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我个人觉得家庭教育问题的三个主要成因,一是家庭结构失衡、二是家长教子能力失误、三是孩子心理成长失序。
在现实生活里,指导师在实际咨询指导过程当中,对前两个因素导致的家庭教育问题可能比较容易发现。因为,前两个因素相对来说是属于显性因素,而孩子心理成长失序是属于隐性因素,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
比如说,你到A家庭通过观察或了解,就很可以很容易发现,孩子的母亲太强势了;孩子的父亲不管事……,这些都是属于家庭结构失衡的范畴。
比如说,你到B家庭,通过观察或了解,就可以很容易发现,虽然这个家庭的结构完好,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面过于溺爱,或过于严苛,或过于放纵……,这些都是属于家长教子能力失误的范畴。
但是,你到C家庭,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个家庭的结构非常平衡,父母教子的理念也有方法也多,可偏偏孩子就出现了问题,但是问题的成因会是在那里?这类问题大多应该是属于孩子心理成长失序的范畴。
孩子心理成长换言之就是孩子的人格成长。一个人从小到大不仅仅是生理建筑的过程,而更重要的是人格建构的过程。但是,在现实当中,这个问题却往往被众多的家长所忽视或忽略。可能大部分家长都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供孩子吃、穿、上学就可以了。孩子哪有什么人格?
看过黄老师说过的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一直坚信:这世界上只有小人而没有小孩!所以儿子出生,我就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对待,因为我坚持:每个人的灵魂和尊严生来就是自由而平等的。我们应该遵循这个自然法则。”
事实上的确如此,世界上只有小人没有小孩。
谁是小孩?你曾经是,我曾经也是,大家曾经都是!小孩只是人成长阶段的一个称喟而已,没有更多的含义。如果说小孩没有人格,请问大人,您的人格又是从那里来?
所以,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要重新看待,孩子人格发展的重要性。要重新认识人格发展失序的危害性。
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纷杂复杂,摘录部分经典论述作为参考: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构成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即人格由自我、超我和本我构成。简单地说,本我,顺应本能冲动的愉快原则;自我代表理智,以现实原则控制本我的活动,超我是伦理化的自我,是良心、理想和道德的化身。
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理论告诉我们,人生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其中的过程和经历却是复杂的,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要把握,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顺畅、圆满,同时也帮助周围的人过这样的生活。从心理咨询的意义来看,人生八阶段理论让我们了解到,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阶段没有得到顺利发展,这会影响进而成为下一阶段的阻碍因素;而这些阻碍因素又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从事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一个人认识到这些因素,从而获得成长。
在行为主义的发展心理学流派中,斯金纳的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在操作性的条件反射中,开始的刺激总是不清楚的,有机体由紧跟的强化刺激所控制径自发出反应。就如孩子,他对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往往是认识不清楚的,也没法给他讲大道理,而他对家长和老师对他好行为的刺激所引导的方向的意义,也不是认识得很清楚,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行为强化控制中,他学习和生活的好习惯被建立起来了。此种操作行为不同于巴甫洛夫的反应行为,反应行为是指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比如美食当前你会禁不住流口水,它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而操作行为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
科尔伯格则对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发育在客观实践中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他对人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判断的能力的研究有助于人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水准,并且意识到,在面对人生种种的道德难题上,不管人们处在何种的道德水平上,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处理一些事情时总是低一个水平。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四阶段告诉我们,在青春期之前的婴儿时期和儿童时期,每一种新的心理能力成长出来的时候,他总是要经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过程。之后,随着对现实的补偿性顺应,才逐渐达到平衡。换言之,每一次的心理成长都要经过一个活动动机——经历事件——发生认知——内化经验——顺应现实——新的平衡的过程。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