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4岁男孩的父亲,我爱人的女儿也3岁了(我们是组合家庭)
我儿子是个很霸道的孩子,他总是喜欢欺负,捉弄小他一岁的妹妹,(比如妹妹说吃饭不喜欢喝汤,他就会乘妹妹不注意把汤倒进妹妹碗里等)虽然他没有恶意,过后有时也回后悔,但在家里他就是不由自住的做了。
看着女儿受欺负,我也很心疼,(虽然我爱人没有太多的怨言)儿子做的太过分了我也会打他,但他就是改不掉.我该怎么办呢?
张言的回复:
这是一个孩子能否具有爱心的问题,也是培养孩子善良的问题。这是需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的,许多家长是不明白的,这跟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直接相关。
一般地讲,儿童情感的形成,产生与父母对他的关怀、爱护与同情。儿童的同情心最初是父母同情心的反映。当父母看到孩子哭的时候,以关切的心情去抚摸他、照料他,从这一种情感体会中,他得到安慰,到五六岁时,他看到父母不舒服时,也会以关切的感情来亲近父母,“妈妈,你身体不好,你休息,我不打扰你……”这种真实的情感形成于婴幼儿时期。也就是说,父母平时是否表现出对孩子的关爱,直接影响孩子这方面品质的形成。
同情心实质上是把自己对痛苦的感受扩展到别人的身上。当这种同情心不仅表现在与亲人的关系上,而且上升为仁爱之心、与人为善的态度时,同情心就成为真正意义上高尚的道德感情。
毫无疑问,一个心地善良,从小富有同情心的人,他一定是一位爱真、爱善、爱美的人,既是有利于他人的人,同时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这样的人,正是父母所期望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德国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家长学习。德国是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护动物。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作好“饲养记录”。孩子们正式入学后,他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会被教师推荐为范文在壁报发表。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热衷的活动。
德国的中小学还普遍开展有关“善待生命”的讨论或作文比赛。一个13岁的男孩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他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归大自然的过程,文章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第一名。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须接受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的惩罚,如果效果不明显,还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德国人在这方面绝非小题大作——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倾向。
——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 张言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