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uc交流:个案指导在实践中的体验

16年前 [02-26 15:31 周二]

 

时间:2月23日

地点:UC房间

主持:韩国成(主讲)

发言互动:李洁萍,李成洁,悠然,李朝红,醉梅等(还有谁记不清了)

 

 

个案指导在实践中的体验

 

/韩国成

 

个案指导对我们初学家庭教育指导的同学来说,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有以下几种现象:一是迷茫感-----不知道从哪下手;二是有畏难情绪-----缺乏自信;三是力不从心----缺少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下面结合我自己所接触到的个案指导及所思所感做如下的小结。

 

第一点,做个案指导,首先应该具备一份自信和勇气。

 

对于自信心,我记得黄老师说过一句话:只要你学过一点,你就比家长懂得多。这句话对鼓励我的自信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我们面对接受指导的对象时,如果缺乏自信,你心里七上八下,没有底,大脑甚至是空白一片,或者说是稀里糊涂的,根本无法下手去帮助指导对象做有效的指导。

再谈勇气,勇气是什么?应该是一份坚定的从容,当我们面对指导对象时,我们在他们的眼中是医生,是天使呢,因为指导对象渴望能从我们这里得到帮助或者指导,以解决他们在现实家庭生活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充足的勇气去面对指导对象,那根本无从谈及交流和沟通了。

 

 

第二点,要培养一种与人沟通的亲和力。

 

当你与指导对象接触后,很快能被对方从心里认可你,这是非常关键的,你想,如果你的指导对象从一开始便感觉你很难走近,会和你敞开心扉吗?

 

亲和力,主要从说话的态度,语气,甚至于真诚度上表现出来的。想想看,当你笑脸面对指导对象时,那微笑会不会让对方感觉你可以信赖呢?你和蔼可亲的态度会不会让对方感觉你很容易沟通呢?

 

我在做个案指导时,不管现实生活中的,还是网络上的,我都保持一种姿态,那就是始终面带微笑,尽管在网络上对方看不到你的笑脸,但是正因为你面带微笑了,你的心便是善意的,温暖的,对方会自然感受到你的这种美丽心情。

 

 

第三点,要学会倾听指导对象的倾诉,并适时打断对方。

 

在做指导的过程中,很多指导对象因为心中焦急,寄期望于从指导者这里找到想要的答案,可能对他们来说就会光顾倾诉,而不会顾及指导者的感受。这时做为指导者而言,就要适时掌控对方了,要适时打断对方的倾诉,不要让对方引导着你的思路朝他的方向去。有部分指导对象在表述时会再现一些臆想的成份,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可能会表述出来。通过适时打断,会将这些臆想及时打断,按我们的指导进行到另一个话题。

 

第四点,要学会捕捉信息点。

 

所谓的信息点,就是从指导对象在倾诉的话语中选择你需要的有用信息,并且迅速做出判断,这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是否有关联,是否有用。

如果你在倾听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到了信息点,你就不难找出问题,并且对症下药,为后续开出菜单打下基础。

 

第五点,要客观评价指导对象的倾诉,要从宏观的整体来综合考虑。

 

有部分同学,可能会在指导的过程中,容易陷入一种误区,便是就事论事,这就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道理。其实局部的问题,可能并不代表问题的全部,要站在一个宏观的高度上去审视指导对象阐述的问题。

 

第六点,可以试着采用技巧沟通,丰富你的指导视角。

 

1、让指导对象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述。

让指导对象用文字来表述,可以给对方一个连贯思维的空间,更容易理性描述自己孩子或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2、采用邀请老师来共同协助解决。

有时我们在面对指导对象提出的问题,可能由于经验和能力方面不足,不能够给指导对象一个合理满意的答复,那劝你马上将话题转移一下,委婉地告诉指导对象:这个问题比较棘手,我想请我的老师们一起来会诊,最终给出一个合理的指导方案。

在年前我曾经用过这个方法,在老师们的辅导和协助下,给指导对象满意的指导方案。

 

3、要学会用QQ,博客,电话等手段与指导对象做及时有效的沟通。

 

对我们初学者而言,学会运用多种交流工具,实际上就是拓展了我们的交流空间,由最初的陌生到熟悉,最后建立真诚的信任是非常关键的。

 

4、与指导对象的孩子建立面对面的沟通。

 

当指导对象不能很快将我们所给予的家庭教育理念迅速转化为现实的应用时,便会焦急万分,这时我们可以试着直接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验证指导对象所描述的事实是否客观。另一方面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可以直接将正确的信息传授给孩子,让沟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想看,很多指导对象之所以解决不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一方面其教育理念不足有关系;另一方面对教育手段和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当你与孩子面对面,或者在网络上做沟通时,会给孩子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你的话,可能会比他爸爸妈妈的话更要有吸引力,更要有说服力。这样一来,你和孩子做了沟通后,让指导对象实际上也减轻了心理负担。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