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弟子规:亲子教育成功典例(三)

15年前 [02-21 12:22 周六]

教子心得
感悟圣心


    过去读很多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在将要离开世间时总会哀叹:自己这一生对不起父母,没尽到孝心,并深深懊悔。当时很不明白。学“孝”、教“孝”后才知道,“孝”是扎根的教育,“孝”随顺人的天然本性。一个人只有从小扎下这个根,才与其天性相合,一生才会踏实,才会幸福美满。
    《弟子规》告诉我们一个人最应该做的以及怎样做,开章即明学习顺序:“首孝悌,次谨信……。”一个人一生中,父母的恩德是最大的。从怀孕时的忍耐、等待,到分娩时的阵痛,以及出生后的养育,用尽了心血,孩子的一点一滴都牵动着父母的心。
    因此一个人只有孝其亲,才会爱他人。爱他人而不孝其亲,绝对是别有用意。而真孝的人不会让父母担心,会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同学、朋友,做事会谨慎、讲信用,爱一切人。
    在“孝”篇中,又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两句为开始,使“弟子”首先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恭敬之心。有了恭敬之心,后边的学习才有下手处。这两句话进一步的理解就是:你心中有话先别说,有解先别辩,因为确实还不具备说与辩的能力——还没有真做。这时说得再多是空说,辩得再多是狡辩,毛泽东主席曾说的“实践出真知”、“不吃梨子不知梨子的味道”是真理。确实有聪明人,说“我一看就知道它的味”,仍不过是猜想而已。真正具备了说与辩的能力,有机会,仍是“孝”篇中下文里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也说明只有在父母无论有多大的过错,子女仍然能够怡色柔声切切劝谏,不怪、不怨、不恨父母时,才算真正具备了说与辩的能力。
    所以《弟子规》的学习从不让“弟子”说话开始,以开头两句反复训练,孩子越小越好,就告诉他“一呼即应,一命即行”。
    更重要的是,教的人在长辈面前也必须这样。因为孩子很会模仿,单说不做,效果不好。家长一定不要听着一个孩子讲那么多,那么会说是“真可爱”,才真是害了他。让他多背经典,多读经典,把他最好的记忆利用起来,这都是一生中可以受用的生活、做人的准则。孩子只有在不急于表达时才会认真地去听,去观察,否则他就忙着说话。家长在孩子面前也要做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勿使一言空发”。我们的言行、举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印在心里,模仿在行为上。我们也只有在少说、不说时才能静下心来,反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而有的放矢。

返回目录

《弟子规》中的隐恶扬善


    在教孩子时,用的方法最多的,是《弟子规》中的“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效果非常好。就孩子本身来说,他哪个地方有缺点,有毛病先不说,而是找他好的方面,也就是找他身上的闪光点来鼓励他。比如说他起床动作比较慢,我们可以说:“你起得挺早,动作再快点就更好了。”这样孩子很自然地就加快了速度。第二天可以再告诉孩子:“我觉得你确实快多了。”孩子就会更努力。
    学习方面也是这样,想让孩子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就告诉孩子:“你现在写作业好像又快又好了。”并时常这样提醒、鼓励,孩子以后会真的这样勉励自己。用在家庭,想让丈夫改习气,也不时地夸他好的一面:善良,宽容。然后告诉他:“与人接触时能少说点话就更好了,祸从口出。”他就很高兴地注意改正。如果直接说“你话太多了”,这是“扬人恶”,尤其成人,肯定不高兴。
    生活中亦如此,给孩子提供好的环境,也是隐恶扬善;不看电视,不看报纸,是“隐恶”;而让他学圣教,则是“扬善”。不接触不好的人群,多让他看、听德行故事也是隐恶扬善。这样在孩子身心中建立了真正的尺度,行有时日,再遇到不好的也不被污染了。怕的是根本没有标准,没有尺度,遇到这些到处是不善的东西,那天天学的是恶,想的是恶,行的是恶,身心中所建立的便是邪的尺度,哪能不邪呢!
    记得有一所中学,前几年,每年毕业生都会在快要毕业的时候给学校造成很多混乱:砸窗玻璃,损坏走廊照明工具,破坏水龙头等等。经了解,原来是当学校偶尔出现这种情况时,校长及老师为了防止更多的过激行为,不停地在学生大会或班级上警告同学不要像上届毕业生那样破坏学校用具,不尊重老师,还说出了许多上届毕业生的不良行为,以防万一。结果情况反而愈演愈烈,事与愿违。
    后来有位老师给学校建议:在学生的会议上,在班级里一定要多宣扬过去毕业生好的一面来引导,不讲不好的,比如尊敬老师、爱护公物、感恩学校、学习努力。并告诉同学,相信这届毕业生肯定会做得更好,给后边的毕业生做好榜样。对个别不好的学生则背后教育,不在其他同学面前,尤其不要在全校学生大会上批评。否则他会破罐破摔,“扬人恶,即是恶”,导致“疾之甚,祸且作”。这样做之后,效果真的很好,以后很少发生上述事件,而且毕业生也很知道感恩老师、感恩学校了。
确实是这样,“隐恶”他们不见恶,才不思恶。而且许多人根本想不到做什么事情,时常听的是恶声、见的是恶行,他好奇心来了,觉得好玩,就去模仿着做。如果宣扬好的,把应该怎样做摆在他面前,肯定也去模仿,也能做得很好,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好人,成为受他人尊敬的人。

返回目录

与孩子一起成长


    找到教子的根本,也化开了一直以来对人生的迷茫。生活有了目标,有了方向。不断地在生活中带着孩子去做,一些问题也能看到症结了,脾气好点了,孩子改得也快点,一切变得顺畅点了,这时觉悟到自己还不太像个母亲,没有母亲的样子。于是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衣着整洁大方,容颜慈爱端庄,语言柔和,也学着缝缝补补。这样孩子回到家里会感觉到心的温暖与安定,也更努力地去改正自己。
    就在儿子上初二的时候,我越来越体会到人生时间有限,学要趁早,自己全身的毛病进步太慢,而且工作、家庭、孩子难以一一周全。儿子再有一年多就上高中了,如果高中能在身边读倒很好,熏习时间长,根能扎得稳些;如果到外地,“本”不坚固,就易夭折。这时就有了不工作的想法。恰恰就在年底,单位有一批买断,与丈夫说出了自己的心思,他很支持,这样2004年开始就不工作了,全力照顾家庭、孩子,自己再努力赶上。
    如果说我有什么优点,就是还有点自知,知道自己差:能力差,精力差。所以不管做什么事,就先以眼下的本分,先从身边最该做的做起。之外有能力就做,没能力先放下。从小我就这样,如果眼下最该做的没能及时做好,便会深深地自责与内疚。
    回家之后,一下子轻松多了,觉得真正的生活开始了,后悔没早点想到。生活环境单纯了,心里明亮了许多,对他们父子俩也更能和颜悦色了。因为过去大家都是匆匆忙忙,各有自己的一份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孩子,都非常地疲惫。说话交代事情就像吵架一样,看到听到不如意的互相指责、抱怨,很难有好脸色、好脾气。女性也认为自己也有工作,为什么还要多管孩子、多做家务,所以互相推诿。一家人整天像冤家,形成恶性循环。自己这时候能平静了,心情好了,还很感念丈夫在外奔波的辛劳,他是全家生活的依靠,便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他则感恩我照顾家庭、教导孩子的辛苦,工作便更有力量。一家人越来越和谐。
    心静下来,又发现了很多过去意识不到的毛病,如吃饭狼吞虎咽,说话急切快速,行走慌慌张张,做事心急如焚,一切都好像在赶着,对照着《弟子规》一一去改正。因为让孩子做,自己必须有良好的身教,否则会形成反面的影响,孩子对自己也不服。记得有一次批评他还瞪眼生气时,他回嘴说:“你还没改呢!”我一时语塞。是啊,自己不也是在瞪眼生气吗?我赶快拉着孩子的手说:“唉,也正因为妈妈知道越大越难改,才对你要求严格。你还小,习气轻,妈妈费了那么大劲还是没你改得快。你改再快点儿,做妈妈的榜样。”孩子就真的很努力。到了高中,许多方面确实都成了我的榜样。平时丈夫不在家,孩子常给他打电话,让他注意身体,早睡早起。有时也让孩子准备一些题目,等爸爸回家时请教。这样孩子渐渐也知道了怎样去关怀他人,怎样让家庭和睦;丈夫也感到了家里对他的依赖与牵挂,常会关心、过问家里的事了,如果有空还买买菜、做做饭,还常给孩子讲一些德行故事。孩子只要与他爸爸一起吃饭,连上高中那么紧张,每次也总要坚持帮爸爸盛饭,并恭恭敬敬地双手递上。他爸爸从孩子的表现中也真切体会到了圣教的威力,因为周围的亲朋正为孩子叹气、奔波、找门路的时候,自己则享受着孩子的孝顺。
    心静下来,眼界也宽了,发现许多过去的怨结都是自己的不对,是自己没有尽到真正的孝心。《弟子规》中做到一两项也只是表面文章,没做到“怡吾色,柔吾声”、“言语忍,忿自泯”,没做到“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没做到“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没做到的太多了。发现自己这么多毛病,知道习气难改,才对他人多了一份宽容的心、理解的心,少了一份求全责备的心。
    也很感谢儿子,因为要教他,才想到教育,才找到了根本。让孩子做,自己必须先做,必须以身作则。所以自己学“孝”、教“孝”,孩子学“孝”;自己进步了,孩子进步了。而孩子的习气比大人轻,他进步快,又促进我的进步。孩子长大了,自己才真正长大。这时才找到了“人”的感觉。所以教孩子学“孝”,做《弟子规》,与孩子一起成长。
 

返回目录

坚忍之心


    遇到圣教很不容易,尤其习惯已养成。开始真的是全身毛病,无从下手,一定要有坚持忍耐之心,一定要克服自己,要静下心来,一点一点从头做起。只要自己能坚持,带着孩子做,就有希望。每天坚持不懈,一段时间后,会陡然发现:确实不一样了,自己进步了,孩子也进步了。
    把孩子带到世间,一定要尽到责任。孩子一生的幸福把握在父母手里。无论别人说什么,无论什么磨难都要忍受,为了孩子一生,也为了自己以后不后悔,一定要坚持。
    孩子一直都是自己带。当时他奶奶以及姨妈也都说把他带回老家养,没有同意。不是不放心,因为我看到那些不是父母带大的孩子性格的偏离,另外孩子与父母之间天然的亲情对孩子的成长会更有利。年轻精力、体力好,苦一苦很快就会过去。许多人认为妈妈带大的孩子会柔弱,意志不坚强。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都改变了看法。其实,孩子的性格取决于带他的人的意志是否坚强。
    学圣教后,丈夫受周围人的影响,也常会怀疑:“让孩子啥都不争,那么善良,以后能适应这个社会,能生存吗?”我就告诉他:“放心吧,你会知道的。”圣人的教诲,是随顺人的本性,也就是随顺天然,是本该这样,就如婴儿对父母的亲爱。教育,使这种亲爱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善利万物。所以孩子的内心是踏实、幸福的。
    而目前的教育,与自然相反,把这种天然的亲爱变成利、变成争,后边接着就是害。爱争的孩子浑身长满了刺,最先受害的肯定是身边的人,与父母、亲朋讨价还价,而后是他人。有谁看到刺不躲的呢?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因为与本性相逆,内心就很空虚,很迷茫、困惑、痛苦,在这个世间没有可以信赖的人。这种现象在孩子上高中后体会很深。在一起的同学,不知为了什么要学习,有时也想学好,又不肯用功。想让老师给点外力,但抓得紧了又满腹牢骚。他们的内心非常矛盾,有心事不知该给谁讲,不知道谁能给自己指路。父母不理解自己,真正有见地的朋友找不到,心灵非常孤单。
    当时有许多人也说我对孩子太严格,生活简单,很少吃零食,连电视也不给看。老人来后,看到孩子懂事、尊重他们,都很喜欢。但是都恨我,认为这么好的孩子我还要管着。他们根本不能明白,好孩子正是这样教出来的。我自己则忍耐着,无论老人说什么,就讲道理给他们。讲不通,就笑,就孝。坚定一个信念:圣人不会骗我们,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也常常以此鼓励孩子。另外悄悄地告诉孩子,让他给老人讲:“妈妈这样教非常好,我自己得到很多利益,要不我也会不懂事,不知道孝敬你们。”这样,关系就缓和了。
    我不工作之后也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不放在心上,只要丈夫没意见就行。也真的很感恩他,虽然有时候他对我的做法有怀疑,但在大的事情上都还能支持。我能这样做,就是得力于他。我不工作时告诉丈夫:“如果经济方面紧张,感觉有压力,就告诉我。哪怕去洗碗、扫地,我都无怨言。”他反而说:“这样很好,家里孩子一点不用操心,全心工作,反而很轻松。”以后买菜,经常会碰到同事,他们问我现在在哪上班。我就告诉他们:“在家。”没人相信。我很认真地告诉他们:“确实是的。不过我在家里一边补缺学做人,一边磨练做家务,比读博士还重要。”他们都笑了,我也很开心地笑了。
    因为当时曾有人问我:以后还出来工作吗?我说看情况,暂时两年内不会工作。两年后,有人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去工作,我拒绝了他。他则说:“你就让丈夫养着吗?”我告诉他:“一家人还分得那么清楚,谁养谁了,还像一家人吗?再说过去各自忙于工作,还都要再承担一份家务、一份孩子的教育。现在我在家里,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孩子的教育,丈夫则一心工作,都比原来轻松了,是分工不同,怎么受人养呢?”他不作声了。
    因为我们学有“本”,关键是抓德行,不看重成绩和学校,这样非常省心、省力。中考时,很多家长带孩子到处考,想择“好”校,精力、财力都耗了,反而让孩子分心,影响了中考成绩,儿子则只参加了中考。分数公布后我暗自高兴,真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他可以在离家很近的也是比较好的一所高中学习,丈夫与孩子也都同意。这时来了一位长者,一进门就喊:“孩子的学习重要,前途重要,你要让他出去上,你不能自作主张,要与他爸爸商量。”我很惊讶:现在不知怎么回事,刮起了一股风。只要把孩子放出去,好像就尽了父母的责任,真是感叹不已。
    而许多孩子,在外边出事后,不得不转回来,或者父母一方去陪读,怎么还不能明白呢?不过知道她是好心,就耐心地给她解释:“已商量过了,他爸爸也觉得很好。”她就转而问孩子,孩子说:“我听妈妈的。”我就“怡吾色,柔吾声”地告诉她:“我们家的事都是商量着定的。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爱的方式虽然不一样,但真爱、假爱要分开。现在社会到处都是诱人的东西,大人尚且不能自控,把没成熟的孩子扔得很远,一旦学坏了后悔莫及。让孩子到外地,我太省心了;但把孩子生下,父母就不能图省事,要尽心尽力地教导他,给他一个立身之本。出去上,说出来很容易,孩子不好了所有的苦还要孩子来受,父母来受,社会来受。况且他还是孩子,缺乏选择能力。在关键的问题上,大人还分不清是非利害,怎么能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孩子来决定。我是他妈妈,您放心,我知道怎么做对他最好。”就这样,三年高中又在身边,吃住在家。这三年,他在《弟子规》学习方面根稳固一些了,也成熟一些了,成绩也直向前冲。他不止一次地感慨:“妈妈,亏得在这上了,我越来越知道好处了,不然不会进步这么快。”
    所以,对于圣教,只要坚持下去,一门深入,长期熏修,自然效果越来越好。


返回目录

给孩子时间


    首先要舍得花时间给孩子。之所以遇到《弟子规》让孩子做,孩子也愿意做,除下自己带动外,就是平时与孩子之间一种亲情,愿意花时间给孩子,愿意听孩子讲话,从中把握孩子的思想。我觉得作为家长,作为一个带孩子的人,一定要能时刻关注到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言笑举动中了解到他内心的想法。所以,从孩子进门的一刹那,就能从他脸上读出在外边的情况。孩子常常会说:“妈妈,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的?”
    从来不把钱看得重要,孩子生病不能上学,也总是请事假在家守护。虽然会扣很多钱,许多同事笑我傻,也不放心上。因为世间的许多东西是钱换不回来的。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让自己成为孩子身心的依靠,孩子的内心便踏实安稳。另外,平时对孩子一定说话算话,说到做到,不欺骗他,这样孩子对父母才会信赖,说的他也会听。
    另外就是给孩子改过的时间。要培养一种德行或改掉原有的习气,需要一个过程,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尤其刚开始一段时间很艰难,家长自己先要把心稳下来,然后多提醒孩子,多鼓励,给孩子以信心。比如早上起床,孩子原来天天赖床,现在每天赖的时间短点,或一周有两三次不赖了,就是进步,赶快鼓励孩子,告诉他:“你真行,现在赖的次数少了,再努力。”孩子看到希望,就有信心了。观察社会上,无论孩子学什么不能坚持下去的,多是父母没有耐心而不是孩子。
    所以我们把孩子带到世间,一定要教好他,给他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生活中确实不需要那么多,一个人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够了,再多了也是烦恼。把自己的一生安排得轻松一些,使生活井然有序,用一颗平和的心面对家庭、孩子、工作。一定要知道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永远也难以填平欲望的沟壑,正如佛经上所说的:“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很少有人说“我现在已满足了”,总是刚刚有一个满足,马上又生起另一种想法。孩子从小没有这些欲望,我们只要给他吃饱穿暖,告诉他世间的一切是有限的,一个人一生的受用是有限的,禄尽人亡。
    教“孝”,从《弟子规》做起,扎下根基,孩子的一生就很幸福。
 

返回目录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而在上边作画的首先是父母,可以说父母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命运。所以这一笔要很慎重,要先扎德行之根。
    比如水能为人所用,是因为它在一定的规矩里,没有堤坝就会泛滥。生命之心水也是这样,一开始必须用教育的堤坝去防护,而这个最基本的防护堤就是“孝”,从《弟子规》做起。
    教“孝”,孩子学“孝”,做《弟子规》,更体会到了“教儿幼时”的重要。随着孩子不断地进步,尤其到了初中明显的变化,更形成了与其他孩子的反差,引起了家长、老师的注意。因为一般学习好的孩子脾气大,与其他同学难相处。而儿子不但非常恭敬老师,与同学关系也很好。许多家长也纷纷询问,就会把《弟子规》介绍给大家。到了高中更是这样,陈校长就说:“他明显的表现就是,不管成绩再好,也总认为不如别人,总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儿子常常跟同学说:“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我们周围的人。”同学回家给家长讲了这些,连家长也都很感动。亲戚朋友的担心也可放下了,因为原先都认为孩子很善良,会不适应社会,受人欺负。事实上,许多同学喜欢与他在一起,喜欢对他倾诉,喜欢与他讨论学习。是啊,“德不孤,必有邻”,“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就如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们好心感召到都是好的,心不好才破坏了周围的环境,感召到不好的。另外谁不愿意与可信赖的人在一起呢?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他为友。
    孩子考上大学后,更有一些家长带孩子与他一起学习。也有一些孩子问他们的父母:“我小时候你们怎么不教我《弟子规》?”有的家长说:“你不学。”孩子说:“我小时候不懂事,你们怎么不像人家家长那样,去催促我、要求我、带着我学呢?要不我也很好。”是啊,听到孩子发自心底的呼声,该怪谁呢?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小时候不懂,他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一种不断的带动、督促、勉励、鞭策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孩子幼时便培养了他的孝心,坚持之心,忍耐之心,勤劳之心和自信心。如果这些在小时候没有养成,长大之后就是花十倍、百倍功夫,也不一定能唤回。这就是许多孩子在长大后很想学好,而又很难坚持下去的原因。
    有位母亲是学校老师,从她侄子的身上悟到很多。她侄子进校时是讨人喜欢的孩子,一、二年级成绩还不错,以后越来越滑坡。父母都忙于事业,根本没时间管他,孩子养成了懒惰、爱吃、爱玩。因为老师一开始就很照顾他,其他同学自己要做的事老师会替他做,他则形成了骄慢之心,以为一切都可偷懒。到了中学,为了他的学习,从早上四点钟就要起床请家教依次补课。上课学一遍,回家再补一遍,仍是很差。孩子非常痛苦,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痛苦。所以这位老师决心自己带孩子,用圣贤教育教孩子。她一边上班,一边做家务,一边带孩子学。她给孩子规定也比较严格,学习上辅导班都不上,有空就带孩子读经典,看德行故事。许多同事批评她,孩子的爷爷奶奶也看不惯,但她一直坚持。开始上学看不出什么,小学三年级则名列前茅,而且理解力及思考能力很强,作文也很好,非常懂事,母子俩越来越有信心。
    还有位母亲,开始没认真做。后来想到孩子再有一年就要上学了,孩子坐不住,爱说话,这时就开始认真了,两个月就非常有效。但是“十一”假期给孩子放开玩了几天,退了许多。她十分后悔,以后坚持抓得很紧,平时也比较注重自己的学习。这位孩子是个男孩,很调皮,话多,妈妈就不让他说话,只做,从《弟子规》做起,并背诵《弟子规》《孝经》。因为孩子爱动,就让他早晚拜祖,这样耗去他多余的精力,也练就他吃苦耐劳的品质。有时不听话,罚拜一百个。一个多月妈妈非常高兴:“明显感到了孩子的进步,安静、稳重多了,话少多了,也懂事了,而且背书越来越快。”她每天都认真坚持,哪怕生病都不休息。而她自己原来面对许多事情总是无从下手,现在有点智慧了,知道怎样去做了。她很后悔:怀孕的时候就遇到《弟子规》,没能去做。是啊,凡是真做、收到效果的无不叹息相识恨晚。她最深的感受就是:想让孩子做,自己必须先做;想让孩子改,自己必须先改,节假日也不能放松,只有真正带着孩子去做,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有一位母亲很早遇圣教,但没太注重孩子的教育。到孩子上了初中二年级,那明显的叛逆让她惊醒:不能再耽误时间了。便狠下心来,每天早晚带着孩子读圣贤书,跪拜圣像以忏悔过失,平时也多注重鼓励孩子,与孩子交流。渐渐的,孩子脾气好点了,一年后明显变化,很少再有叛逆行为。所以只要我们方法对了,任何时候开始教育都不晚,只要坚持下去,但肯定是越早越好。
    学习圣贤的东西,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事物。圣人的教诲,圣人的苦心,就是让我们从根本——“孝”入手,让愿意真做的人在生活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我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对于孝心、孝行的呼唤,对于德行的渴望。愿全社会一切有这个愿心的人学“孝”、教”孝”,从《弟子规》做起,自己做,带孩子做,肯定会有很大收获。
    孩子小时候很喜欢得到指点与教导,很喜欢回家后喊“妈妈,我回来了”,那一种温馨的洋溢在心底的依靠。真希望孩子的父母,无论哪一个,特别是母亲,尤其在孩子幼时,能在家里全心照顾他、教导他,与他一起做《弟子规》,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可信赖的亲情,使孩子的一生生活得有依靠、有规范,使他有一生的幸福,而我们以后也很欣慰,否则都泡在痛苦中。
最苦也不过十几年,一晃就过去了。人的一生总要做点事情,而孩子就是自己最大的事业,不努力也会过去,那就很难对得起孩子,也对不起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依靠,得到可以一生受用的教训。现在我们遇到了,也以我们希望父母之心把一生的幸福给孩子。
    教“孝”,从《弟子规》做起,愿我们一起来做。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