙着浏览很多东西,一直没敢学,对电脑也不太懂。可是凭一个母亲的敏感,怀疑他在玩游戏,因为没找到证据,不敢“打草惊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还多关心他。
我回老家后,他爸爸虽然在这里,但白天工作,晚上应酬,常很晚才回家。孩子晚上非常胆小,这样白天黑夜的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脑上了。又观察两三天,就把他叫到身边,看着他的眼,我内心不由地阵阵作痛:孩子目光不再那么水灵了,变得呆滞,而眼白也像石灰一样,没有淡蓝,没有生机。我就严肃地告诉孩子:“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照照镜子看,你的眼睛不像原来了,从我走到现在,才半个月就这样,说明你的心已没有原来光洁了。你当时打电话告诉妈妈每天还在学《弟子规》,可上面说的‘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不能做不孝的事啊。‘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你如果玩游戏了,从现在起改掉,妈也不怪你,妈原来也犯过错。想想妈妈从怀孕起,怕影响你胎儿时期的发育,不看电视;出生后,怕对你眼睛不好,也很少看。而你则不爱惜自己。游戏给你带来什么呢?浪费了你的时间,耗费了你的精力,损坏了你的眼睛,破坏了你的德行。没有一利,都是害,而且还要提心吊胆。人要这样生活多痛苦啊,你说是不是?”他深深地点了点头,承认自己错了。
然后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妈相信你是个自强的孩子,能改掉,不会让妈妈又忧又羞。”正好开学后不久,学生体检,他视力一下子降了。其实一上学,他自己就有感觉,黑板上的字小点就看不太清楚,这样就带他去配镜。经查两只眼散光带近视,巧的是一只近视重的是用来看电脑的,散光重的那只是用来瞄我的,我就坐在那边。看着检查结果,他自己也很感慨:一个人的用心确实很微妙,能在自身全反映出来。正如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一样,一个好念头先受益的是自己,一个坏念头受害的也是自己。
不过有了这次教训,我尽量少离开他。因为孩子在长大,接触在增多,稍有不慎,管不住心就会滑坡。而教育确实是需要长期的、连续不断的一门深入去熏修才能扎根,其间不能有丝毫疏忽。以后他真的改正了,对我说:“想想玩游戏那么累,还误了许多事,确实没什么意义。”后来眼睛慢慢也有光泽了,眼白也恢复了淡淡的蓝色。我鼓励他说,再努力,让视力恢复正常,一定要有这个信心。
圣人的教诲都是内求,就是一切“反求诸己”。出现问题,先观察、反省自己该去怎么做。有一天,孩子回家告诉我,今天老师给他调了座位,跟另一个同学坐在一起。这位同学上课总是讲话,没人愿意跟他坐。老师问他觉得那个同学怎么样,他说还可以,这样就调了座位。说实在的,这位同学非常聪明,因为父母离异,他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缺乏自制。因他聪明,一听就懂,所以精力多。我也很同情这个孩子,但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不过马上沉静下来,告诉孩子:“他很聪明,也很热心、善良,只是习惯不好。我们用好的行为来影响他,不要受不好的影响。妈妈相信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能管住自己。”孩子说:“我知道了,妈妈,我会这样去做的。”平时我总是鼓励他:“不能丢圣人的脸,不能让别人因为我们而对圣教起疑心,让这么好的宝藏被我们玷污。这样既不孝顺,更对不起把这些教诲传给我们的老师。想想你多幸运,妈妈迷了那么多年,走了那么多弯路,我们一定要以自己的行为把圣教、把孝的文化证明给人看。”每当这时孩子总是若有所思,深深点头。
上课时,这位同学跟他讲话,他要么不理,要么轻轻摆手示意别讲,待下课时再交代这位同学上课别跟自己讲话,而且从来不生这位同学的气。不但如此,还从这位同学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点。虽然儿子数学呈进步趋势,但仍是他的弱项,面对难些的题找不到思路。这位同学由于聪明所以有思路,但由于缺乏耐心总是做不下去。儿子按他的思路就做出来了,所以受益很多。另外儿子还常感叹这位同学的文科也好,尤其大家都头痛的政治,他不怎么听,到考试前翻翻书,分数还相当不错。所以学习上儿子常与他交流,并时常对他说:“我不如你,你要认真了,该多出色啊!”学会了“道人善,即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