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原创]:无痕的教育

16年前 [06-14 17:32 周六]

          

无痕的教育 

                      

 

  “生活即是生活,学习即是学习。”这是我二十年以前的想法;

  “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存。”这是我十年以前的想法;

  “生活即是学习,生活即是教育。因为每一个生活场景都能激发人的天性,这就是无痕教育。”这就是我现在所感受到的家庭教育。我非常喜欢一句唐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后来我写了一首小诗来说自己的体会:

风住了雨又来,

雨住了有布谷在叫,

春山洗净了,

悄然花正开。

谁会听?绎动的心。

直到有苹果落地。

 

生为正果,教化如来。家长对孩子的接引,类似佛教禅宗的点化。我讲个故事:一个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法师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人的天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的天资就是一个自身能力的基础(或胚胎),天资是一种起因(或动力因),而不是一种行为;教育就是对天资的激发。”

好比说,人的天资是一块沃土,土地再肥沃也要靠耕种,耕种什么,怎样耕种,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对资源如何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教育。

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成果很难传播给别人的。谁想拥有成功,就必须自己努力去获得,从外部,只能受到激发。每一个人都有激励性、印象敏感性和冲动性。可以说,孩子的天资唤醒得越早就越容易发展,唤醒得越晚就越难于就成为力量。天资潜藏得越深、越久,越难被唤醒。

 

蒙台梭利关于孩子在早期(严格来讲是0—6岁)自我成长和敏感期对精神胚胎(生命本相或自性)破译,现在已经渐渐为全球所认可。在西方的教育,她那些基本的教育原理早已全面普及到幼儿园、中小学的教育当中,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老是看人家外国人的教育很新鲜的原因。其中,象提倡幼儿教育的活动性、自主性、趣味性(而非口授),在小学推行实物教学,在中学生中推行探究性学习,等等,也渐渐深入我国素质教育的视界。在中国未来的20年,家庭教育“如何走进孩子的生命”,必将成为每家每户的主题,这个时代的主题。

 

2、人的潜能

潜能是什么呢?台湾的许宜铭先生说:潜能就是一粒种子,终其一生,拥有一切的可能性。这句话非常经典,也很精采。许先生对此用了一个简明的比喻来解释

老天爷给了你一个拥有一切可能性的潜能的小孩,这个原料本身是完美的,他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作品,所有一切可能性都在里面。所以孩子是老天给的最完美、最丰富的材料或原料,家庭是个工厂,父母是生产这个产品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设计人员,也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学校是一个加工厂,社会是一个市场,人生是他的试验场。

决定一个产品好与坏,在将来人生的试验场,能够经过种种试验而越来越精良、越来越发展他一切的可能性和潜能,而在生命里过得灿烂、无愧,走过一生无忧、无悔、无虑;或是孩子他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或人生的试验场上不受欢迎、甚至于被打击,然后遇到很多困顿、挫折,还做了许多伤人伤己的事情,生命里面充满了悔恨、无奈、无助、焦虑、挣扎,这一切在未来人生的市场上、试验场上,最根本的决定性的这个产品的优劣的地方在哪里??

---就在家庭与父母!

原料本身绝对不会有问题,原料本身是老天给的,绝对没有问题,绝对是最大的恩典。问题在于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养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滋养的环境、给孩子以自主探索和调整的空间,以接纳、分享、赏识和爱的方式来与孩子悄然连接,于无形之中加以引导、给予滋润?还是家长根据自己世界里的现实功利价值采取干涉、打断、界入、教训、强制的方式剥夺孩子的自我空间,造成亲子两个世界的疏离呢?答案其实已在其中。

(互动:我们自己教育孩子是用的前者还是后者呢?)

 

3何为励志

如果说天然的生命是自由自在的生长,那么孩子进入社会化则需要进行激励。或者说孩子在早期自我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的是孩子身心的运演规律,那么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则需要进行有力的引导,以促使其心志得以统一和集中。心的力量通常表现为分散的,是没有向度的,而志的力量才使孩子的人格得以挺立、收拢,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激发和煅造。

秋瑾说过: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不论是成年人或是学生,还是小屁孩,都是需要激励的。我们让孩子上学,就是想让孩子“入境”,从而受到启发,以唤醒其潜在的能量。孩子在生长,这种能量在蓬勃发展,必然要通过某种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定要的!不是此种形式就是彼种形式,不是语言就是行为,这就是“表达欲”。当孩子的心动了,才会有体到行动上来。这种入于某种情境或氛围下所产生的表达欲的涌现,就是励志的主要过程。

比如:我们进到一个歌厅,那里面旋律优美、气氛热烈、激情扬溢,我们便有想唱一曲的愿望;我们进到一个超市,那里人们进进出出,大包小包,商品琳琅满目,我们便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抑或我们看一个电视剧,动情处我们不经意流下眼泪或为之欢呼,都是因为受之情境的暗示与启发,拨动了我们天性中的某一根弦。(互动)大家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从每个个体内在心灵成长的历程(成人)来看,都会郁积一些消极的德性,阻碍个性心灵图式成长发展,这就是熵——能趋疲。比如:为什么说恐惧会摧残孩子?恐惧实质上是直接给孩子心灵蒙上了阴影。

从人的社会化成长要求(成材)来看,人们常常无法摆脱渺小、自卑、孤独、空虚、庸俗、鄙陋、狭隘、保守等心理,也无法防止自私、虚伪、骄傲、嫉妒、奸佞、邪恶、残忍之心的滋生。这些负性的阴暗的心理状态,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生命能量的一种压抑、扭曲,现代心理学上称之为“闭锁的能量”。从另一个度来看,任何能量和资源都没有好坏对错,也没有正面负面之分,问题出在使用的人,有没有足够的智慧去使用它。负性心理就是说明我们的资源有使用不当,引导孩子不力,需要进行重新开启和激励。

尤其是初、高中学生,需要一个表现的平台,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这个舞台,能使学生在受挫时看到灯塔,在孤单时感受温暖,在失落时抖擞精神。营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的良好氛围;我们通过启发、渗透、暗示、赏识等方式,使学生的表达欲达到涌现;通过滋润、熏陶和感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其境界和品格,陶冶其性格和灵魂。在短期培训中可以实现对自身的超越,这就是我设计的励志课堂。

励志过程:

情境----启发----涌现----行动

 

4、生活情境

生活本身,就是励志教育的情境。比如,本次汶川地震,就是一种绝好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开发利用来教育孩子,比如教孩子如何面对突发的危险、如何面对生与死、如何面对得与失、如何关爱他人和培养大爱胸襟、如何热爱国家和培养民族精神等等,可惜啊!很多的家长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教育资源,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大灾难都没能使之产生心灵的震撼,更不能对他们产生教益,那是何等的愚昧无知、反应迟钝呀!这样的家长心灵还没有苏醒,对教育的资源没有察觉,所以在引导孩子的时候根本不会有主动性的作为。

地震是大灾,何况于生活中的细琐。其实生活中的小变化、小物件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情境。喝一杯水、吃一个瓜、说一句话、接人待物都无不蕴含着育人的道理;一部历史、一个故事、一个事件、一场影视、一本书都是激发天资的情境,这就需要家长去做一个有心人,面对生活之点滴,当成教育的契机,随时随地可以点拨孩子,点燃思想,但要做到收发自如、生动自然而不着痕迹(而不要变成唠叨)。这就是无痕教育。

 

    5、实例:不说话

                  ------[阳光小天使] u/gyj-lmy/index.html

    周一休息,本来要带宝贝去外婆家的,结果赶上大雾,回不去了,就带宝贝去了书城。看了会书,宝贝要去涂胶画,我就答应了。

    宝贝是第二次来涂胶画了。我还记的那是去年宝贝来涂过,那时的我还没学习家庭教育的课程,所以我比宝贝着急,看她涂的不好就会去纠正她,惹的她很不高兴,老觉得我在阻拦她的想法。

    这次我再也不会干扰她了,就陪在她身边静静的看着,顶多她要什么颜色的胶,我给她递一下,更多时候是投以信任的目光给她。不管她选择什么颜色来涂,我也不会说她涂的难看,假如宝贝问我的话,我会给她我的看法。当然还是鼓励的多一些。

     宝贝在没有人干扰的情况下,涂的非常的认真,很快就涂好,虽然她还没涂过瘾,但是在我的建议下还是恋恋不舍的走开了。这点宝贝控制力还是比较好的。作为奖励我给宝贝去买了她喜欢的公主剪纸书,还有画画的书。

     我认为,以上所描绘的故事,是一个标准的早期家庭教育样板,其中:有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涌现,有家长的自然无痕的引导,有亲子之间的息息相通,这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聪明的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市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汤姆写完后,把纸条压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觉了。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只是宽容地笑了笑,随即在上面添了几行字,放回了汤姆的枕边。醒来的汤姆,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育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教汤姆走路、说话,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拥有一个天使般可爱的小男孩,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这张纸条,至今仍被汤姆珍藏着,它记录着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懂事的经历。

读着这则故事,我为这位母亲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所折服。这种无言的教育方式,不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吗?它远比大声呵斥、当面指错、讽刺甚至挖苦等高明得多,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http://www.czlszx.com/WebGroup/ls/xxnr.aspx?newsId=1544

    有时候,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就可以让孩子的性格发生改变,受益或受害终生。“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所以,早期教导,更多的是孩子的自我成长远大于外界的作用,青少年阶段,则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完成其社会化过程。但不论是早期孩子的自我成长,还是青少年的励志打造,都需要家长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与之连接,使家庭变得滋养,使生活化为教育的情境,这样的教育才会象春风化雨、臻于无痕。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