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00个家长需知晓的历法和民俗常识(四)

16年前 [01-19 02:17 周六]

42、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

    除夕的夜间,人们通宵不睡,说是叫“守岁”。待到半夜零点时,大家一齐燃放爆竹,辞旧迎新。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猛兽,见了人畜就吃,十分可怕。天神把它锁在深山里,只许它在除夕的夜间出来一次。人们在这天夜里一夜不睡,持刀操棒和它搏斗。后来人们发现“年”这个怪物最怕竹子烧裂爆炸的响声,于是人们就拢起火堆烧烤青竹。竹子受热,爆裂开来。发出乒乒乓乓的响声,就叫它爆竹。因为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鞭炮,只好采取这种办法。后来发明了火药,制成了鞭炮,也就沿用了习惯的名称,把鞭炮有时也称为爆竹了。据说放爆竹是为了吓跑害人的怪物,也有的说放爆竹是为了驱鬼避邪。如今过年过节,为了热闹,除了放爆竹外,还燃放五彩缤纷的烟火,就显得更热闹了。

 

43、为什么除夕要吃团圆饭

    除夕这天夜晚,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中,大家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古时候吃年夜饭时,桌上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因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过年才团聚在一起,特别重视除夕的团圆。这天的饭菜也很讲究,而且含有美好祝愿的意思,比方说一定要有一盘鱼。因“鱼”和“余”谐音,取“年年有余”的意思。还有叫“富永”之类的糕点,象征着永远富裕。

    古人用餐时男女不同席,但吃年夜饭时,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表示全家永远欢乐团聚的意思。

 

44、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

据说,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2200年前的楚国三闾大夫、著名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悲痛,五月五日他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人们从四面八方划着船赶来抢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给鱼虾吃,以此保护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但据记载,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类似的风俗了。因为爱国诗人屈原品德高尚。诗篇感人,人们敬重他,便把这些活动和救屈原联系起来,而且很快传遍南北各地。到了宋代,朝廷正式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

 

45、五月五为什么要在门上插艾挂蒲

    端午节在门上插艾挂蒲的风俗历史悠久。在这天清晨天不亮的时候,青年男女要到野外去采艾和割蒲。东方刚放亮,怀抱艾蒲而归的人们就把它整理好悬挂在门上。经过这一装饰,房门上翠绿清新,室内艾香飘逸,沁人心脾。

    这天为什么要插艾挂蒲呢?传说是用这种方式来避邪除害。门上挂的艾被扎得像战马的形状,菖蒲的叶子义很像锋利的长剑,据说这样可以让英雄钟馗骑上战马、拿着宝剑,勇敢地去捉拿害人的恶鬼。

    但又有人说插艾挂蒲是和采取草药防病、治病有关。古时的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农历五月,天气转热,瘟疫开始流行,蛇、蝎、蜈蚣等各种害虫也开始祸害人间。人们从长期的实践积累中认识到,艾和蒲都是良好的草药。菖蒲有镇痛、健胃、祛风、利尿的疗效;艾可以针灸治病,煮水消毒,艾的香味和艾烟还有驱除蚊虫的功效。这样看来,端午节插艾挂蒲,实际上是民间夏令预防疾病的一种良好的习惯。

 

46、九月九为何要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俗称重九。九为阳数,月日重叠,所以也称之为重阳。九和“久”谐音,古人认为这天有长久幸福之意,所以很重视这个节日,年年这天不仅摆酒欢庆。还要登上高处遍插茱萸。那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呢?相传,汝南人桓景跟随费长房四处游历多年。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家要有灾难。你赶快叫家里的人用布袋盛茱萸悬挂在胳膊上,登上高处饮菊花酒,就可躲过这场灾难。桓景听从师父的嘱咐带领全家登上了高山,果然没受到什么灾害。但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部受灾死了。后来便形成了九月九日这天人们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这天,京城街市上商品丰富,非常热闹。人们都高高兴兴地出城登高。南城的人们登天宁寺、陶然亭等高处,北城的人们登蓟门炯树等风景名胜之高处。还有更多的人到西山八刹等处登高。登高的人们烤肉分糕,尽情欢乐。文人墨客还在登高时饮酒赋诗,尽兴而返。

如今,九月九日仍有登高的风俗,但已和登高避灾毫无关系,大多是借着秋高气爽的天气,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活动。

 

47、饺子的由来

    饺子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食品,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地区一座唐代墓葬中曾发掘出一只木碗,其中盛着的食品和今天我们吃的饺子的形状完全相同。说明至少在唐代饺子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食品了。最初的饺子称为“馄饨”,后来因为一定要在年三十半夜里动筷子,而这个时辰按旧时天干地支计时为“交子”。时问一久,取其谐音,人们就把“更岁交子”叫做饺子了。

 

48、“腊八粥”的由来

    为何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据说是沿用了佛教的风俗,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所以各寺院要用谷米和果实煮粥供佛。这种粥名叫“五味粥”或“七宝粥”,人们通常称之为“腊八粥”。这种仪式传到民间,日久天长,就形成吃“腊八粥”的风俗。

    古时煮“腊八粥”很讲究,要用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后来花样越来越多。据载,民间熬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用水煮熟,另外还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米、榛瓤、松籽及白糖、红糖、葡萄干作点缀。

    我国广大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风俗,纪念释迦牟尼的宗教色彩早已淡化,只是把它作为全家团聚、祝愿来年五谷丰登的一种节日。

 

49、月饼的由来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派手下大将李靖率领部队出征,李靖善于用兵,屡建奇功,于当年815这天凯旋回都。为了庆祝胜利,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从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贺胜利。李世民非常高兴,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对着悬在天空的明月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50、生日蜡烛为何要吹灭

    过生日的时候,大家都要准备生日蛋糕,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过生日的人都要吹灭插在生日蛋糕上的蜡烛,这是生日聚会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是,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为什么要吹灭呢?

    在古代希腊的神话中,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在为月亮女神庆祝生日时,就要在圣坛上摆上插满蜡烛的蛋糕。后来,古希腊人纷纷效仿,在孩子们的生日蛋糕上也插上了燃着的蜡烛,并加入吹蜡烛这项活动。他们认为,燃烧的蜡烛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在那时许个愿,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愿望就能实现。带着美好的期望,这个习俗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51、你知道印度妇女的“打夫节”吗

    印度的一些农村至今流传着一种奇特的节日——打夫节。所谓打夫节,就是妻子打丈夫的节日。这是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印度妇女在一年当中惟一能够扬眉吐气的日子,所以俗称“出气节”。

    这天早上,全村呈现一派喜庆气氛。各个家庭都忙碌起来。妻子们个个喜气洋洋。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并找出一根保存得很好的“打夫棒”——一根2长的竹棒,跃跃欲试。丈夫们则集中到一起,一边奏击乐器,一边唱歌跳舞。然后在山村游行。到了下午,丈夫们就要做好挨打的准备工作,用黄布缠头,全身包上厚厚的布片,随后每人喝下一些杏仁粉和掺有大麻的药酒,以此壮胆。等到村里鼓声一响,他们就手持水牛皮盾牌,头顶盛满鲜花的柳编盘子,一个个无精打采地走进村里。妻子们早已恭候多时,等丈夫们一走进村口,妻子们就一拥而上,乱打一通,挨打的丈夫们谁也不许喊叫,不准躲闪,更不准还击,否则被认为是懦夫。他们边挨打边走,一直走到村中心的广场为止。但在狂欢开始前,妻子们还要找到各自的丈夫,再打一顿。有时打上了瘾,妇女们不管是谁的丈夫,乱打一气。当然,谁家的男人平日太凶神恶煞,落到他身上的竹棒子也就特别的多。

到了晚上,挨了打的丈夫还得向妻子表示感谢。好景不长,第二天,丈夫又成了家庭的主宰,妻子挨打受骂又成了家常便饭。要想报复,只有等到来年的“打夫节”。

 

52、德昂族泼水节来源

公历4 月中旬左右。德昂人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除了泼水祝福和跳象脚鼓舞等节目与傣族泼水节一致外,德昂族泼水节最具特色的习俗是为长辈洗手洗脚。届时,每家的晚辈年轻人要准备一盆热水,端来放在堂屋中央,把家里的父母等长辈请出来坐在堂上,向他们叩头请罪,请他们原谅晚辈的一年来不孝顺的地方。长辈们也要检讨一年来在为晚辈树立榜样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同时互祝来年在和睦、勤劳的气氛中度过。如果父母去世,兄长、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为洗手洗脚的对象。

  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待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以后就演变为一种习俗。

 

53、德昂族泼水节庆祝方式

德昂族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又相似又不同,多在公历4 月中旬左右举行。临近节日,人们忙着制新衣,做米粑,制好水龙、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信徒们齐集佛寺,搭建泼水节时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架好水龙。水龙是由一根粗木头雕凿而成,长约四五米,彩绘一新,上有槽口。泼水时,姑娘提桶端盆,把吉祥之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的的佛像,为佛洗尘。然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手持鲜花,蘸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这时,人们开始兴奋起来,纷纷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头顶,将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人们生活快乐、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棒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既是德昂族人民欢度新年的典礼,又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心上人的好时机。德昂族流行一种赠竹篮子,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54、壮族三月三来源

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55、壮族三月三庆祝方式

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