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培养什么人
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培养分数,很多家长把培养人和打高分等同起来,有的家长则只认分数不认人,这是非常糊涂的。那么,培养人和打高分有什么区别呢?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驾了一匹马车,驰骋万里,一直跑,他高兴往东就奔向东,高兴往西就奔向西,他驾着那部马车非常开心,到处跑,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它的主人。到有一天,从后面的车箱里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停!”,那个时候,马车夫才突然警觉:我只是个车夫而已,我的主人在车箱里。
主宰本心,主宰自我,这就是我们要培养人的目标。说得文一点,就是要培养身心都很健康的人,就是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一、身心健康的人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自杀;一些孩子陷入网游而不能自拔,一遇挫折就恢心丧气,一遇问题就退缩逃避;一些小夫妻刚结婚就喊离婚;一些打工的青年工作不负责,跟老板吵架;有些人则有理说不清,将一桩小事演变成大问题;有些人深陷于打牌赌博而游戏人生,不想吃苦,不想学习。凡此种种,他们会有千万个理由和借口,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发生在他们的内心,他们在心理上总有某些障碍不能突破。
这一点,关键就看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得怎么样。
我们再看看国外的一些教育,他们视培养人为教育最高宗旨,他们的孩子或许在校期间分数不高,但一个个成长健康,或许他们在奥赛数理化考试中不是中国孩子的对手,但他们进入社会以后,并不缺乏创造力、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责任感。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早期的成长很好,心理很健全,那么他的学业根本就不会差,他们有的是在小学就上了路,有的可能要到初中才开始找到学习的感觉,有的孩子则要等到高一高二才开始发奋图强,甚至,有少数人要在成家立业之后才出现成长。但无论如何,对一个自我世界成长良好的人来讲,在他的人生里总会出现一个高潮,总会有所建树的。
曾经有人评价作家冰心,说她的作品,贵在清新活泼,而不在文采飞扬。所谓文如其人,与其说她的文章好,还不如说她本来就是个灵秀开朗、自由自在的人,难得的是,她生长在乱世,那个流离颠魄、战火纷飞的年代,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居然能保有清明灵秀的天性,生长出一种轻盈愉悦、怡然自乐的境界。这样的人,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他都能处置自我、应付自如;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心都是自由自在的、幸福的。
我们给孩子的以良好的教育,最终目的,不就是希望孩子能幸福自由吗!
曾经有人品评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即在蒙氏教育下出来的一代新人,内心是柔软的,遇事是灵活的,总能与环境相适应,自主性和自我调整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而在我们国家,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有些自卑感、飘忽感和不安全感,觉察得到人命微贱,出门在外,总是会首先考虑我是否安全,十分警惕,不担心别人发不发达,而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应了西方哲人的一句名言,他人就是我的地狱。我想,这一些,不是我们天性中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的父母辈对我们的教导所致。
人生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父母给的,一种是他自己所遇所选。一个人早期教育如果得到了深厚的无条件的爱,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拥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他的自我成长得就很完备,那么他长大以后,不论发展如何,都会很有作为的。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命运。
我现在看人,就只看这一点。满街的人,我看到的,只有成长的完备与否,没有美丑高低,我要看到他有天分中的东西发抒了多少、丢失了多少、损耗了多少、压抑了多少,有的人一看就是人格萎缩类型,存在着各种偏差和扭曲,在人家是极为简单的观念,在他那就可能一辈子都转不过弯来;有的人一看就是成长良好的,自由自在的,不论走到哪里都能适应,不论遇到什么人都可以沟通,不论处于什么环境都怡然自乐。你想要哪一种孩子呢?
许多人总觉得生命中有一种无力感,觉得自己被环境、被现实限制住。那些满街那些闲逛的人、打牌买码的人、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偷扒盗窃打架闹事的人。不是他们不聪明、没天分,他们是半途而废的人。有的想不劳而获,有的则怨天尤人。他们之所终生不能站立,就是他们心理上的障碍,疑惑重重,不敢相信自己,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路,把老天赋予他们的与生俱来的德性和创造力丢在风中、付于流水。这就是他自己选择的命运。
二、情商时代
这个时代,跟以前的时代相比,教育的背景和教育的目的,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
IQ:智商;
EQ:情商;
SQ:察觉力商值;
CQ:创造力商值。
在过去,我们认为IQ是决定一生成败的主要条件,那是在过去,因为人类智力普遍不发达,在古代知识很匮乏的年代,只有贵族,少数人拥有受教育权,那个时代只要头脑的训练功夫做得好,“知识就是力量”,拥有知识就拥有力量;但是现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有个发现,一个人在世界上,未来的舞台上,你想要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比例,IQ只占20%,EQ要占80%,这种转变的主要背景就是教育的普及化,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力量,受教育已经平民化了,任何一个人只要经济能力可以,都有机会受高等教育,在知识越来越普及化的时代,人跟人之间比的就是情商,而智商只是一个必备的工具,分出胜负的能力是EQ。
等到再过十年,二十年,情商普遍提高之后,那时,决胜负的关键就到了SQ、CQ了。SQ是察觉的能力及敏锐度,对事物感知的敏锐度,捕捉信息的能力,所以提醒我们将要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目前,这个时代,情商高的人,就很容易在工作上,家庭里,各方面各领域如鱼得水,做起事情来顺畅。
SQ就是察觉力,即一个怎么从外境向内在,进入心灵的智慧和能力,怎么跟自己相处的能力;CQ就是创造力,即一个人把内心力量如何外化出来成为现实。
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除了有正常的智力和能力(二者合称为智商)以外,还有三项基本内涵:情感、意志、心灵,通常把三者的综合表现视为广泛意义上的情商:
情感:情绪、爱心、良知、审美;
意志:勇气、毅力、自制、独立自主;
心灵:主动性、协调性、觉察力、创造力。
以上各项指标,就是我们培养新一代人的基本目标,在往后的二三十年里,将成为一种教育的风尚。
三、直面心灵世界
我们现在的教育偏向于知识的收集、资讯的累积与技巧的学习,主要教孩子学会怎样在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怎样去看外面的世界,而很少教孩子向内自省,和自己的存在在一起。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文化,都教我们如何修饰外在的自己,偏向外在的价值,在外在的世界寻找我们所要的;而没有一个教育系统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内在才是最丰富的宝藏,我们存在的每一个刹那才是真实的。
大家仔细看看,从IQ-EQ-SQ-CQ,实际上,不就是一个越来越深入内心的过程吗!
一个通达了心灵奥秘的人,不会将自己的快乐系于外境,而是始终致力于让自心处于安详、快乐、慈悲和空性的状态。这样的人,即便得到满屋的黄金,也不会沾沾自喜,因为他(她)深切地知道,自己的苦乐和黄金毫无关系;即便马上要死亡,也不会悲悲切切。
一个拥有真正自由的人,了解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都是经过他自由意识的选择,这样的人,将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和别人,他会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这样一个负责的人,也不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压力,这样不但他自由了,身边的人也自由了,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是轻松的。
如果你愿意,不妨让你匆忙的人生脚步停下来,进入你的内心世界,好好觉察在你生命里有哪些模式,为你创造出什么样的结果?你又是如何地影响着下一代?你自已成长中的错失,给下一代的命运,注入了哪些毒素,造成哪些局限。
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或是教师,应当与孩子们一起成长。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你才有机会去把那里打扫和清理,跃上新的人生境界。孙瑞雪老师说,人是要到了四十岁,才开始重新来审视自己,继而打造自己的。懂得了自己的心灵,你才会开始用真爱走进孩子的心灵,也只有走进了孩子的世界,你才会找到引导孩子的最佳方式。
亲子关系的疏离,正是一切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么,亲子之间血脉相连,为何会产生疏离的呢?因为家长受制现实的外在的世界,他们的爱渗透了很多成人世界的价值要求,已经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爱是什么?爱就是使人类心灵可以相通的管道。唯有爱,可以直接进入对方的心灵。有家长说,“我就是没有办法和孩子沟通,孩子完全听不进我的话。”我想,大家知道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了吧。
这样的家长,应当修炼自己以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努力学习,了解孩子成长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早期教育;
2、亲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3、一起成长,引导孩子走出困境,找到自己的路。
一个家族的发达,至少需要三代人在教育上做出奉献。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下一个时代,将是什么样的国策、什么样的思潮呢?我以为,教育兴国,将成为我们的根本国策。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家庭,在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足了之后,第一想到的,那就是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出大批大批的英才,国家何以兴盛!民族何以强大!家庭何以兴旺!日本人在一百四十年前的“明治维新”,就确立了“教育兴国”的国策,我们国家走了一百多年的弯路,绕了好大一个圈子,最终,也将走到这一点上来,一定会的!我们这些学习家庭教育的人,就是这一时代大潮流的先行者!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