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00个家长需要知晓的文化常识(六)

16年前 [01-19 01:00 周六]

76、清末“四公子”

清代末期的谭嗣同、陈三立、徐仁铸和陶菊存,当时都是官宦子弟。谭嗣同之父谭继洵为湖北巡抚,陈三立之父陈宝箴是湖北巡抚。徐仁铸之父徐致靖为户部侍郎,陶菊存也是世家子弟。而这四公子也几乎都是大清朝的“臣子”,如谭嗣同是江苏候补知府、军机章京,陈三立是户部主事,徐仁铸是湖南学政使。但他们却无意于功名富贵,而醉心于维新变法。这四公子在当时与康、梁相呼应,锐意变法图强,很为时人所瞩目。戊戌变法失败后,四公子中的谭嗣同决心以血激励后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含恨而死。陈三立、徐仁铸皆以“招引奸邪”之罪被褫夺官职;他们的父辈陈宝箴、徐致靖也以保荐康、梁“奸党”之罪,一个被摘去顶戴花翎“永不叙用”,一个被永远监禁。民国以后,徐仁铸的叔伯兄弟徐凌霄、徐一士在报上连载《凌霄一士随笔》,专谈清末民初掌故。对他们的那位“仁兄”每有唏嘘之笔。上海的名报人徐铸成先生,也是他们的同族,前几年在香港出版的《旧闻杂记》,其间亦谈及过徐仁铸及四公子的掌故。四公子中唯一以诗文称誉者为陈三立,他是清末诗文宗伯和“同光体”的领袖人物,列为“海内三陈”之一。后来清廷开复他原职,他却拒辞不就,晚年在北京拒绝日伪拉拢,以80高龄绝食而死,其爱国气节颇为时人所钦佩。他的两个儿子陈师曾、陈寅恪,一为大画家,一为历史学家,也是极有名气的。

   

77、民国初年“四公子”

20世纪20年代的报章上,“四公子”之名是屡屡被提及的。这四公子是:孙中山之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段祺瑞之子段宏业和当时浙江督军卢永祥之子卢筱嘉。四公子当时都是20岁上下。1922年直奉第一次大战之后,孙中山先生曾与奉系、皖系订立策略性的反吴佩孚的三角同盟,这四公子便互相酬酢,为联盟穿针引线。除孙、张二公子,卢、段二公子却不太为世人所知。其实这两位都是典型的公子哥,卢筱嘉一生最“煊赫”之举当为大闹上海某舞台、痛打黄金荣一事,这是当时报纸的头号“要闻”。段宏业在四公子之序中虽非骥尾,但却默默无闻。据说他的擅长是下围棋。段祺瑞一向自命纹枰高手,还养了一批棋手,如潘朗东、顾绥如、吴清源等陪他下棋。徐铸成先生曾谈过,据说某次段“执政”试其子棋艺,不料“鏖战”之后竟然败北,惹得一败亏输的老子大怒,一气将棋盘掀翻,指着段宏业大骂:“你这不肖子,什么都不懂,就会胡下棋”。段宏业在1949年以后由人民政府安排他的生活,得以安享晚年,20世纪50年代故去。

 

78、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指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觯、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的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数不胜数。仅据今人所编《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为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有8000余幅。

    扬州八怪生前已经声名赫赫。李觯、李方膺、高凤翰、李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或试画,或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罗聘曾三游都下,“一时王公卿尹,西园下士,东阁延宾,王符在门,倒屣恐晚;孟公惊座,觌面可知。”

    他们大胆创新的风格也为后世画家所传承。近现代名画家如王小梅、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王梦白、王雪涛、唐云、王一亭、陈师曾、齐自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扬州八怪”作品的影响而自立门户。他们中多数人对“扬州八怪”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79、《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写同一内容,而又是性质不同的两部书。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的分国史,也是著名的历史散文。它的作者陈寿是西晋著名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共65卷,记叙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由群雄纷争到统一的历史。后人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四史”。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隆中对》、《出师表》就是从《三国志》中节选下来的。

    《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一部长篇历史通俗小说,它的作者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作家。作者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元代的《三国志评话》(讲史书)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三国故事,经过加工创作而成。全书共24240则。清代毛宗岗和他的父亲对此书作了修改,成了现在通行的120回本。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就是根据此书改写出来的。

    《三国志》的作者曾经在三国时期的蜀国当过官,所以此书中的内容是比较真实可靠的。《三国演义》是部小说,作者对某些情节进行了艺术虚构,并没有完全依据史实。所以人们有“七真三假”之说,

 

80、三国人物有多高

    在《三国演义》中,直接用尺寸来描述身高的,主要有:身高一丈,即2.40(古代与现代尺的实际长度不一样。据考古发掘证明,汉代一尺约相当于现代的23.1厘米,三国时一尺约为24厘米。以下均是以此换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两个人身高一丈:一名是吕布,另一名是越吉。身高九尺五寸,即2.28,这一高度也有两人:一名是关羽。另一名是何曼。身高九尺。即2.16,有五个人:华雄、魏延、鄂焕、霍昭、王双。身高八尺三寸,即1.99,只有程昱一人。身高八尺余。写了庞德一人。身高八尺,即1.92,计有张飞、董卓、徐坚、赵云、许褚、董袭、文丑、孔明、凌统、马腾、陆逊、文鸯。刘备和太史慈身高七尺五寸,即1.80,比现在中等身材略高。身高七尺,只有1.68。这一高度也写了两个人,一是曹操,另一人是邓艾。

 

81、为什么会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指在文学史研究中,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所盛行的代表文体来称呼各个朝代的一种说法。

    赋是在西汉盛行的一种文体。汉赋分大赋、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宏伟,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极力铺陈夸张;内容上主要描写汉帝国强盛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物产的丰富、宫苑园林的宏丽及皇族贵戚田猎歌舞的壮观场面,歌功颂德,描景状物,附带一点讽劝意味。小赋篇幅短小,文采清丽,以抒情为主。

建安以后,中国文苑愈发茂盛,到唐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极度繁荣时期。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诗人们思想活跃,能够面对现实,这都为诗歌的繁荣创造了极好的氛围。诗人们高举着汉魏风骨的大旗,汲取了《诗经》《楚辞》开创的优良传统,挥毫泼墨,造就了一个诗的海洋。诗歌数量比从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间留下的诗歌总数还多两三倍。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诗坛巨星,为唐代文坛更增添了万丈光华。

词作为新兴的诗体,从隋唐发轫,到宋代进入鼎盛。《全宋词》中收词人上千家,词作两万首,取得与唐诗、元曲并称的地位,在诗歌园圃里又开辟了一片绿洲。宋词主要分婉约、豪放两大流派。婉约承继晚唐五代词风,多写风花雪月、别绪离愁和男欢女爱,表现出含蓄蕴藉、委婉曲折的风格,精美可人。

    元曲是由歌女们所演唱的“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的,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杂剧是在元代兴起并达到鼎盛的一种新歌剧。出现了关汉卿这样的元曲大师。

    明清之际小说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明清小说以一部部鸿篇巨制震撼了文坛。以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为开端,相继出现了许多具有世界声誉的长篇小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小说世界。

 

82、“八股文”

    八股文又称“时文”“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先用两句话说破题的要义,然后承接破题的意义阐明,接着议论真正开始,“人手”为起讲后人手之处,“起股”到“束股”才是议论的主体,“中股”为全文重心。在这四段中,皆有两股排比偶,共是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又叫“八比”。

    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不得自由发挥,形式十分死板,内容也极为单调。因此,清朝光绪年间八股文被废除。

 

83、科举考试分几级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一乡试一会试一殿试。

    院试每年一次,在县里举行,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乡试(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叫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桂榜”。

    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故日“杏榜”,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日“金榜”。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一名叫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84、图腾

    所谓图腾,简单讲就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初期,每一个氏族都用一种植物或动物,或者是无生命的物象作为自己的祖先和神灵去崇拜,并且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这种氏族的徽号,就称为图腾。例如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这里居住的氏族部落的彩陶上有蛙、鸟、鱼、鹿。以及人面、人首虫身等图像,这些都是当时氏族的图腾。每个氏族都有一个自己的图腾,以表示区别于其他氏族。

 

85、何谓“尚方宝剑”

    “尚方宝剑”,也称上方宝剑。在古典小说或传统戏曲中常常有人提到它:“本大臣持有御赐尚方宝剑,故可先斩后奏!”云云。可见持有尚方宝剑者,权力极大,往往作为皇权的一种象征。倘若再深究一步,“尚方宝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尚方宝剑”意即“尚方”铸造的宝剑。在封建社会,“尚方”是皇宫里掌管皇帝及皇室衣食住行的御门——“少府”中的一个部门。这一机构,从秦汉两朝就有所设置。“尚方”的负责官员称“尚方令”,如《后汉书》中就有记载:  “尚方令一人,六百石。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器物。”可见,从皇宫里铸造出来的剑,就叫“尚方宝剑”。皇帝对外出办事的钦差大臣,往往赏赐一口“尚方宝剑”。作为皇权的象征,而佩带此剑的钦差,对贪赃枉法的大臣可相机行事,具有生杀予夺之大权。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