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你懂吗

17年前 [08-05 16:16 周日]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近日,记者就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和一些常见问题个案的处理方式,采访了海南中学的心理咨询老师唐彩霞。唐老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有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经验。她指出,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个人爱好 重引导忌粗暴干涉

个案:小邢读初中时,非常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父母则简单禁止他“玩电脑”,一味要求他放学回家必做多少作业、多少遍练习,引起了小邢的不满,既然家长在家不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就有意不用功,让成绩一落千丈,明知这样做不对,小邢依然我行我素,他甚至喜欢看到父母不舒服、干着急的样子。升初三后,面临中招考试,在老师真诚得体的开导下,小邢才逐渐放弃了叛逆,恢复常态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并在高一第二学期和同学合作搞电脑软件获得了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点评: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表现在学习方面,若是父母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时,他们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不学习。

个案中小邢家长这样处理显然不妥,孩子对现代科技的爱好和探索,家长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不能以一成不变、简单粗暴干涉的方式来约束孩子,应该突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父母应该在平时多留意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与孩子沟通,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也多向老师求教,双方配合合理引导,使孩子个人爱好与他长远的人生目标衔接上,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新奇打扮 刺激父母

个案:某高中学生小陈,染了一头黄头发,黄头发中间又夹染几撮红头发,还喜欢穿新奇的服装,他晓得这些为父母及老师所无法接受,但每当看到父母或长辈瞧见自己这般摸样时的表情和表现出来的嗤之以鼻,他就洋洋得意,犹如自己打了胜仗一样。

点评:叛逆心理还明显地表现在青少年的穿着打扮上。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不遗余力地追求个性,让自己变得很另类。青少年喜欢“跟风”,追求时尚,表现个性,但缺乏对事物全面综合评价的辨识能力,他们不一定了解时尚的东西对他们而言不一定是好的东西,有些青少年群体所追随的东西,往往是标新立异,突出自我,却反潮流,对自我形象不利。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意识,给孩子设立人生的界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人生方向。

心灵创伤 以爱弥合

个案:某高中学生小郑,父母关系破裂了,小郑跟了父亲。他原本品行兼优,由于父亲与插足的第三者结婚,让孩子心灵蒙受创伤。没有妈妈的日子,小郑无法接受,于是故意和父亲作对,父亲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吸烟、喝酒、赌博样样都会,还交上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且处处“整治”父亲和继母,为的是不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点评:对于处在破裂家庭的青少年,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心态。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必须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由于这些孩子一般精神比较紧张,而感情承受能力比较脆弱,他们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叛逆心理。因此这些孩子的监护人更要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更多的爱,用爱来融化与孩子的隔阂和创伤,而作为继母,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此外,离异的双方在分别与孩子相处之时不要对孩子发泄怨恨的情绪,尽量维护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并且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分开是大人的事,大家虽然在不同的地方,都是爱孩子的,避免在孩子心中埋下苦毒的种子,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人格。

帮助孩子“心理断乳”

个案:一位家长苦恼地诉说,自己的孩子过了这个暑假就念初三了。不知怎么回事,假期里,她每天不是写作业就是自己闷头上网玩游戏、聊天,对家长不理不睬。最过分的是,前两天他和爱人想跟女儿好好沟通一下,谁知没说几句话,女儿就顶撞说:“我就是不知好歹,不可理喻。”还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用电脑打了几个字“请勿打扰”贴在上面,气得自己无话可说。

点评:中学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了独立的倾向。这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大、变化大并难于驾驭。他们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还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置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或是漠不关心就会增强他们的反抗情绪。作为父母应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当孩子的知心朋友,争取成为他们倾吐心事的对象和安慰者。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心理断乳期”。

叛逆心理成因

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第二,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性,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由于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另外,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产生的源头;此外,青少年如今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如集体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也是叛逆心理产生的“沃土”。

倾心交流 应对挑战

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次,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后像上述案例所提到的那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次,在出现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时,学会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趁早管教孩子青春期不叛逆!

研究建议,父母要让小孩不惹上麻烦,最好是在孩子中学时牢牢地看好他们。

根据爱荷华大学的Ronald L.Simons 及其研究同仁发现,尽管犯罪学者认为有行为问题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犯罪者,然而在问题孩子中,只有50%会成为未来的犯罪者。

Simons的研究团队试着找出为何有些问题儿童会变成问题青少年,但有些却不会?他们追踪调查149名男孩及157名女生及其家庭长达四年的时间,这些受试儿童平均约是从12到13岁开始参与研究,研究人员访问父母及小孩并且观察家庭状况。

有一假说是:较难相处的小孩在长大之后会愈来愈受到不良同侪的影响,所以教养的方式可以由此作些调整;不过研究人员却有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对难以相处的小孩设下更严厉的限制及教条,只会让他们更可能提早开始与不良的朋友来往。这些叛逆的小孩通常会乱发脾气、顶嘴、威胁其他学生、自私又爱责怪他人。Simons说道:“他们的行为几乎要把父母变成恶劣的父母亲,最后父母也不得不放松他们对孩子的管教。”

相反地,行为较佳的孩子让父母能轻松地达到管教的目的,这样的父母比较和蔼且支持孩子,他们会为孩子设立标准的行为准则、注意孩子的行为、贯彻所订的规矩、会向孩子解释订规矩的目的,并且避免不合理的处罚。

拥有行为合乎规范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会给予较多的自由空间,然而问题儿童的父母却会更为严厉。不过在研究接近尾声的时候,问题儿童父母比起行为正常孩子的父母所花费控制孩子的心力变得较少。

研究人员观察这两种不同孩子的行为过程表示,大部分的孩子正处于中高年级时。

Simon 说道:“结果显示,父母在孩子中学时的管教是十分重要的,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可作为青少年时期的指针。

最后补充道:“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避免让孩子违法犯纪是十分费力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向正途,避免与行为不当的同侪来往而误入歧途。”

正视青春期生理变化

事例:李女士惊讶地发现,一向听话内向的儿子自暑假以来特别热衷于外出向同学借书,在家里整天沉默不语、精神恍惚,除了吃饭就是躲在房间里看书。几天前,趁着儿子不在家时,她偷偷地从他抽屉里,看到一本人体结构的书和描写男女之间不健康的书,最令她难堪的是,床底下竟还有着忘了扔的卫生纸团。李女士感觉自己简直像被惊雷轰击了一样,不知如何是好。无奈之下,只好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请求帮助。

专家:青春期的孩子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渴望了解性的有关知识。家长对此不要恐惧,也不要回避,应有意识、有目的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书,然后适时、适度、适当地个别与孩子进行私底下交流,也可以谈一些自己身体状况发展的情况,帮助孩子了解身体结构、生理卫生、心理需求,并引导他能正视自己,有些想法是正常的,要会克制和疏导自我,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心理知识教育与心理发育同步进行。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怎么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反映孩子逆反心理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家长怎么和逆反心理强的孩子打交道?成了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心理学把它称为疾风暴雨时期,孩子的情绪波动会非常大。这个时期,青少年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心理变化,就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高涨。

这时孩子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成为成年人的欲望,有一些内在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极其强烈的。由于他的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摆在那里,他又没有办法成为成人,具有半独立性、又具有半依赖性,所以学生会出现强烈逆反的心理。家长不要觉得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变化这样,原来他很好,心里会有一种惊慌和害怕。当家长有了这种担心、恐惧和害怕的时候,这种心理状态会带到他和孩子的交往中。 

首先,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着干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其次,如何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去沟通。孩子们通常把自己的东西锁起来,有一些心里话也不和你说,甚至和你有强烈的情感上的冲突。当孩子有强烈的情感反应出现的时候,家长要去听,不要去讲道理,这是一种没有效果的做法,已经被无数人证明了。我们要倾听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不是因为孩子渴望成为成人、渴望独立,我们没有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再次,因为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立意识,我们要给予他们相应的信任。孩子们常常说,我爸爸、妈妈不信任我、不理解我。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予他一定的权利、信任,一些事情可以让他独立去做,接纳他们做得不那么好的一面。因为他们处于半成人期、儿童化的状态,所以,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青少年特定的心理年龄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看待情绪。情绪是心理健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中,你的心理是否健康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你是否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是今天中小学生甚至很多成人需要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怎么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第一,认识情绪。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我们往往觉得积极情绪是好的,消极情绪是不好的。什么是消极的情绪,比如愤怒、生气、悲伤、恐惧。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不可以愤怒,不允许生气,很多家庭有这样的家庭规条,孩子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想法:生气是不好的。当我生气时怎么办呢?

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愤怒压下去了,但在人的潜意识里还存在。当我一次、两次、多次压抑愤怒的时候,它会累计到一定的程度。压抑到一定程度,我没有办法再压抑,有一天就会爆发出来,这时是巨大的爆发。另外一种是逃避压力。在消极情绪背后其实是有积极的意义,每个人都会出现消极情绪,当我们看待这些消极情绪的时候,不能“一刀切”。 

第二,接纳承认我们的孩子有一些负面情绪的存在,而不是告诉他你不允许有负面情绪。我们看到了你的负面情绪,允许你有负面情绪,让我们一起看看你为什么这么生气,怎么接纳这些情绪。在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孩子会慢慢学习,我有了愤怒情绪时如何用更合理的方式去表达、宣泄,而不是自己一味“摸索”。

第三个方面,转化情绪。当我出现了负面情绪时,可以通过放松、想象、改变认知的方式,去调整、转化我的情绪,使消极情绪逐渐变成积极情绪。如果一时调整不到积极情绪,比如我今天还是非常焦虑,没有关系,它提醒我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就让它存在着,没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是,我很焦虑、我怎么办?当我越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可能就越焦虑。相反地,焦虑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允许它存在,它可能是我的朋友。当我们换成这样一种方式去看待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负面情绪对我们产生的消极影响反而会减少很多。

影响心理健康不健康的因素都有哪些呢?第一个因素,就是环境的因素,其中包括家庭因素。小孩子出生到长大,家庭是他成长最重要的一个环境。孩子6岁之前,是儿童心理、人格发展最关键的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包括父母的期望、家庭的结构。我们可以想象,离婚家庭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成长会有一些差异,尽管这些差异不是绝对的。但我们看到,离婚家庭的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更高一点。 

第二个因素,学校因素。学校里师生关系如何、学校的规章制度怎么样、学生在学校里是不是被班级体所接纳,在被班级体接纳的过程中要形成一种归属感。如果学生在班级中没有归属感,会有被排斥、遗弃的心理。这对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冲击。学校里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三个因素,同伴的影响。同伴是小学阶段、中学阶段都是影响青少年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青少年和同伴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否被同伴所接纳、认可,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四个因素,个体因素。比如青少年的气质类型,我们不能绝对说哪一种类型是好的,哪一种类型是不好的,但是气质类型如果和环境因素交互发生作用的时候,我们设想一个气质类型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他正好遇到了非常严厉、苛刻的父母,在环境和个体交互发生作用的时候,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青少年的自我接纳、认知因素不够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青少年很难去自我接纳、自我评价,这是一个时代现象。我们做过很多调查,在咨询经验当中,我们也摸索到很多个案,发现一些共性现象。不仅在儿童、青少年阶段里我们发现不能很好评价自我、接纳自我的现象,甚至在成人当中这个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

青少年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呢?我们要看一下他对自我的评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小孩子最初的评价源自于父母、老师、成人,重要他人对他的评价。如果这些人对他的评价是“你很好”、“妈妈很喜欢你”,这些孩子自我接纳就是正向的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指责孩子,甚至在指责他行为的同时,也在贬低他的人格。父母和他说“你不行”、“你很笨”,对孩子人格进行贬低,孩子慢慢就觉得我不行,我不如别人,我很笨,逐渐他的自我会发生一些偏差。 

另一方面,成年人在引导儿童青少年很好地去认识、接纳自己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点,就是尽管他人对儿童、青少年评价很重要,但这种评价不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成人要引导青少年认识到,要客观地去评价自己,有的评价是好的、正确的,我接纳它;有一些评价不是很正确、是偏颇的,我可以很好地去看待它。如果觉得是不正确的评价,我可以拒绝它。

青少年要从他人对我的评价转化为我自己要很好地评价我自己、看待我自己、接纳我自己,而不是百分之百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很多学生偏科很厉害,数学老师很喜欢他,他数学学的非常好;语言老师不喜欢他,他很讨厌学习语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老师喜欢不喜欢他、认可不认可他作为他自己对自我的一种评价,作为他去从事活动的最重要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生会觉得“我学习是为了老师学,而不是我自己愿意去学、喜欢去学”。本质上发生了变化。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注意到这个问题。心理健康的核心是自尊,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个重中之重的方面。
 
来源: http://www.educast.com.cn/firststudent/show/healthy-sanji.htm?ID=2007-0604134340-436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