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孙瑞雪视频讲座编写
(一) 精神本相
中国人认为孩子出生以后完全什么都不知道,但西方教育科学却告诉我们,孩子出生后,大自然赋予人类一个精神胚胎,弗洛伊德称之为生命能量或自我,也有人称为生命力,道家称为元神,佛教称为佛性、本相,民间有个通俗的形象说法:魂魄。
从这么多古怪的称呼中,我们就可以想像得到,生命的成长,必有一种神秘的规律。
蒙台梭利(意大利人,名震全球教育家)说:婴幼儿成长以前意识的成长与吸收为特色。就是说婴幼儿在做什么呢?以破译精神密码创造自我,作为其生命的主要特质。
婴幼儿在前三年主要做的,就是破译其精神密码,能够破译多少就说明这个人的潜力有多少,如果破译不出来,那么他很不幸,他这里是个空白,长大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呢?长大以后破译的几率是万分之一。
精神胚胎是与孩子一同降生的,与孩子的躯体重合,并不断地向躯体发出指令,精神本相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所以婴儿都不会按大人的意思去办。
如果婴儿这样子做到头三年很顺利,那么精神密码就破译得很好了;如果家长老不让孩子去做,老是干扰孩子的自主行为,认为孩子啥也没有,或者因为考虑安全方面和卫生方面的问题去阻止孩子破译行为,就会把孩子与他的精神本相分离开来。
精神本相走了,身体却在不断地成长,孩子就失掉了他的精神密码,无论长到多大,五十岁,八十岁,都会有一种潜在的愿望----要找到他的本相(自我),但他不知道本相在哪里,一生都在困惑中走过,如同行尸走肉,后来的各种学习,总不合其心,行为处世,难以顺其力。现在的心理咨询、教育指导都无非是在帮他干同一件事,帮他找本相。一遍又一遍地找,一遍又一遍,这一生就这么度过。所以,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有的人活着,却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死了。因为他那个本相离开了,是他生命的根本,是他生命的最高,是他智能无限的源泉!
如果肉身和本相是一体的,就会出现为“敏感期”和“吸收性新知”。肉体与精神一体化,只有一个外在表象:敏感期,即孩子在某一特定时期表现出来的敏感特征,是把我们脑中的黑箱拿出来让家长能看到的最可靠的办法。对于一个精神本相破译很好的孩子来讲,吸收性新知是很自然的事,是不必操心的,有新知,孩子会主动吸收;但对于精神本相处在“破损遗漏”状态的孩子来讲,往后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学习障碍,这种学习障碍在警示着精神本相的盲区,即人的个性中的黑洞。
(二)何为敏感期呢?
比如:0-1岁的视觉敏感,2-3岁的空间敏感,4-5岁的婚姻敏感,6-9岁的文化品质敏感,9-12岁的实物学习敏感,13-15岁的思维敏感,12-18岁的交际敏感,等等,都是最可靠的依据。
一、0—3岁的状态
初生时,大脑只有一个部位是生长完善的,即感觉运动皮层。当脑的某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婴儿在某一方面的技能会有所进步。0—3岁乃至6岁期间,儿童完全靠感觉和动作来学习。
实际上,有些人的感觉并不全面。有的人说自己缺少音乐细胞,有的人说自己缺少一根筋,有的人说几何爱学代数不行,有的人到了陌生地方没有方位感,有的人遇到偶发事件脑袋时会变得没图像。
曾有心理老师要求学员说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感受,学员却说出他的认为,老师重申请说感受,学员说的还是认为(看法)。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感觉啊。
中国人在情绪方面都不成熟,难以自控,往往把情绪的自主权交给他人控制,或是让时间去淡漠。为什么中国人本能地表露情绪却难以掌控、找不到感觉呢?这与我们儿时的密码破解及中国历来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国外,0—6岁的儿童不可以用“口授”的方式来教学,用口授就意味着迫害。儿童必需要靠各种感觉来学习,人身上的五种感觉系统是眼、耳、口、鼻、舌,都要用上,儿童必须通过活动来发展。
0—3岁的敏感期表现为:
视觉敏感:婴儿爱看光,对光线的明暗有相当敏锐的感觉;
口腔敏感:婴儿抓什么就向嘴里塞什么,国内外孩子无一例外;
手 敏 感:婴儿通过手的抓和摸等了解外界,手是智能工具;
行走敏感:婴幼儿热爱行走,不怕跌倒,试探高低没有畏惧;
细小事物敏感:婴幼儿不看桌上的大物件,却对桌上的一粒米饭感兴趣,或是对粘在衣服上的草屑感兴趣;
秩序敏感:婴幼儿排好的积木不可动,一动他就会发觉,站队不能换位,先后不能改,楼上楼下不能变。
全身上下,有两样东西对我们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一样是我们的智能工具—手,一样是心灵的工具—眼睛。如果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让他的手不能动,只使用他脖子以上的部分,那就把他给害了!因为他大脑的思考能力,根本还没有形成,一个尚未形成的东西就让它使用,后果就是破坏它。所以,要充分地让儿童活动,让他的手不停地动,动!动!动!他将来就会很聪明。
2岁的孩子还需要体验空间智能。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钻一个洞洞,有钻桶的、钻箱里的、钻柜里的、顶盆的,他要干什么呢?他要认识空间,孩子在妈妈肚里时,空间有限制,可是生出来以后,他发现变了,空间没有阻挡了,他要试探这无限的空间,所以孩子往往喜欢用手爬楼梯,他是要感觉空间差。
二、3—6岁敏感期
3—6岁,形成初步的意识基础。蒙台梭利说,从前意识层面(无自觉)转移到有意识(自觉)的水平上。这时,自律和服从的内在结构完成,发展出一个真实的心智的内在模式,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了基础。
3岁以后孩子就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就象每一天有一个人把手伸过来对他微笑着说“来,妈妈抱”,每天都这样,有一天他突然感觉到,这个老笑着、头发长成这样、齿牙裂嘴的人名字叫做“妈妈”。这样,儿童就从无意识层面转变成有意识层面。
3—6岁有以下方面的敏感:执拗、语言、色彩、追求完美、占有、逻辑、婚姻、情感、人际关系、审美、数学、身份确认、绘画、音乐、语言行为、社会性兴趣、概念等等。
执拗敏感:孩子爱看的电视一定会反复重放,其行为的方式固持不变,有的孩子手里的气球爆了,他非得要原先的那个,买个新的替换都不行,这就是孩子招打招骂的原因之一。此一阶段,儿童是思维快于他的行为,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不能反向思维。比如,你对孩子发问“那个小朋友是谁?”孩子回答“他是我的弟弟”,你再问“那个小朋友的哥哥是谁?”“不知道”。
我们常看见那些精神病患者,往往陷于一种思绪情结中不能出来,心理学上称之为障碍。如果强迫儿童改变他的执拗,只会适得其反—反向加强,反把他牢固地拴在那种情绪之中,这样,就形成了障碍。
占有敏感:是对自己的东西的确认,孩子在这一方面往往表现得人我分明,不可侵犯,私有财产就是这么来的。但这种定位有助于孩子对财物所属的确认,当他看到别人的东西时,不产生念头,不产生贪念。如何让孩子产生这种品质,产生这种做人的心志呢?这时,你只要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
婚姻敏感:5岁左右的孩子会产生婚姻敏感,找一个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前期往往是男孩恋母,女孩恋父。办家家酒便是一种最常见的儿戏,然而它并非儿戏,而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曾看港台的眼泪剧,甲喜欢乙,乙喜欢丙,而丁又喜欢乙,来来去去地折腾,一演一百多集,为什么呢?就是在5岁时婚姻敏感期没有准备好。所以,他们的人生就要重过5岁的游戏,这就是浪费嘛,成本太高了。
空间承受力的调整:一个妈妈带孩子到海边,想让孩子去玩海水,孩子死活不肯,为什么?空间太大。先得让孩子站在海边,通过他自己了解来适应这个巨大的空间,要容许他有一个调整自己的过程。
凡是患有恐高症的人从高处往下看,会感到害怕,空间太大,第一感觉是掉下去与它融为一体。
对空间的承受有恐惧感,必须让孩子自我调整,调整自己是人类生命中最厉害的方式,你的生命调整得好与坏,就意味着你这一生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如果强迫孩子,就会破坏孩子的调整机制,将来他不能适应社会,这种风险太大了。
每个敏感期会按一定的时机自然出现,不能随便提前,提前就有风险,这个风险就可能是将来的厌学,或智能发展停滞不前,所以我们要有耐心等孩子按部就班去完成他的破译工程。敏感期就相当于破译某种精神密码的过程。
0—6岁,在语言、空间、秩序、独立、绘画、音乐、审美、人际关系等方面,会产生螺旋式的层累发展,而非一步完成。
三、6—9岁敏感期
儿童在6—9岁建立一生的文化感受性,是一生文化品质及文化生活的导向。一个人的气质、风格、品味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建构。
家长应当带领孩子出门旅游,多见识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以便了解不同的风格。
孩子为何喜欢进麦当劳或吃肯德基,不仅是因为这种吃食有特色,而且是赋予一种特殊的品味和氛围。
四、9—12岁敏感期
待知识扩大到宇宙本身,急切地吸收环境中的一切,这个时期同0—3岁一样的重要。特点有三个:
A、有意识的心智学习状态;
B、不受环境的限制;
C、一生的智性兴趣要视这个时期的机会而定。
所以,皮亚杰说,7—11岁是儿童的具体运演阶段,是具体逻辑的思维时期。具体运演,就是要把实物摆在孩子的眼前,才能让孩子完成思维。
在国外,小学教育全都是实物教学,并有明文规定,他们的教师,教具准备是备课的主体。比如让孩子学植物,就要带领孩子到大自然去认识各种植物,而音乐老师,就要让孩子沉浸到旋律当中,让音乐进入生命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进校必修一年音乐课,因为音乐可以再造人的精神世界,开拓人的想象力。
西方孩子将来做什么,取决于小学的学习,而不是中学期间。而中国孩子做什么,决定性似乎移到初中阶段。这是与我国小学教育方式的落后有关的。
五、12—18岁敏感期
12—18岁的孩子特点在集中兴趣的领域做深度的探索,在缩小的范围内做抉择,决定一生的努力模式。
皮亚杰认为,形式运演阶段是11—15岁,即无限制的逻辑思维时期。逻辑思维就要脱离实物,思维从具体运演走向抽象。
所有儿童都必须通过具体运演阶段才能到达形式运演阶段,即通过实物学习达到逻辑思维,实现这一过渡的速度因人而异。有资料显示,估计美国成人中仅有半数达到形式运演的思维水平(逻辑思维)。
有的孩子进入初一为什么会产生学习障碍呢?就因为他的智能还处在小学的实物敏感期,还没有发展到形式运演的水平。有的初一学生对x、y、z弄不懂,因为他头脑印不进这样的图象。
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没有充分的认识,往往会提前让孩子学这学那,这是一种迫害。打个比如,让一个11岁的女孩去生孩子,那是要遭唾骂的,因为那是对女孩的伤害,可是有的家长会让6岁的孩子去学12、13岁的功课,或是13岁的孩子去学大学的内容,难道对他的大脑没有伤害吗?有的伤害只是看不到,或是暂时看不到而己。
(三)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反思
1、小时候,看到民间有习俗,如果某家的孩子受了惊吓,就会请个巫婆或是道士来作法回魂,做得很神秘,长大了也不解其意。后来听到一个非洲人的故事,他们是把人的精气神的综合体当做魂魄的,这样理解要通顺多了。
现在看来,这种“作法回魂”的方式,是民间对孩子精神本相关注的一种方式,过去的人虽然不懂得精神胚胎和密码破译的原理,但却是从经验中来,虽然那种做法是盲目的,但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这样做,起码能令大人们心安,起到镇定的作用。在古代,只有道家或佛家的思想达到了人性心灵的幽深之处,真正的高僧或高士,能从古籍中找到相关的依据,用以作法。
2、站到生命能量的角度来讲,天然的生命能量是充满的、完美的,但生命能量不可能100%被利用,发挥出来可能只是20%,有的人可能是60%,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励志,我们才有可能达到90%。我们知道,汽油机的能源效率只有20-30%,柴油机最高才45%,只有萤火虫最厉害,其效能高达95%。生命体对于其天赋的利用率也是如此,每个生命的开发程度不尽相同。
老天爷给我们生命的时候,是样样齐备的,可是在后来的生长与游玩中丢掉了很多天分,精神本相出现了破损遗漏的情况,才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找回来,这便是佛家所说的修成正果。
能量趋于疲软,是必然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一个孩子的降生,就是一个能量体的生成与演化,不可用父辈的方式替代,所以说教育不可复制。在我看来,人类天赋的发挥与实现,正是需要一个励志的过程。
3、蒙台梭利关注儿童在敏感期,强调儿童自主对于精神胚胎的破译,以获得完整的本相(自我),我深受启发,但她认为新知的吸收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不用操心的过程,对此我表示怀疑,也许是因她研究早期教育胜于后期教育的缘故。试想,如果只要把密码破译之后就可以得到全能的发展,那么人类的教育只要前三年或是前六年就足够了。
对于精神本相分离以后,破译的机会只有万分之一,我不认同。通常来讲,东西丢了,找到的几率必须视找寻的方法而定。在我的励志故事里有一则: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说一个网球掉进草丛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丛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丛的最低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丛的最高处开始找。”教练说:“大家排成一排,从草地的一头,搜索到另一头。”我很欣喜这种拉网式,只要我们能结起一副有效的网,找回的几率可以达到九成以上。
我还认为,敏感期还只是浮在水面的冰山的一部分,人类心智的发展不可以用某种绝对的,或一个固定值来衡量,生命主体后天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性的发挥,是不可限量的。
蒙氏教育法,只是教育的一种,带有西方科技理性和逻辑实证的思想原色。强调主体对于客观现实的尊重,而轻视人类心灵的超越力量。这与中国古典教育思想不是同一路径,与印度佛学对本心实现超越,从而达到彼岸自由就相去更远了。
4、励志方法
6岁以前是对人生的模拟,就象老木匠看见一根木料,比划着在心里制作一番,往后的无数日子里,便把初拟的稿样制作成实物。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为什么?三岁时精神本相破译大体完成,情况如何,已经初现端倪,到六岁时基本完工,大局已定。接下来就是如何按照图纸来施工。这是一个蹩脚的描写。[笑]
我们说一个人需要励志,完全是站在人性发展的致高点上来说的,站不到这个致高点,同样会让一个发育充分的孩子迷陷于浅层的游玩娱乐而丧失心志,或让一个有所成就的人做到半路而懈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性需要励志,人格力量的激发永远需要合理的心灵结构和需要营造成功的内外环境。这便是我们的使命之一。
这个致高点,就是要运用三维人格图式(三维人格是指智慧、意志、道德),方能将各种复杂的关系统一,找到协同作战的路径,进行拉网似的扫描,便可以发现人性的黑洞,找回丢失的本相,修复缺失的内在精神,使内外产生集成效应。
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地回复到最初的精神胚胎,也没有必要。我只关注人格的主干力量,甚或只从某种程度上实现回归,从某种向度上找回本相。这其实就是对不同人生的个性化解读。
什么是人格图式呢?好比说你的手,你能抓得紧吗?如果你能,那么你把拳头打出去就有力量,如果缺一个指头,你的手就抓不紧,不仅没有力量,反而会被打得很痛。五个指头各代表什么呢:
食指最灵活,代表智慧;
中指最长,是中坚力量,代表意志;
无名指代表情感、交际、婚姻,即一个人的道德;
小指代表娱乐、休闲。
而拇指代表天分,其余四指必需跟拇指配合才能产生作用。这就是人的潜能德性,即生命的本相。
看我们的孩子,就只要看他给你的感觉是否是象五指收得紧、很有力的拳头,就可以了解他的发展的状态了。
教育的大时代终于到来了,爱我们的孩子,请让孩子成长!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