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ili
老师你好!我儿子读二年级了,成绩一直很优秀。可不知道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不止一次的跟我说他恋爱了,他要和那个同学结婚。我不知如何是好。期待您的建议。
以下为xx8811的回复:
这应该算是有早恋倾向了。早恋是指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行为,是不可取的。因此,作为家长必须对孩子的早恋行为加以“宏观调控”,以防孩子陷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但又该如何“调控”才能更好地让孩子正确全面认识早恋呢?很多老师和家长在面对这一问题上无所适从,怎样去做才能既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又不伤害他们的感情?
你应该去了解孩子,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让孩子觉得你了解他们,能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这样他们才愿意将自己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也为你做下一步的开导工作做好了铺垫。
当得知孩子有早恋的倾向时,你不能拳打脚踢,施加重压,也不能恶言相向,挖苦讽刺,这样只能增加他们的反抗情绪,使问题变得复杂化,可能会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变化,甚至会走向极端。所以这个时候“堵”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采用导的方法将会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个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和自己的孩子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谈,以心换取心。
“导”的内容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错了方向只能是适得其反。
早恋是青春期必经的一个阶段,要承认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对孩子进行合适恰当的青春期教育,让孩子知道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是正常的,没有必要造成心理上的恐慌,以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人生观导向和价值观取向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告诉他们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个阶段,但不是全部人生的拥有,人的一生应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属于自己的辉煌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孩子来说,异性总给他们一种神秘感。他们往往把异性的缺点当成了优点而蒙蔽了其真实性,因此还应该引导孩子去正确认识异性,鼓励他们多交一些异性朋友,摘去异性的神秘面纱。
家长应多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产生“早恋”是正常的,父母不应把它当成孩子犯下的弥天大罪,而应以一种平和的心理去开导学生,让他们从早恋的泥淖里快速脱身而出。
以下为xx8811的回复:
造成早恋原因:
————家庭因素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增长,单亲家庭和隔代抚养的孩子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由于缺乏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于是想从异性同学那里寻找慰藉。而异性之间在交往与接触中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这是他们在家中很少能体会得到的,这种愉悦会促使他们更加频繁地接触与交往,从而产生了早恋情绪。还有些孩子,尽管父母没有离异,但由于其父母没有严谨的生活作风,社会交往过于复杂,而直接影响子女,使他们有效仿的动机,也容易产生早恋。还有一些家庭,父母均在,父母生活作风也严谨,但由于父母家长作风太浓,不善于与自己的子女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动不动就是说教,甚至喝斥,子女在家中没有发言权,产生一种孤僻心理,于是很可能去找和自已平时还算和得来的异性去倾诉心中的苦闷与委屈,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进一步发展演绎成了早恋。
————学校因素
在情感教育的问题上,现行的德育体制上是一段"空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为教育家庭机构--学校,在管理上规定了中学生不允许早恋,便是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早恋的危害性,所以始终杜绝不了。另外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情感教育教师,甚至连兼职的辅导教师也没有。班主任充当了这个角色,而班主任还有许多其他的工作要做。再加上在情感教育的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来参考,于是这顶工作就显得有点无序和被动。主要表现在没有重视事前的引导,等到发展问题后,才开始注意,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对事情的调查及处理,这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社会因素
社会生活中关于性的方面的刺激越来越多。首先,电视片、广告片、电影、杂志中关于情爱的问题出现的非常频繁;其次,生活当中成年人特别是现代的一些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些传统大不相同的情爱观,严重地影响着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使他们感到迷茫,感到一种好奇,进而开始模仿成人的行为。
以下为xx8811的回复:
u/jiangwenling/archives/2008/2008102421134.html
请这位家长看看这篇讲座。
(整理:李朝红)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