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韩美君:中学生厌学心理浅析及其对策探讨

16年前 [09-03 08:20 周三]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本文从学生的主观原因和家庭、学校、社会的客观原来来分析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
【关键词】厌学;成因;矫正;对策

 

    不管是哪个地区、哪个学校、哪个班级,学生厌学的情况普遍存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32%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北京在校学生的厌学率已达30%甚至更高〔1〕。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罢了。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校的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深入的分析,找出形成初中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从而对他们采取正确的矫正策略。

 

一、初中生厌学的症状表现
    根据调查和日常工作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厌学的学生往往有下列几种表现或症状:
    1、情绪消极,提不起精神。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说话,捣乱课堂纪律,不能进行自我控制,更为严重的是发展到顶撞老师。
    2、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作业拖拉,敷衍了事,发展到不交作业,造成了学习效率降低,作业错误率上升。考试时也不认真答卷,有的学生想方设法作弊,有的学生干脆不答卷,写上名字了事,造成学习成绩差等后果。
    3、痴迷于网吧或与社会不良人员接触,以至上课迟到成为家常便饭,进而出现旷课、逃课等现象,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厌学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及家长均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加强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严格控制辍学率、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同时为了预防中学生出现厌学现象,还制定了许多规范和处罚条例,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教育管理处分条例》等,但收效并不显著。因此,需要我们对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和分析。


二、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一)主观因素
    1、学习动机缺失,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学生动机缺失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想法:“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不读书照样能赚大钱,那些做老板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读书很少的人”。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上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应,也是广为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反射。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学习上没有动力。他们往往把学习看作是教师、父母等长辈所强制的。他们来校读书,只是被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所驱使。因此,无论学什么都感到无聊没兴趣,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打磕睡,或搞小动作,甚至捣乱课堂纪律,学习上既不动手,也不动脑。甚至出现迟到、逃课、出走等逃避学习的现象。 “读书无用论”也是厌学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2、学习兴趣丧失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处于成长中的中学生,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
    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录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而那些黄色书刊影像则更毒害学生,使他们轻者精神萎靡不振,重者打架斗殴,违法乱纪。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3、学习信心不足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由于智力个体差异,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好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初中入学时学习成绩便经纬分明,他们在学习上负了债,最初也非常想学好,并且也努力想追赶上优秀的同学,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无情地击碎了他们的进取心,促使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低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举起了白旗。这便是典型的习得性失助感现象。
    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因而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
    4、意志品质差
    对于初中生来说,与学习有关的意志品质主要是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充分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坚持性是指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自制力即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现在,有些人对愉快学习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愉快学习就是“学习娱乐化”。实际上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活动,需要付出脑力、消耗体力,需要克服人本身的惰性。而当今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凡事都由父母为他们想得周全细致。因此,学生很少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体验。一旦在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便打退堂鼓,畏缩不前而放弃学习。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主要表现有:
    (1)家长的要求过高
    过高的期望值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脾气急躁,逆反心理很强,有些家长不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并在思想上加以疏导,互相不能理解,每次开完家长会,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怎么样,回到家就大加指责,有些甚至打骂。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玩耍与情感交流的时间,使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完全丧失了主体性和求学的乐趣。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所以,当家长要求过高时,孩子会产生一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丧失上进心。
    (2)家长的功利意识严重
    一是虚荣心驱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争气,事事要比同事、邻居的孩子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二是强化子女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将来考一所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子女们往往不买帐,反而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3)家长的要求过低
    有些家长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从而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也就不去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时,便会顺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
    (4)家长不关心孩子
    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5)家长过分纵容孩子
    有些家长认为迁就孩子,让其自由发展,可以使孩子变得独立而有上进心。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受限制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没有上进的动力,有的是依赖和懒惰。他们不知如何为自己确立目标,并按照目标所规定的原则去做事,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6)严重家庭问题的干扰
    家庭问题会使孩子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件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很少的孩子会一心钻到学习中去以忘却家庭的烦扰,大多数孩子会从其他渠道上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从而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在笔者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有好几个这种情况的学生。如小丁,父母感情不合,家庭名存实亡,母亲另住别处,父亲每天深夜才回家,两个大人都不顾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于是,该生每天回家就是看电视、打游戏,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2、学校因素
    (1)教学方法不当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重知识的传授,讲起课来枯燥无味,无形中给具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增添了厌学的催化剂,加速了学生形成逃学、弃学的步伐。
    (2)片面强调分数
    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部分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依然举在教师、家长们手中,无情地驱赶着孩子们终日为"分"拼命,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学生自然感到惶恐,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3)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美国教育家保罗伟博士研究了9万名学生信件,得出了“对自己尊重与友善的态度是学生对老师最大希望”的结论。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和思想伤害,可能比肉体受虐待的危害更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曾接触过一位学生小陆,她除了英语这门学科以外,其它学科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而英语考试几乎每次都是不及格。经了解,她就是因为不喜欢小学时的那个英语老师,所以对学习英语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因为那位老师总会在学生犯错的时候说些“你怎么这么笨”“我怎么教也教不会你了”“考这么点分数也值得高兴吗”这类的话,这些话损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多少学生会喜欢上她的英语课呢。
    (4)师生关系紧张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3、社会因素
    (1)社会上低俗文化的传播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界传媒迅猛发展,各类广告满天飞,低俗文化对学校产生了强大的冲击。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鲜事物,易受外界影响,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如穿耳、染发、追星等。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社会倡导的健康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的社会文化成了他们的追求时,必然会放松了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2)受校外娱乐场所的影响
    社会上娱乐场所己越来越多,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机室、网吧等,他们都存在着管理不完善的现象,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日益严重,这使贪玩的学生对学习更加分心。
    (3)社会偏见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来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没读几天书,不识几个字的人步入商海,却通过各种手段赚大钱。他们错误地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由于长期缺乏动力,消极被动地学习,"厌学"心理就逐渐产生。
    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来矫正中学生厌学的心理问题。

 

三、矫正初中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
    1、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
    2、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
    3、为子女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孩子心灵的创伤。据专家的研究发现,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
    4、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由“厌学”变为“乐学”,不良行为才能迎刃而解。
    5、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学习,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据调查分析,有的学生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转变思想,认真多学点知识,可以学孩子的功课或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首先要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
    (二)学校方面
    人才学的研究表明,环境是影响人们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环境的优劣是关系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因素。所以创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对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十分重要。
    1、 开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
    (1)成功强化,树立学生自信心。成功可起到正强化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失助感与失尊感的产生。现代科学以及大量的事实证明,自信心是一个人的潜能源源不断地得以释放的精神源泉,是人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顽强的自信常常会产生奇迹,在当代美国的杰出人物鲍勃·摩尔对此深信不疑。他在《你能当总统》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事例证明:自信心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他认为:“只要你充满信心,认定目标,努力去使信念变成现实,你的信念就一定会成为现实!”〔2〕。可见培养学生自信心对其成长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①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佳而厌学的学生更应如此。
    ②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经。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③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
    ④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她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而对于教育者来说,学习者的成功是结果,本身不是评价,如果视之不见,漠不关心,那么很可能会熄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故仍需要奖励,当然要以精神鼓励为主,如此,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2)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兴趣“转移”的学生,要将他们的兴趣再“转移”到学习上来,必须着力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有意注意。
   ①转变观念,淡化“苦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这种观点当然不错。于是许多老师抱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条不放,一方面强化苦观,常念苦经,大讲特讲“头悬梁,锥刺股”等;另一方面常作苦事,倡导苦干,用时间加汗水的方法来推进学习活动。于是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学习哪能产生兴趣呢?以苦为乐,恐怕大部分学生做不到,表现的往往是以苦为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②改进教法,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事物,往往体现新奇性、形象性、变化性等特点,它们刺激人的感官,会引起人的兴趣与关注,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们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努力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③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初中学生并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他们更希望能通过课外活动来获得实践的经验,印证其所学的知识。
2、抛开“尊严”,放下“架子”,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师能否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并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的融洽,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3〕。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做到抛开“尊严”,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接触,重视师生情感的培养,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切忌讽刺挖苦、恶言侮辱、强迫威胁,以免造成学生自尊心的损伤。
    (三)社会方面
    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大力净化社会风气。因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上特别是街道、社区、图书馆等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活动的场所和机会,使这些地方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阳光地带”。
    端正社会风气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只要我们每个人尽自己的责任,来抑制不正之风,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使不正之风无法藏身。
    由此可见,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矫正厌学心理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我们的工作就不会白做,辛勤的汗水终会浇灌出美丽的鲜花。

注释:
〔1〕《法制晚报》2005年3月18日
〔2〕北京易迈步教育研究院网,《自信是成功之母》作者,路中秋,2004年9月12日
〔3〕《现代教育论著》,赖志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参考文献:
1、《21世纪家庭教育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缪仁贤著
2.《现代教育论著》,赖志奎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3、《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作者:黄荣光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