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如何与孩子共同走过青春期——首期学员龚江平答卷

16年前 [04-06 12:05 周日]

(十四)如何与孩子共同走过青春期

    答题要求:1)青春期概念;

              2)孩子在青春期中的表现和原因;

              3)青春期家庭教育重点和方法。

    答:(标准答案部分)

1、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人们常用“花季少年”来形容她的美丽。同时,青春期也是多事之期,青少年面临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常感到疑虑重重,生理的发育成熟后,如何以理智控制体内时时产生的冲动和渴望,作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任的选择,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家长应帮助和指导孩子,和孩子一起走过青春期。

2、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孩子们常表现出很多怪异行为,言行不正常等坏毛病,孩子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幢景,但又存在迷惑和苦恼,他们长大了,变成不听话和反抗父母的孩子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是故意想反抗父母,他们内心非常矛盾,在处理问题时心不由己,在行动时控制不住自己,常常闯下了祸事。

(自主发挥部分)

由于孩子心理发展的自然变化,面对社会时产生的迷茫和困惑。既想征服世界,也想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无力。种种奇怪的不合理的行为和坏毛病都是这个成长的心理所导致的反应。他们希望受到同龄人的重视和认可,希望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不再在意于父母的谆谆教导,而更在意同龄人的态度和看法。因此,出现很多大胆的尝试和出格的行为。但孩子的本心无意与父母或者学校对抗。具体心理变化特征为:

1、自我意识的高涨;

2、寻求帮助和被帮助的需要;

3、社交关系的渴望建立;

4、独立意识的需求;

5、迷茫和冲动共存在的干扰心理;

6、不安全心态的加强。等

 

    (标准答案部分)

3、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要横加干涉,一点看不惯就斥骂,要在尊重理解孩子的个性和心情的基础上,寻找恰当的时机,给予有效的帮助。孩有不愿意让父母知道的事,父母尽量不要去侵犯孩子的隐私权,遇到了事情的时候,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不要对孩子唠叨不停,孩子有了错误的时候不要说反话刺激孩子;孩子困惑征求家长意见时,父母切忌摸棱两可,要拿出自己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帮助子女解决困难。

    首先,家长自己应该看一些这方面的书,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学习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真正的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时期。

在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给与孩子系统的性生理与心理辅导。使孩子对自己将要面对的问题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不至于到时候无所适从。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时,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以便于孩子的接受。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切忌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想知道,那么他了解这个问题的途径就不一定了,而且认识也可能存在偏差。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

(自主发挥部分)

孩子青春期期间,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由于青春期孩子比较要求独立和受到同龄人的重视,家长可以多方面接触孩子的朋友,与孩子的朋友做朋友。对孩子也是既是肯定也是支持和了解孩子的途径。同时,家长可以更细致地关注孩子的家庭支持的需要,给以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虽然孩子的关注点已经在同龄人和学校、社会上,但家庭对孩子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甚至要更强。

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从中捕捉孩子心理与生理的变化,在具体的问题上给予孩子指导,帮助孩子解决具体的问题。比如孩子对班上某位异性同学有好感了,这时,家长不要粗暴对待,而应该与孩子细心的交谈,首先肯定孩子的这种心理反应是正常的。然后让他明白,恋爱与婚姻不是儿戏,是需要的一定的物质基础与心理基础的,而现在这些孩子都不具备,孩子现在的喜欢只是青春期的一种冲动而已。想办法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点,让孩子了解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而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现在学习好了,将来有了一份自己的事业,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有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权利,也才能真正的获得幸福。在对待异性朋友的交往方面,有家长鼓励孩子交往更多优秀的异性朋友,使得孩子的心里没有固定不变的优秀异性,能适当地促使孩子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在这一时期,首先家长应该明白孩子已经长大了,因此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宽松的生活空间,尊重孩子的隐私,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

  (自主发挥部分)

  其次,父母还应该清楚,尽管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生活隐私,同时,孩子在接触社会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自己无法处理的事情,因此,更要多关心孩子的日常行为的细微变化

  (标准答案部分)

父母的指导、宽容、关心是这一时期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支持。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