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00个家长需知晓的动物和植物常识(七)

16年前 [01-19 01:29 周六]

88、你不知道的动物的常识

有外声囊的青蛙是雄的。

打蛇打三寸是因为那里正好是心脏。

蛇每隔两三个月蜕一层皮是为了长身体。

海龟流泪是在排泄盐份。

驼鸟孵卵,由雄鸟承担。

大雁飞行排成人字或一字,是为了长途飞行而借用前面大雁的翅膀煽动时的气流。

鹤一只脚站立是在轮换着休息。

夏天狗的舌头伸出来流是在散热。

马缰套在马的口角上,牛缰挽在牛的鼻子上,是因为这些地方痛觉点分布最多。

蝙蝠不是鸟类,是哺乳动物。

狼在晚上嚎叫是在求偶或集群。

鲸喷水是在呼吸。

  麝香是雄麝发情用来招引雌麝的腺体。

 

89、野生动物的保护

    野生动物是指那些生存在自由状态下,或源于天然自由状态的虽然已经短期驯养但没有产生进化和变异的各种动物。

    其中包括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无脊髓动物。我国是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有兽类500多种,鸟类1245种,爬行类39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其中包括大熊猫、褐马鸡、白鳍豚、扬子鳄等160余种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

    对野生动物的管理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就管理对象而言包括狩猎动物管理,非狩猎动物的保护和濒危物种的挽救。

 

    90、有趣的冬眠

蝙蝠冬眠时在山洞用后足的尖爪攀住石缝,头朝下悬在空中,一就是半年。

    爱尔兰的蛇冬眠时,干脆跑到水里,冻成冰棍。蛇的体温会随外界气温的下降而下降,所以,常常几十条或上百条群集在一起冬眠,适应低温环境。

    最普遍的刺猬种类是学名为欧洲刺猬的普通刺猬,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和长江流域也分布很广,这种刺猬冬季冬眠。一般在树洞或者墙角土洞这样背风的地方东面。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入口。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人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91、冬眠,动物避寒的 法宝

    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92、为什么动物会进入冬眠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93、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94、奇妙的动物夏眠

许多人都知道一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惯,却不一定知道有些动物还要进行夏眠

非洲热带草原地区干湿季节明显。每当干旱季节到来时,植物都枯黄了,蜗牛不得不以夏眠的方式来度过这个食物缺乏的季节。

    当非洲小河干涸时,水陆两栖生活的鳄鱼便躲进泥土中夏眠,直到大雨降落之后,才又回到河水中翻拨搅浪。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生活着一种专食蚯蚓的尖猪。在最炎热的季节里,地面晒得灼热,蚯蚓不易找到。由于缺少这种主要食物,尖猪只得进行长时间的夏眠。非洲有一种奇特的肺鱼,既有腮,又有肺。每当旱季到来时,沼泽里的水逐渐干涸时,它便钻进泥土里,把身体蜷曲起来,躺在用树叶铺成的卧室中酣睡。此时,它身体冰凉,仿佛死去一样。当暑威渐消,天气转凉时,这些小动物又活动如常了。

生活在海底的海参很怕热。当水温超过20摄氏度的时候,它就会转移到海水较深,波浪较稳的地方,钻进岩石下的黑暗处,进行长达100天的夏眠。当水温降到20摄氏度以下时,它又复苏过来,重新开始觅食活动。生活在热带河流和沼泽中的蜥蜴、蟾蜍、陆生龟类,在夏季来临时,就钻进淤泥底下或岩石洞穴中,不吃不动,睡上二至三个月,以休眠来度过炎夏。

 

95、这些动物器官不能食用

(1)鸡腔上囊即鸡屁股尖,是贮存病毒和致癌物质的“仓库”,吃后易染病。

  (2)鱼腹黑膜衣即鱼腹内两面的一层黑膜衣,食后会出现反胃、呕吐、腹泻等症状。

  (3)鲤鱼臊白筋即鲤鱼两侧各一条类似白线的筋。因它的臊腥味重,应抽出。

  (4)蟹腮俗称蟹棉絮,上面往往染有病菌,不可食用。

  (5)畜肾上腺俗称小腰子,位于右肾前端,食用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心痛、腹泻等症。

 

     96、斑马身上的条纹和间隔是怎样形成

斑马身上的条纹和间隔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雌兽的妊娠早期,一个固定的、间隔相同的条纹形式就已经确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各部位发育的情况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后,各部位所形成的条纹也就不一样了,有的宽阔,有的狭窄。例如斑马颈部的条纹较宽,所以颈部的最早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七个星期,颈部伸长之前确定;近鼻孔处的条绞很细,所以这个部位最早的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鼻子扩大之前确定;臀部的条纹最宽,说明臀部与身体的其余部分是成比例发展的。另一方面,条纹也不能早于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之前出现,因为斑马长着一条具有条纹的尾巴,而这条尾巴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以前尚未出现,这时胚胎的长度大约为32毫米,条纹的数目约为80个,据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确定的每个条纹的宽度大约为400微米,即每一个条纹有20个胚胎细胞的宽度。至于它四肢上的条纹为什么呈水平方向,则可能是腿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的条纹机械地转过一个角度而形成的。

    斑马身上的条纹漂亮而雅致,是同类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记之一,更重要的则是形成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作为保障其生存的一个重要防卫手段。在开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这种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线各不相同,起着模糊或分散其体型轮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分辨开来。这种不易暴露目标的保护作用,对动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近年来的研究还认为,斑马身上的条纹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蝇的注意力,是防止它们叮咬的一种手段,这种昆虫是传播睡眠病的媒介,它们经常咬马、羚羊和其它单色动物,却让很少威胁斑马的生活。这种保护色是长期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因为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条纹不明显的斑马,由于目标明显,所以易于暴露在天敌面前,遭到捕杀,最后灭绝,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条纹分明、十分显眼的种类尚能生存到现在。人类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示,将条纹保护色的原理应用到海上作战方面,在军舰上涂上类似于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对方的视线,达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

 

97、动物尾巴的作用

蜜蜂的尾巴是叮敌人的武器。

蝎子的尾巴是用来攻击敌人的。

猫的尾巴是用来平衡的,也可以用来钓鱼。

响尾蛇的尾巴用来吸引小动物,小动物就成了它的美餐。

有一种鱼叫做小水马鱼,它没有眼睛,它尾巴上有电,别的鱼靠近它的尾巴,小水马鱼就会逃走。

蜻蜓飞过水面,尾巴点几下水,就是在产卵。

海獭的尾巴是警报器,敌人靠近它,它就会立刻逃走。

在澳大利亚草原上,袋鼠是一种自卫能力很差的动物,它必须随时提防来犯的敌人,一有敌情拔腿就跑。它为了便于观察敌情,必须站立着。此时尾巴就起到了支撑身体的作用。

熊鼠的长尾巴也有它的妙用。当熊鼠往高处跳的时候,必须使腰、后腿和尾巴都憋足了力才能跳起来。在过电线的时候,它也用尾巴保持身体的平衡,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时手里拿着长杆一样。

鸟把尾巴当作飞行器。鸟的尾巴上长着又长又宽的羽毛,这些羽毛展开时好像扇子,能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飞行方向。鸟尾在飞行时起着舵的作用。

松鼠的尾巴蓬蓬松松,又大又长。松鼠从高处向下跳时,可以减慢降落的速度,使松鼠安全着地,起着降落伞的作用。松鼠睡觉时可以把尾巴当被子盖在身上,也可把尾巴偎在身边,起取暖的作用。

狗的尾巴能表达喜怒哀乐情感:见到主人来了,它能竖起来,不停地摆动,表示高兴;挨了打时,狗的尾巴就夹起来逃跑,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狗见到生人时,将尾巴耷拉下来,表示愤怒和抗议。

老虎的尾巴,像一条钢鞭,能够抽打。老虎与其他动物搏斗时,尾巴就成了有力的战斗武器。把敌方抽打得晕头转向,不能对它反击。

 

98、恐龙灭绝之谜

爬行动物到陆地上生活,开始了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有的长了较长的腿,是一在陆地生活;有的则完全失去了腿,长的像蛇一样;有的腿又变成了像鱼鳍一样的鳍状肢,表明它们又重新回到了水里;还有的长了翅膀,向天空飞去……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其中有一种变成今天的龟类,而另一类则演变成为哺乳动物,还有一类成了现代的蛇和蜥蜴。但最为突出、最多样化的一类是分为鳄鱼、恐龙及鸟类。

  恐龙是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恐龙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儿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某一段很短的时间里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是留下的大批恐龙的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99、身材最大的恐龙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而如此沉重的庞然大物如果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它那硕大的巨脚每一次踩到地面都会使大地发生颤抖,就像地震一样。这就是震龙一名的含义。

震龙生活的时代是大约1亿62百万年到1亿3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在动物分类学上,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一般称为蜥脚类)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身长26)、雷龙(身长21,体重25吨)、超龙(身长42,肩部高5.19,臀部高4.58)、马门溪龙(身长22)以及腕龙科的腕龙(身长25,体重3050吨)等等。

这些巨大的恐龙都是吃植物的,高大的身躯和长长的脖子使得它们可以吃到高树上的叶子。如此巨大的身材肯定需要特别大的食量,但是这些恐龙却全都长了一个相对来说很小的脑袋和不大的嘴,怎么来满足那么大的食量呢?大概它们只能不停地吃了。科学家推测,马门溪龙一天要用23个小时的时间来进食!这恐怕也是世界之最了。

想一想,一头马门溪龙23个小时要吃下多少树叶呀,还有成千上万其它的马门溪龙呢,还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脚类恐龙呢。看来,那时侯地球上肯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环境非常地优越,才使得这么多的庞然大物能够悠闲地生活在地球上。

  现在,我们在陆地上再也见不到如此庞大的动物,能够与它们相比的大概只有生活在海洋里的蓝鲸了。雌性蓝鲸可以长到30多米,体重可以达到200吨重。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