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长做到这个份上——该知足了!

17年前 [05-21 22:58 周一]
 
作者:吴忠民(网名:一介)

 

一、对孩子进行“补充式”教育

中国的教育严重滞后于整个经济的发展。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严重不足的学校里,我们的孩子受到的是很不全面、很不完整的教育。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里,小学生不会游泳、不会演奏乐器都要留级。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的孩子也应享有受到全面、完整教育的权利。但要求我们的学校也在音乐课上教会孩子们演奏乐器、在体育课上教会孩子们游泳,那又太不现实了。这就是我们的孩子目前所面临的窘况。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除了艺术、体育之外,我们的孩子还有许许多多急需补充的地方:如:人格教育,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教育的现状告诉我们,目前学校教育是无力完成这些的。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受过艺术教育的孩子更聪明。因为音乐有微调大脑的能力,尤其是音乐与数学之间彼此有逻辑关系,更容易见到相互的影响。法国教育专家的实验也表明,孩子会一门乐器,对他们数学能力的开发极佳。

台湾地区的学校除了德育、智育、体育外还有“群育”,与日本学校开设的“公共关系”课相似。
      
中国现在的教育机制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就是把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的学生淘汰掉的一种应试机制。我们的孩子若想要不被淘汰掉,要想受到比较全面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发展,就只有靠家长来进行“补充式教育”了。

 
 二、让孩子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常有熟人问:“也没见你们俩费多大的气力,为什么孩子就那么优秀?肯定有诀窍!”一般我用戏言作答:“您只看见了我们吃肉,而没看见我们喂猪。”

一次一位很有思想的编辑朋友也认真地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真回答:“让孩子一直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 编辑朋友思考了片刻,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智者之言!”

可惜这近乎谶语一般的话,很难被人们领悟透彻。

孩子每天回家,喜欢用自行车撞门,大门“咚”的一声响,“我回来啦!”随后便是一阵“梭梭米米......”哼着音乐的声音。离家上学去也是歌声随着脚步一同远去。

从这常规的、细微之处,我们便感受到:孩子很快乐!正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中!

那么在非常规的学习、生活中,每当孩子遇到具有挑战性的事物时,首先不是消极退缩逃避,而是积极主动地迎上前去。由于能吃苦,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总是显得韧性十足。因为孩子有这样的感觉: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而许多没成功的孩子往往就在这个时候顶不住,退却了。

成功带来的快乐享受,能强烈地诱发出孩子身上的潜能。久而久之,一旦习惯形成就进入“马太效应”的良性循环之中了。

一但孩子达到这种状态,那也就是我们做家长的最高境界了。

 
三、在孩子面前扮演多种角色

任何一个好孩子身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家长。家长的成功,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文凭多高的文化,而是因为重视孩子教育,教育得法,因为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一位教育大师说:一个称职的家长,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可以是严父,可以是慈母,可以是良师,可以是益友,可以是生理保健医生,可以是心理诊疗医生,可以是图书管理员,可以是运动场上的教练员。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你能够扮演的角色越多,你和孩子的感情越深,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你自己也生活得越快乐,对人生会感悟得越来越透彻。成功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一个成功的家长=半个心理医生。孩子曾多次说过:“我的想法总是和老爸的思路不谋而和”。我常用“换位思考”来考虑孩子遇到的问题,所以我提出的建议,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找我说,就象好朋友一样。一但进入到这种状态,就是进入教育的良性循环了。

我非常注重与孩子共进晚餐。每天吃饭时都聊上一会,你就会知道孩子最近的心态如何,孩子有什么小问题就可以商量怎样解决了。遇上大的问题,你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
  我和孩子都非常喜欢音乐。我常让孩子听经典的《田园》、《命运》、《梁祝》;孩子常向我推荐流行的“杰克逊”,结果是我接受了“杰克逊”的摇滚和流行歌曲,女儿也能用长笛把《梁祝》的前奏曲吹得如泣如诉......

我酷爱体育,做孩子的体育教练游刃有余。孩子的游泳、羽毛球、排球、都是我亲授秘诀,我虽不会溜冰,但也教会了孩子溜冰。最得意之作是把孩子体育中考的成绩提高了10多分。

那年体育中考的测试标准一出台,我给孩子做了个训练计划,每天陪孩子实施训练,两个月后,孩子参加体育中考,拿到了29分。孩子一出考场,与我击掌相庆:“老爸,我真服你了!”
  我酷爱读书,孩子常到我的书柜里来查找资料(我做的文摘卡至今还有十几张被孩子长期“霸占”),每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我都会告诉孩子,这是我的私下看法,至于公开看法,书上写得好好的,考试时你背下来就行。通过查阅资料,交流看法,对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有很大帮助。
  我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第一次有了积蓄就买了一支卧式双管猎枪;第二次的积蓄买了一台DF相机;喜爱一家人云游四方,前几年还自费去了趟西藏……我常常在孩子面前扮演多种角色,给孩子提供帮助,所以我和孩子的感情很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很高大,我自己也生活得很快乐,对人生也会感悟得越来越透彻。

 

四、极力延长孩子的崇拜期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崇拜期。年幼的孩子一般都崇拜自己的父母。我们常听到孩子们在比着夸自己的父母:“我爸爸会开汽车!”我爸爸会打猎!”这时的父母在孩子眼里是无所不能的,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

这时期是父母的“黄金时期”,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往往只需一公斤的气力,若错过了这黄金时期恐怕就花一吨气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大家可以想见:哪个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很好的孩子,今后会学习成绩不好?做家长收获的何止是比较高的分数?
     
二、轻视期。一般到了初中,孩子对父母就容易进入轻视期,这可是当父母的困难时期。孩子变得逆反起来,越来越不听调教,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容易越来越僵,矛盾冲突不断升级。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在你最讨厌的人是谁?这一栏里填上:“妈妈”。为什么,我想,大概因为太妈妈太婆婆妈妈了吧。
  三、回归期。等到孩子大了,成人了,才会逐步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开始进入回归期。
  四、怀念期。也就是柏杨老先生所说的:子欲孝而父不在
  教育界的奇才魏书生老师说过:一个成功的家长要尽可能地延长“崇拜期”。
  本人对延长“崇拜期”感受颇深:

孩子初三毕业的同学录上,有这样一栏:“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孩子很干脆地在上面填写着“爸爸”。(我想这是“崇拜期”延长了)。

高三毕业的同学录上,我又看见了这一栏:“你最崇拜的人是谁——”上面还是填写着“爸爸”。(我想都高三了这“崇拜期”还能延长?)。

又过了两年,孩子在大学做为特邀嘉宾被采访,下面一段是采访记录——
主持人: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偶像?

吴瑕:爸爸 
主持人:能和我们谈谈你和你爸爸之间的事吗?
吴瑕:爸爸在教育我的事情上很花了一些心思
吴瑕:跟我的关系就像好朋友一样 
吴瑕:我跟爸爸可以无话不谈 
主持人:你觉得你在你爸爸身上学到了什么? 
吴瑕:学做人。
这次我才真的有点晕了!我充分体验到了延长“崇拜期”的快乐!嘿嘿,做家长做到这个份上——

    该知足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