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100个家长需知晓的历法和民俗常识(五)

16年前 [01-19 02:18 周六]

56、独龙族卡雀哇来源

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一年最后一月择一个吉日。卡雀哇是独龙族传统的年节。

 

57、独龙族卡雀哇庆祝方式

节日这天清晨,人们在木屋前挂上旗幡,燃起松枝,敲起鋩锣,欢庆一年一度的卡雀哇。独龙人民过年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由各村寨长老在一年最后一月择吉日选定。节前,家家户户就用结绳的方式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  独龙族过年,常举行祭山神、射面兽、走亲访友和歌舞会等多种娱乐活动,其中最隆重、最欢乐的是剽牛宴。宴会由村中的长老将牛带入广场中央开始,青年妇女争先恐后跑去为牛披毯挂珠。此时大小鋩锣响彻云霄,两名勇敢的剽牛士每人喝三碗米酒,雄纠纠地走出人群,他们手持长矛猛地向牛的两肋刺去。牛大跌大撞,群众围成一个大圆圈为勇士呐喊助威,并作出驱赶野兽的舞蹈动作。牛愈是跌跌撞撞,场上的情绪愈是激烈,几刺之后牛扑倒在地,人群中发出胜利的欢呼。两位剽牛者割去牛头当场解剖煮肉,分给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边吃边喝,载歌载舞,使剽牛宴达到高潮。剽牛舞会是古代狩猎生活的缩影,也是捕获归来,庆祝胜利仪式的再现。

 

58、鄂温克族米阔鲁节来源

每年的5 2 2 日。每年的522,是鄂温克牧民最欢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他们统计当年产幼畜数量,庆贺丰收的日子——“米阔鲁节。

 

59、鄂温克族米阔鲁节庆祝方式

节日这天,人们穿上美丽的民族服装,亲朋好友们汇集到一起,给牲畜烙印。小伙子们矫健地骑上骏马,挥舞着套马杆,追套两岁的烈马。套住后,骑手们一拥而上,有的跳上马背,有的拉住马尾,有的紧握马耳,瞬间把马摔倒在地,有的人剪鬃、割尾梢,有的割耳作记号,马的主人则在马的后腿右侧烙印。这是一种非常紧张、激烈、有趣的活动,也是牧民们互相比武,大显骑技的好机会。当给羊剪耳时,老人根据传统的习惯,要送给儿女、子侄们母羊羔,以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如云、生活美满幸福。之后,主人设宴款待亲朋,并高兴地向大家宣布当年产幼畜的数字。这一家的酒宴一散,人们便又欢笑着奔向另一家,新的欢乐场面又开始了……

 

60、哈尼族苦扎扎节的来源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苦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成的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习惯,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一对对、一双双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聚拢来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耍,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61、哈尼族苦扎扎节庆祝方式

打秋千、摔交、歌舞。

 

62、京族哈节的来源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巫头在农历六月初十举行,历时3时。是京语译音,含有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63、京族哈节庆祝方式

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64、纳西族祭龙节的来源

正月十五。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

 

65、纳西族祭龙节庆祝方式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66、土族纳顿的来源

农历七月十二日农历九月十五日纳顿,在土语中是玩笑,欢乐的意思,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它的起源,自古以来就被神秘气氛笼罩着。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纳顿起源的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则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于是军队便撤回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

 

67、土族纳顿庆祝方式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两个月,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纳顿自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载驴骑,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的路上,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浪漫聚会的时刻。

  在麦场上会师三次后,纳顿的节目在观众围成的圆场内开始了。节目多由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断改编而成,如《三将》《五将》《关老爷》等,表演者头戴面具,随着有节律的锣鼓声,挥舞着木制古兵器疾缓有序地进行,不由使人联想起三国时骁将们驰骋疆场的英雄形象。《打虎将》等舞蹈则显示了祖先们同大自然斗争的活动,令人振奋和感叹。

 

68、佤族新米节的来源

由头人公布时间和地点。来源不详。

 

69、佤族新米节庆祝方式

新米节,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在谷子刚成熟的时候,各家各户根据头人公布的时间和地点,先到地里采摘一把头谷拿回家中。一部分放在备好的谷仓里或屯箩里,另一部分舂成新米,煮一锅饭,打出7 碗,饭头上各放一块大肉,再打7 碗水酒,一同放在供台上,请天神、地神、山神、谷神、列祖列宗来享用。又点亮7 根香火,念经老人就位做奠祭仪式。接着把供过的新米饭先请老少品尝。佤族认为,老人和小孩是世界上最干净的人,这样做,是对神仙、祖先的尊重,对老人和孩子的珍爱。夜幕降临,同胞们聚在一起,围着灼灼的篝火,伸出油亮的手臂,踏着木鼓强烈的鼓点,韵着调子,通宵达旦地欢度新米节。若有远客,主人便请客人共度良宵。他们把最上等的水酒,最上等的鸡肉烂饭端上来让客人品尝。让你感知这个民族的豁达和忠厚。

新米节的第二天,全寨青年出动修道搭桥,准备好驮运新谷进寨的道路。妇女们更是不闲着,修补谷,屯箩、蔑笆、打扫楼内外的尘土,浆泡棉毯,清洗物件;小孩子好似泥鳅没头没脑地往河里钻。新米节的最后一天,人们尽兴欢乐,青年男女吹着悠扬的口弦,各自寻找着喜爱的情侣。

  三天过后,人们便开始了紧张的秋收。

 

70、藏族香浪节的来源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藏语香浪是采薪的意思。每逢六月,草原上气候宜人,奶甜肉香,寺院的僧人便借口采薪,到野外与家人团聚。后来沿袭成俗,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71、藏族香浪节庆祝方式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前后,夏河一带的藏族人民总要带上帐篷和丰盛的食品,到风景秀丽的草滩山野游乐几天,欢渡传统的香浪节。节日的前一天日出之前,人们来到有拉再(祭祀石塔)的山头上,煨桑祭神,祈求神灵的保佑。赛马、赛牦牛、摔跤、拔河,是人们欢迎的项目,男女老少都踊跃参加。入夜,能歌善舞的藏胞,在熊熊燃烧的篝火边,唱起悠扬动听的歌曲,翩翩起舞,尽情欢乐,直到深夜。

 

72、壮族花朝节的来源

农历二月初二。花朝节农历二月初二举行,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

 

73、壮族花朝节庆祝方式

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 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人倦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唱到情深意醉,绣球便带着无限的柔情,像彩虹一样飞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时在绿丛中彩球飞舞,给歌场增添了无限的趣意。

  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抛去,于是一道道彩色的“闪电”,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抛掷过后,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