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六:结合个案,阐述离异父母教养子女好方法?(一)
// 赵艳:
首先我个人观点不管父母双方何种原因离异,双方的观念应该改变,应借鉴一下国外离异双方的做法。1双方虽感情破裂但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应冷静下来沟通,告诉孩子:并不是因为它的原因父母分开,虽分开过但父母还是爱你的。2不论孩子归谁抚养,彼此都不能说对方的坏话抱怨对方,因为对孩子来讲父母都是他最亲的人,还可以定期让孩子见对方。3离异后带孩子的一方要表现出比以前更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孩子,帮孩子从阴影中走出,带她多参加集体活动。4面对孩子不要回避离异的事实和话题,孩子懂事时候可以和他平等交流告诉他他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
这是个越来越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社会问题。大家一起努力啦。我们拟成立的“1+1俱乐部”,不知道能切实帮助到这群家长不?
//闫晓峰:
重组家庭教育指导:
第一, 家长要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理直气壮地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在这一问题上越怕越出问题,只要自己无私心、站得稳、行的正,就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如果现在瞻前顾后,放弃了对孩子的严格管教,等孩子学坏了,那闲话就更多了。家长一定要严格训练孩子,该管的管,该说的说。当然要力争取得孩子的理解,取得爱人的支持,做到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第二,要搞好家庭团结,要以身作则,对自己亲生孩子不能偏向,不能溺爱,越是自己亲生的越要严格要求。一旦孩子的之间闹了矛盾,要一碗水端平。时间长了,孩子看到继父、继母不偏心眼儿也就信服了。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孩子进行团结教育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要视同己出,要以深厚的情感爱孩子,特别是非亲生的孩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孩子不是亲生的,没有血缘关系,在一起生活时间又短,要建立感情很困难,但这是影响家庭教育最大的障碍,必须解决好。事实证明凡是这条解决得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就成功。这就要求继父、继母把真心掏出来,给孩子以更多的爱、深爱、厚爱、加倍地爱。事实证明只要家长真心这样做了,孩子是能够和自己建立起感情的。人心都是肉长的,真情就能打动人心,在感情牢固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效果就高了。即使在封建社会,社会舆论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也有的继母成为孩子很好的教师。书上42页上就有穆姜继母的故事,大家可以去阅读学习。
无论是继父还是继母,要想搞好家庭教育都必须用自己的心去教育。家庭教育是“心”的教育、“人格”的教育,这一点对重组家庭的教育更是如此。
//刘娥:
现在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应该好好的关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给他们关爱,为他们驱除心灵的阴霾。
我认为,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最大的!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弥补,这个创伤是很难修复的!离异后的父母要转变传统观念,为了孩子尽释前嫌,共同关注孩子成长。
假设离异家庭中的孩子5岁左右。
首先,父母要尽量为孩子解释父母离异的原因。我建议对孩子这样讲:“爸爸妈妈很爱你!但是,爸爸妈妈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让我们不能继续在一起生活!就象你在幼儿园里,你一定是选择和你喜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但是我们依然爱你,你永远是爸爸妈妈最亲的宝贝!”让孩子知道,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才让父母分开。
第二,离异后,孩子尽量跟随父亲或母亲生活,父亲或母亲一定要树立积极的态度,乐观的对待生活。不要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因为老人的传统观念会认为父母离婚后孩子很可怜,或者为自己的儿子或女儿担忧以后的生活,就会在无意当中将一些消极、悲观的思想传递给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更加消沉。
第三、有时间,父亲或母亲一定要多陪陪孩子,一起玩耍和谈心。在节假日,父母尽量与孩子一起团聚,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
这些都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面对人生!
//吴佳妮:
在网上偶尔看见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自白:“我就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每天我都生活在强大的悲伤中,非常后悔来到这个世上,孩子需要双亲的关爱是天生的本能。这种感觉我太了解了。为何要我承受这种痛苦,简直生不如死!!!哪怕孩子离开了爸、妈,但他(她)总是扎着父母的骨子和流着他们的血液啊!每天我的潜意识中都希望能和身生父母在一起,却无能为力,我怨恨父母生下我为何这么不负责任?既然生下了他,就该让他感到幸福,不然就别要……为什么大人只顾考虑自己?!!如果在社会上再多制造和我一样可怜的孩子,等待着你们的将会是人的本性被扭曲的严重后果!”
看了这位笔者难过的语言,我深感离异家庭带给孩子的痛苦,我认为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的是:
1、鼓励孩子敢于面对现实。
1)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教育引导。身残志坚的模范人物,都是你们的榜样。
2)耐心说教感化。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我们教育孩子必须先了解孩子的心理,若能根据孩子的心理而实施教育,那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效果。”了解孩子们内心世界的同时才方可引导他们,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标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给他们勇敢面对现实,树立生活勇气。
2、用爱心抚慰创伤,用友情弥补亲情。
对于离异家庭的子女,更应当要有百倍的关爱。从细致入微地生活起居关心起,直到学习品行的培养,时时刻刻应关注着这些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4、创造活动环境,鼓励消除自卑。
在学校,教师应帮助这些孩子,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创造活动环境,如积极参与班队活动,敢于挑战,争当主持人。大胆地参与班内的各项职务的竞选,能在集体中露一手,施展自己的才能。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王雁答:
离异父母教养子女的好方法我认为仍是言传身教的作用最大。首当教育的内容是“爱的教育”、“认同感的教育”、“安全感的教育”。而且教养要及早。
我身边有一失败的例子也是来自我的家庭-----我的母亲。我母亲再婚后,男方带来一个13岁的男孩。他的父亲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一切大抱大揽,对错误行为放任自流,这男孩连洗脸都不会。他有不对的他的父亲从不教导。他的观念是:“我还要靠他养老,我得罪他干什么!”。我母亲从头到脚教起,倾注在他身上的爱和心血比自己亲生的还多,但很多习惯已难以改变。这孩子什么都靠大人,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感恩之心。虽然大学毕业,但在社会上难以适应,最后神经掉了。他的父亲到老不但没人养老,还差点被神经了的儿子打死,最后自己还得养儿子老。这是最失败的家庭教养。
老师回复:
从中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能责怪孩子,失败的家庭教育首先的责任是于父母,而仅仅是由于父母不懂得科学教育孩子,就这么简单,但却多少人不醒悟,也不学习,也不改善自己。从社会上来看,我们还太缺少家庭教育高级人才,因为这些家长得不到科学的指导,现在的学校教育又是采取忽视甚至是放弃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办法。——gxm
家庭教育就是造人的教育,“学做人,做好人”。所以说,家庭教育当从自己做起,从家开始。谢谢您的付出。 ——黄慧贤
//王泳智:
其一,家长首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夫妻离异大多是有无法化解的矛盾才发生的,离异虽然出现新的问题,但毕竟从更大的痛苦纠缠中解脱出来。面对新问题,要敢于正视,并逐步去解决。对孩子不应长期隐瞒离异的事实,那样反而增添一层苦恼。瞒是瞒不住的,蒙在鼓里的孩子知道实情反而怨恨父母。
我曾接待一位自己带孩子的母亲,她让孩子经常去父亲那里,只是隐瞒离婚实情。上了六年级的孩子感觉父母感情不好,因为全家从来不一起快快乐乐地出去逛街、游玩。有一天,孩子要求父母跟他一块去公园,母亲不答应,孩子非常抱怨地说:“既然你们俩关系那么不好,为什么生下我?”一句话,说得妈妈流下了眼泪。我觉得这位母亲尽快与儿子谈清楚,把离异的主要原因告诉孩子,而且分析利弊,要注意不能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要尽量客观,不能故意说对方的坏话。一般的说,孩子开始可能不理解,不愿意接受离婚的事实,情绪低落。做父母的要保持耐心,双方都跟孩子坦诚地交流想法,并表明对孩子的爱心与关注是一致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会逐步理解父母。这里,家长自身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切不可忧烦重重,似乎低人一等。离异并不失去尊严,要努力昂首阔步地生活之路,让孩子也有一个开阔的胸怀。
其二,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
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演。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有个别同学说了刺激性的话,家长不妨找那个同学聊一聊或者写一封信。诚恳的态度和有理的分析,会使孩子懂事的。
其三,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
其四,让孩子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如果是离异家庭,不管哪一方带孩子,都应该让孩子与另一方面有接触与交流的时间,感觉父母之爱。
//李燕:
我有一个表妹离婚了,自己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在县城。孩子在爷爷家是独苗,爷爷很希望他能够在城市里接受好的教育,于是在一个暑假就把他接到了身边,孩子也去了,可当他在爷爷家中看见爸爸后,哭闹着非让把他送回来,爷爷无耐只好依了他。孩子这样跟他妈妈的溺爱有关,特别是在对于父母离婚的这件事情上,妈妈的做法很不可取。一是有一种愧疚的心理,觉得没有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于是对于儿子的要求不管能否做到都尽力满足。二是在孩子面前发泄对孩子爸爸的不满,如爸爸太懒,不会挣钱等。三是在对儿子不好表现上不是寻找主观上的原因而是盯着客观原因,如学习不好总是说老师教的不好或老师对孩子有偏见等。孩子现在上初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现在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热衷打电脑,对妈妈和其他人苦口婆心的劝告“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完全置至不理,而且他对爸爸恨之入骨。针对孩子的这种情况,我曾经和他妈妈谈了应该如何对待这个事情:
第一,只说孩子爸爸的好。无论过去二人之间有多少恩恩怨怨,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都应该化为云烟,节假日让孩子打个电话问候爷爷和爸爸,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爸爸的关心。
第二,让孩子了解妈妈的辛苦,不管是购物还是其它的要求都要量力而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而自己却苦不堪言。
第三,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既要指出客观原因,更要深刻分析主观原因,这对孩子将来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要让孩子明白,妈妈也会有自己的生活。对于自己生活伴侣的选择,应该让孩子逐渐的接受认可而不可操之过急。
也许是我功力太浅,也许是妈妈的教育方式没有改变,据我所知这个孩子没有多大改变。
//李洁萍:
A 有这样一位职业女性,家庭完整、夫妻和睦的时侯,对女儿百般宠爱,真是要星星也要给摘下来,孩子养成了任性、专横的个性,在学校里学习困难又吃不得亏,由此不受老师喜欢,更甚的是有了问题父母总认为是老师的错,为此去学校和老师大吵了几次,最后不得不转学。后来家庭变故,夫妻分道杨镳。朋友都劝她别要孩子,免的以后拖累,但她说既生就养,跟着她父亲孩子是毁定了。她在离婚的伤痛中,找心理医生引导,上网查资料,努力把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她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分开不是你的错,不要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对你的爱没变。鼓励孩子经常去看爸爸,她说不能让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又失去完整的父母之爱。孩子看到爸爸找了女朋友非常的不高兴,她开导孩子说,爸爸要有爸爸的新生活,他不跟我们在一起更需要有人照顾,你难道愿意看到原本就自理能力差的他孤苦怜丁的没有人管吗?他对她好,说明她有值的他对她好的地方。爸爸买了房子,产权写给孩子的,她就告诉孩子:写了你的名字,并不表示房子就是你的,你只不过帮你爸守着这份资产,万一他被骗或者出现其它变故,这是他的退路。
而孩子的父亲则是截然不同的做法,真是教材中所讲的拿钱来补偿对孩子爱。不听孩子妈妈的告戒,50、100的随便给孩子,花300多元买了MP3(三年前)等等不知所云的,又对孩子身心没好处的东西。孩子看到爸爸给女朋友买什么,她也非要买什么,还回来讲那个女人如何烦等话。不正常心态和攀比的虚荣心下,还拿着这些钱去买大学生才看的那些言情书籍和一些不符合她年龄的东西。出现了问题,她打电话给他,他总是硬梆梆的话甩过来:不管!孩子由于经历家庭变故,再加上本来营养很好,出现了本该在中学期才出现的一些青春期问题,气的很多老师都不想教她。她就经常跟老师沟通,跟孩子像朋友般的聊天,每天八小时外的时间就陪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了原来怕化了、碎了心态,让孩子承担一些简单家务,独自去上补习班。今年暑假参加了“中学生成长特训营”,经历了百里徒步夜行军,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在她的努力下,孩子变得懂事了,生活也自立了许多,跟老师同学相处也溶洽了许多,特别性格开朗了,自己主动要学习了。
以上事例说明,父母离异是客观事实,可怕的是父母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而不能把自己从婚姻中的失意、压抑情绪中释放出来,对孩子不能从心里到情感的关心,或者光是用钱来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对孩子伤害更大。
令人欣慰的是,在孩子妈妈的坚持不放弃的努力教育下,经过曲曲折折的成长过程,孩子现在懂事了很多。刚才这位妈妈打电话告诉,孩子成绩由曾经的垫底,一跃进入班组的前五名。老师都惊叹于曾被他们“判了死刑”的孩子的巨大变化。
老师答复:
这个例子再次说明,如果孩子教育不好直接会影响的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如果家长具备现代家庭教育素养,家庭会更和谐更稳定。——gxm
//张慧敏
对于父母离婚的单亲(离异)家庭教育方法:第一,给予孩子正向影响。鼓励孩子正确面对现实,将父母离异的不幸化为自己成长的一种动力,激发孩子自强、自理、自立的信心。节假日全家相聚,让孩子感到家庭依然存在。 第二,离婚后的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异性亲友(指与家长异性的亲友),以补上孩子感情的部分缺失。帮助孩子学会与异性或者同性友善交往。这有利于孩子将来爱情、婚姻生活的幸福;第三、正视离婚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虽然人们试图用种种方法来避免孩子受到伤害,但父母离异仍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无法挽回的创伤。我有一个邻居,在其女儿6、7岁的时候夫妻感情不和,然后母亲带着女儿过日子。刚开始单亲家庭生活时,妈妈想这失败的婚姻,整天愁眉苦脸。不多久,女孩脸上也失去笑容,不再写着天真。我妈妈见状就对孩子的母亲说,孩子虽然小不懂事,但从你的脸上,孩子会隐约知道你的担忧,从而影响着她心理上的健康。如果你坦然面对,用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那么孩子也会变得快乐。孩子母亲改变了生活态度,这个不幸的家庭开始传出欢乐的笑声。
//林高龙:
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因那些因父母离异,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各种偏差的主要症状是什么?以及根本原因在那里?
一般来说,离异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自卑、自闭、自我否定。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些都是可能理解的。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一个完整家庭就是他(她)所依赖的安全港湾,家庭实际情况怎么样暂且不论,最起码他(她)会有一种心理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和根本保障。
孩子会自卑,是因为感觉为什么别人都有的最基本的东西,我怎么会没有?所以,在面对人群的时候,会产生我不如别人的感受。觉得你们都有一个停泊的港湾(家),而我的港湾却是残缺不全的。
孩子会自闭,是因为感觉缺乏心理的安全感。比如说一个小男孩在顽皮的时候,跟别人打架时,打不赢的时候,往往会说:“你等着,我叫我爸…….”,这就是孩子的一个心理安全感,我有麻烦时,有人替我作主。但是,一旦这种安全感没有了,孩子出于自我保护,会不愿跟别人交往,以避免产生对自己来说不能解决的他自认为的“麻烦”,因为自己没有没有别人那样帮助的力量。
孩子会自我否定,因为是他们是未成年人,他们缺乏一个理智的判断能力。往往将一个无关于已的问题,归诸于自己身上。其实父母离异多半是因为各自的感情或其它问题,真正因为孩子而离异的是极少的。
但是,孩子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往往会觉得是不是我错了!如果我没有错!为什么父母要分开?为什么别人都有一个完整的家?我会没有?
他就很容易在这种错误的自我暗示下,不断寻找关于自己否定的一面。本来可能只是每个孩子都会有的一些小小偏差,在自己眼中就是导致父母分开的巨大问题。
就这样很他们容易进入一个心理误区循环,不断自我否定,然后又在这种否定中更加自卑,在自卑中更加自闭,因自闭而更加否定,这样循环下去慢慢就形成了心理问题。
既然父母的分开是不可避免的,孩子的问题根源也是不可避免会出现。那么,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针对问题的根源进行疏导。
做个比喻吧!如果把父母要离异给孩子带来不可避免的伤害,比做洪水暴发!那么,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堵,二是疏。
一般来说,堵,好像比疏来的更为快捷,简便。所以,大部分的父母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会选择堵的方式,用其它的如物质或爱护的手段,想借此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口。
但是,我们要知道,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的根本问题(因心理安全感缺失带来自卑、自闭、自我否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对自我认知偏差在生活当中慢慢积累,积小流以成江海,就像上游的水源源不断地注入你为他构筑的所谓堤坝,那么总有一天,会越积越多,造成溃塌。
那么,更好的方法,就是正视孩子的问题,采用疏导的方式。将孩子因父母离异产生出现的自我认知偏差,纠正和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具体如下:
1、针对孩子的自卑:
孩子的自卑来源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别人有的,我却没有?”,那么将这样一个
问题引导为:“为什么你有的,别人没有?”。使孩子不断自我认识,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拥有一些东西,也都会失去一些东西。只是每个人拥有和失去是不太一样的。爸爸妈妈是分开了,我们知道你是失去一些东西,但是你也得到了一些东西,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更加……(适当引入单亲家庭造就成功人士的故事)。
2、针对孩子的自闭
孩子自闭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的不安全感。总是感觉自己被父母遗弃了,感觉自己缺乏精神力量。
那么,针对这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重新树立孩子的精神支撑点。比如,以往是父母两个精神支撑点共同构成孩子的安全来源。现在,不可避免要失去一个支撑,那么,最好的方法是树立另一个支撑点。虽然它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作用,但至少也可以尽量避免让孩子因缺失,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多鼓励孩子与其它亲戚朋友交往,多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交往,多培养孩子兴趣点,多带孩子外出走走。让孩子通过实际接触,自己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不会失去一个支撑,就会出现许多不可解决的麻烦。虽然我失去了一个支撑,但我还有更多的支点。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构筑孩子的安全来源。
3、针对孩子的自我否定
孩子自我否定的原因:是认为我错了,不然我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会分开?孩子的思维模式跟我们是不太一样的,对一些问题总是不能置身事外,总是把这个问题套在自己身上寻求答案。他们缺乏客观的判断,因些对为什么父母要离异?这个本来成人就是很难解答的问题!他们在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答案:一、我错了,是我导致父母的分开,同时自我寻找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这个论断。如果他们没有停留在第一个答案上,那么他们会寻找第二个解答:我错了,我不该生下来,不然为什么父母要分开,不能给我一个完整的家?
那么,如果孩子在这两个问题当中不断纠结不清,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缺乏自信、敏感、多疑等等问题接踵而至,最终很难能够自我解脱。
针对这样的问题:将孩子的疑问引导向正确的方面,“一个做事一人当,谁都不该为别人的错误去承担”
//周丽兰:
父母的离异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幸的,他们的心灵会受到深重的打击。由于情绪受到严重扰乱,孩子会表现出爱发脾气或烦躁不安;也有的灰心丧气,孤独自卑;有的终日呆在家中怕见人,有的不愿呆在家里或出门后不愿意回家等等。……
家庭环境的突然改变,孩子将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适应不过来。怎样关心、教育这类孩子,使之能够较正常地成长,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作为抚育子女一方的父亲或母亲,本身要从离异的事件中走出来,认真安排新的生活,稳定自己的情绪,振作精神,要用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肩负教养子女的重任,端正对孩子的看法:
1、孩子虽不幸但不是“可怜虫”。
2、孩子是无辜的,不应视作“累赘”,或视作怨恨对方的“出气筒”。
3、孩子是家庭的成员,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培育孩子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可作为“私有财物”,而任意处置。
其次:由于父母离异孩子在情绪上产生的波动要给予理解。单亲应在生活上尤其在孩子的心灵上备加体贴和关心,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感情,让孩子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对孩子遇到的困难和烦恼表示理解,帮助解决,鼓励孩子面对现实,勇敢对待,尽量弥补孩子缺少的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
第三不要溺爱:不要因为孩子心灵上受到创伤就百般袒护溺爱。有的单亲自认为用这种形式可以得到孩子的谅解或减轻自己的负疚感,殊不知,这样将会使孩子骄横任性,使其个性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第四鼓励孩子多与同伴交往:为孩子创造机会,把小伙伴请进家门或让孩子投入到群体中去,更多地参加集体活动,享受与正常儿童共有的快乐。
第五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参加各种学校、社区活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淡化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的创伤。
第六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和离异的父(母)及其家庭亲属交往。最好不要硬性中断亲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孩子毕竟是双方和谐时相处的结晶,双方都应负有教养孩子的义务,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姜文玲:
父母离异后,我认为作为父母自己首先要乐观面对,不要怨天尤人,整天失魂落魄,这样只会让孩子受到更多的伤害。只有自己乐观面对,才会帮助孩子渡过这个艰难时期。再就是不要诋毁对方,不要整天跟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他(她)跟狐狸精(野男人)跑了。这样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应该维护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让他(她)明白,父母离异并不等于他(她)失去了爸爸(妈妈),并不是爸爸(妈妈)不爱她(他)了,只是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而已。
在平时的生活中,单亲家庭应该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应该说由于父母的离异使孩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压力,因此,作为单亲家长,应该多观察,及时发现,帮助孩子孩子解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单亲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爱,弥补由于一方缺失而造成的空白,尽快地让孩子适应新的生活状态。还有,离婚后的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异性亲友,学习跟异性相处的能力。
我有一个同事,她在孩子上初三的时候离异的,她在离异时就给孩子做了很多工作,告诉他父母的离异是因为双方感情不和,不是因为他,而且离异后,爸爸和妈妈住得很近,可以经常见面,所以孩子并没有缺少父母的感觉。在同事的教育下,现在孩子获得很快乐,而且爸爸结婚后在新房还特意给他留了一个房间,他经常去住。所以,离异对孩子影响的好坏,全在父母的引导与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利用好自己这种权威,去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难关,并培养其良好的逆商。
//许利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