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鲸为什么喷海水
鲸往上喷海水在古代绘画中常有描写,电影、电视上也时有所见。可是从近处拍下来的照片上看,它们并不是在往上喷海水,而是混合在空气中的海水变成粒状四处飞散。
鲸是生活在海里的高等哺乳动物,因为它要呼吸,即使潜入海底的深处也必须再次浮出水面。在它们为呼吸而从深处上浮时。闭着的鼻孔开始打开,这时会有一些海水进入鼻道。当鼻孔露出水面时,从肺部呼出的强大气流势必会把进入鼻道的海水和鼻孔周围的海水一次一次地吹上天空。另外。从体内呼出的热气突然和外面的冷空气相遇,也会凝成许多水珠。这样,就形成了过去的所谓“鲸鱼喷水”。实际上是在呼出的气体中夹带了一部分海水,主要还是空气。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从嘴里吸进海水,再从鼻孔里喷出来。
鲸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种类,其中有长达
47、蛇为什么爱吐舌头
在蛇的口中,有细长而分叉的舌,俗称蛇芯子。蛇常常一伸一缩地吐舌头,那模样真叫人害怕。
蛇为什么爱吐舌头呢?我们知道,动物的舌头通常是味觉器官,可蛇的舌头很特别,是嗅觉器官。它的上面没有味蕾,因此它不能辨别甜、苦、辣的味道。蛇的舌头常常伸出口外,是为了把空气中的各种化学分子黏附或溶解在湿润的舌面上,然后再判断遇到了什么情况。当蛇把舌头伸出来时,得到了一些物质微粒,缩回去以后,舌头就伸到了口腔前上方的一对小腔里。这个部位叫助鼻器,它与外界不相通。不能直接产生嗅觉,但是它靠舌头的帮助能实现嗅觉功能。助鼻器是由许多感觉细胞组成的,能够把化学物质这一信息通过嗅觉神经传到大脑中,经过嗅觉中枢的综合和分析,鉴别出微粒中的化学物质。经过判断。蛇就可以准确地捕获猎物了。被蛇咬伤的动物逃走时,蛇可以利用它那伸缩的舌头和灵敏的助鼻器探寻和跟踪。直到再次发现捕捉的对象。这时,蛇的猎物就难以逃脱了。
48、蛇为什么要蜕皮
每年3~4月间,在山野或郊外,有时候看见树枝上或其他地方,悬挂着一条条圆形半透明的皮膜,皮膜的背面有一块块菱形纹,腹面有一排横长的长方形的纹。微风吹来,皮膜轻柔地摆动着。这皮膜就是蛇的表皮性角质鳞,作整块脱落,称为蛇蜕,有些地方称它为“蛇皮”,有些地方称它为“蛇退”,也有叫它“长虫皮”的。
蛇蜕皮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蛇一般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蜕一次皮,它的身体每蜕一次皮便长大一些。由于蛇的种类不同,以及生活的地区不同,蜕皮的间隔时间也不同。
49、为什么3~4月间发现蛇蜕最多呢
大家知道,蛇是变温动物,冬眠期间在洞穴中沉睡,很少活动,生长也缓慢。天气暖和以后,蛇就爬出洞穴活动,找寻食物,长身体的季节也开始了,这个时间,蛇蜕皮就比较集中地进行。
蛇蜕皮的时候,要选择粗糙地面,如砖石、瓦砾堆,或缠住树枝不断扭动身体。通过摩擦脱去那陈旧的“外衣”,换上了“新装”。所以蛇蜕多数在石洞口或树枝上出现。
50、为什么蛇没有脚能爬行
人们常用“画蛇添足”来表示“多此一举”。蛇虽然没有脚,却能行进自如。这是因为蛇的整个身体都是运动器官。蛇身虽长,但很灵活。要知道,它的脊椎有100~400块,相邻脊椎骨可以上下、左右弯曲。
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活动。当肋骨上的肌肉收缩时,肋骨就向前移动,带动鳞片前移,但这时只是鳞片动而蛇身不动:紧接着,肋骨上的肌肉放松,鳞片的尖端像脚一样,“踩”住了粗糙不平的地面或树干等其他物体,靠反作用力把蛇身推向前方。
有时候,蛇是依靠伸缩运动前进的。它们常常先把尾部固定住,头和颈部向前伸展,然后再用颈部“抓住”地面,身体的前面盘旋起来,这时尾部缩过去。就这样一伸一缩。蛇便前进了。这种运动方式,特别适宜于蛇在难以转身的羊肠小道上行走。
有些蛇会用蟹步横行。用这种方式行进时,蛇俨然成了横行将军——螃蟹的架势。运动时蛇头和身体另外两部分接触地面,其余部分都悬空着,蛇开始作侧向运动。对于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蛇来说,这种运动方式有很大的优越性:蛇向前推进时,沙子被向后推压而堆积起来,这样可以防止蛇的滑动,还能增加向前的推动力。
依靠这些运动方式,没有脚的蛇照样能快速爬行。而且,它们的爬行速度与龟、鳖、鳄和蜥蜴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51、壁虎为什么能在光滑的墙壁上爬行
壁虎,在北京等地方人们叫它蝎虎子。一般居住在树上和古建筑物上,特别是年久失修的建筑物上壁虎很多。它是夜行性的动物,白天很少出来活动,夜晚外出觅食。它们一发现小昆虫停着或飞过,就张口吞食。一个晚上,一只壁虎能吃掉许多小虫。壁虎虽然居住在建筑物上,但对建筑物并没有什么损害。
能够爬树的动物很多,主要靠锐利的爪。树蛙、雨蛙爬树,是靠它们的指、趾尖端吸盘里的分泌物。壁虎却不同,它能在光滑的墙壁和玻璃上爬行,主要靠前肢和后肢的指、趾。它前后肢的每一个指、趾上,都有一褶一褶的瓣,形成一条条深沟。壁虎依靠这些瓣膜,能增加指、趾与光滑面之间的摩擦,同时它还有吸附的能力,足以吸附住物体,因而它能够在光滑的墙壁或屋顶上自由地跑来跑去,甚至在玻璃上也不会滑倒。但也不是绝对不会落下来,不过,即使它跌落下来,也不会摔死。
52、蜜蜂蜇人后会死去
蜜蜂会蜇人,这是一般的常识,所以很多人都怕蜜蜂。但是,一般只要你不去招惹它,它不会蜇你的。因为蜜蜂蜇人之后,它自己也要死去。
53、为什么蜜蜂蜇人后会死去
原来,蜜蜂是用其腹部末端的蜇刺蜇人的。蜇刺是工蜂的产卵器演变来的。工蜂的背产卵瓣、腹产卵瓣和内产卵瓣转化形成蜇刺;其产卵瓣上具有一些小倒钩。蜇针后面与毒腺、碱腺以及内脏器官相接。当蜇刺蜇人人体以后,它再拔出时,由于倒钩牢固地钩在人的皮肤上,蜇刺与一部分内脏电被带出,留在了人的身上。这样,蜜蜂自然也就无法活了。所以,蜜蜂一般不会舍命蜇人的。但是当你招惹了它,或者你的气味,如酒味、葱蒜气味等,或者你衣服的颜色(如黑色)惹怒了它,它也会毫不客气地舍命向你攻击。
54、蜻蜓为什么要点水
夏季,当你在湖泊或水坑边玩耍的时候,时常会看到一只只蜻蜓在水面低飞,不时将尾部向下。在水面上一点一点地重复着点水的动作。“蜻蜓点水”已成为人们形容做事不深人的一句俗语。可见蜻蜓点水的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蜻蜓为什么要点水呢?是它们在嬉戏玩耍吗?
其实不然,点水的动作并不是蜻蜓在玩耍,而是它们在完成着一项重大的生命延续事件。蜻蜓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水中度过的。它们的稚虫长年生活在水中,一般要生活上一两年。蜻蜓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它们把卵产在水中,孵化成稚虫(水虿)后,就在水中生活,直至它们蜕皮变成成体蜻蜓的一刻之前才离开水而来到陆地上生活。
55、为什么蟋蟀好斗
蟋蟀好斗,几乎人人皆知。以至在影视中也出现了“济公斗蟋蟀”。蟋蟀为什么如此好斗呢?这还要从蟋蟀的生活习性谈起。
蟋蟀好斗,是和雄虫独居习性分不开的。这种习性。有人称为隔离习性。蟋蟀雄虫总是独立栖息在土穴、墙缝里。只是在交配期才和雌虫同居一处,但绝不和雄虫住在一起。这种习性,导致它不能容纳别的雄虫接近它的领地。一旦有雄虫进入它的领地,它便会张牙舞爪地向对方进攻。对方也并不甘示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二位好汉争斗起来,直至败者落荒而逃,胜者振翅长鸣,似乎在报告自己得胜的消息。
雄蟋蟀这种独居的占区行为,并不妨碍它传宗接代的交配活动。当处于交配期,雄虫的两翅摩擦发声招引雌虫。还利用不同的声音刺激雌虫与它交配。
雌蟋蟀不会呜叫,也不善斗。区别雌雄蟋蟀除根据呜声判断外,主要是依据其翅纹和尾须、产卵器来区分。雄蟋蟀仅具有两根尾须,俗称“二尾儿蛐蛐”;雌蟋蟀不光有两根尾须,还有一根长长的产卵器,俗称“三尾儿蛐蛐”。
蟋蟀以作物的根、茎、叶或果实为食,是危害性很大的农业害虫。
56、雄蚊不咬人
蚊子是害虫,通过吸食人血传播多种疾病。然而,当你被蚊子叮咬了的时候,你知道吗,咬人的是雌蚊。雄性蚊子并不咬人。
57、雄蚊为什么不咬人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蚊子的嘴(口器)吧。先把叮咬我们的蚊子小心地捉住,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这时你会看到,它的头部有两根类似金鱼藻似的触角,触角的毛稀疏。再仔细观察它的口器,它的口器像一根针一样。若细看,这根针是由6根尖细的口针组成,其中有两根是上颚、两根是下颚,还有舌和上唇各一根。当吸血时,下颚先刺人皮肤,其他口针随着伸进伤口,一直伸到血管吸食人血。如果你再捉几只咬人的蚊子,你就会发现,它们的口器和触胸的结构都是一样的。原来它们都是雌蚊。
在吸食人血的蚊子中是捉不到雄蚊子的。你可以用捕虫网到草丛中兜捉一些蚊子,然后用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触角和口器。这时你就会看到除了有和上述结构相同的蚊子外,还有另一种蚊子。它的触胸上长着许多密集的长毛,就像小鸡毛掸子一样。再观察一下它们的嘴,你会发现它的下颚短小而细弱。这样细弱的下颚是无法刺人人的皮肤的,因此也就无法吸食人血,这就是雄蚊。所以一般来说,雄蚊不咬人,不能吸食人血。
58、为什么雌蚊要吸血
原来,交尾后的雌蚊若不吸血,卵是不能发育成熟的。雌蚊在交尾后,每吸一次血,就飞到水面上产一次卵。经过数次产卵,雌蚊便会死去。也有的雌蚊可在室内越冬。
59、雄蚊的寿命有多长
雄蚊的营养一般来自花蜜、植物汁液和露水等,它们的寿命很短,一般只有6~7天。大多数雄蚊在与雌蚊交尾后,很快就会死去。
60、为什么蚊子爱叮穿黑衣服的人
蚊子性习弱光,不适应全暗或亮光。当然,不同种类的蚊子,所习惯光的强弱程度也略有不同。如伊蚊多在昼间活动,库蚊和按蚊则多在黄昏或黎明活动。但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蚊子都趋于躲避强光。
黑衣服几乎能把投射到它上面的光全部吸收,反射光线很弱。这种较暗的光线正是蚊子活动所适宜的。相反,白色的衣服将所有投射到它上面的光几乎都反射出来而显示出白色,反射出的光比较强,对蚊子有驱避作用。因此,穿黑衣服的人要比穿白衣服的人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多。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