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指导咨询:0431—六年级孩子还是显得很幼稚,怎么引导?

16年前 [11-24 20:54 周一]

 作者:71fly

老师,您好,我的孩子已经上6年级了,可是还是那么幼稚。做事情磨磨蹭蹭,效率不高,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上从不主动,老师说这孩子的思维做事和同龄孩子相比还很幼稚,有什麽好办法吗?

以下为xx8811的回复:

现在一方面我们许多家长怕孩子早熟,而有些家长却又担心孩子太幼稚。这是矛盾的。早熟与幼稚并存的原因主要是:

1.大众传媒的“催化”作用

无论是信息量,还是吸引力,当今大众传媒的优势,已是学校教育远远不及。传媒中容易忽略的是广告的 误导现象。一位初中校长讲这样一个事例:该校初二卫生课老师在讲男女青春期一章时,课堂上有数人叫喊: “难言之隐,一洗了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东方神油令你威力无穷”、“每天给你一个‘新太 太’”……

而电视广告中常出现的一组组父富母贵子娇的镜头,使孩子们过早地感受到“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 钱”的生活“真谛”。

2.家庭教育中“重身轻心”的抚养方式和“大人主义”的教育方式

在整个社会由温饱向小康过渡的今天,曾经亲央经历过贫困和物质匮乏的家长们,格外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物质享受:“吃的讲营养、穿的要漂亮、玩的讲高档、用的要排场”。孩子在家庭中成为了“重点保护对 象”,习惯了这种“以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孩子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活本来说“应当如此”,他们 就会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而毫无“感激之情”。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许多家长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自私、任性、骄纵、脆弱等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又缺少应有的敏感。总认为现在只养一个孩子,他们也怪可怜的。所以,在用高营养的食品滋养孩子身体的时候,很少考虑用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滋养孩子的心灵。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觉得,他们要什么父母总会满足,总可以得到,不要的即可扔掉,不单是物品,就连友谊也可以“一次性”的,可以随意扔掉,这是值得社会、学校,特别是家长好好反思的。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在家里,对孩子的思想实行的是一种“大人主义”的教育方式。如有的家长根据自己 生活经历、经验、教训、“教育”孩子怎样获得老师的喜欢,怎样保护自己,怎样不吃亏,叫孩子不要去帮助 成绩差的同学等等。还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太纯洁,将来踏上社会会吃亏,便过早地教孩子一些应付他人、适应 社会的成人化技巧,使孩子过早地卷入大人世界,感知了许多对他们并不适合的事物,变成反应过敏、感情复 杂的“小大人”,对事物过早地产生太多的怀疑,“机心”太重,而童心太轻。使孩子泯灭了活泼、纯洁的天性。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相模仿的条件,朝夕与成人相处,来自成人世界的语言行为的 刺激,使独生子女丧失了孩子气而过早成人化。而这种早熟伴随而来的是孩子天真烂漫气质的丧失。发展心理学认为,少儿过早地成人化,有损于他们的神经健全。由于独生女子在家以我为中心,对“我”的认识发展较 早,自我需要经常得到满足,对自我价值、自我地位认识比较清楚,故强化了他们早熟、自私和自我封闭的“蛋壳化”人格。

3.学校教育的过度“女性化”

目前上海小学教师中几乎90%以上都是女教师,因而导致了学校学生性格的导向呈女性化。无论是评三好 学生,还是选班干部,都是以女孩的性格为标准,诸如:听话、顺从、认真、仔细、举止规范等等。这些特征 都明显地带有阴柔性,与阳刚性的男性形象相去甚远。众所周知,男孩的基本特征是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行为粗犷、不拘小节、富有攻击性。然而男孩子的上述行为、性格在绝大多数的学校中是被严格禁止的。诸如,在课间休息时男孩子喜欢追逐打闹,在课堂上男孩子容易多动等,这些都会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和制止。久而久之,原本富有活力、富有野性的男孩子们,在种种规范限制下,逐渐被纳入了女性化的性格模式之中,男孩子所固有的自由天性被压抑了。

4.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后果

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庭表现为“慈父严母型”的教养模式。即母亲在家庭中主宰一切,对孩子教养方式采取的是“三高”(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即对孩子:学习上严厉要求,生活上宠爱过分。而父亲往往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放任不管。这样便养成了孩子温顺、胆小,行为退缩,依赖感强等女性化的性格,这几乎是当今男孩的通病。而胆怯、懦弱则与阳刚气、男性化背道而弛。现在的男 孩子已经不会玩我们小时候所玩的游戏了。他们更多的只是在室内独自地玩,上海《少年报》曾专门就小学男 同学跳橡皮筋展开过讨论。女同学发出了“男同学请走开!”的呼吁。其实,时下那些需要较大活动量,较强 攻击性的游戏大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明令禁止,加上由于近年来拐卖儿童事件、交通事故等时有听闻,使得家长更不敢让孩子独自上学、独自在户外玩耍。致使男孩子们失去了培养阳刚性格的实践机会和生活经历。相反,父母对女孩子的要求却又在不断地提高,这样一正一反,加剧了阴盛阳衰的现象。

 

我们怎么做父母?

为了纠正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与行为现象,笔者认为:

1.别催孩子思想早熟

法国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国人将儿童当作成人,却将成人当作儿童。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年纪,就要求他们学习不可能理解的事物,这种枯燥无味的教育完全与儿童欢乐好动、好奇求新的天性相违背,儿童自然对之兴趣索然。可我们一些老师和家长,有意识或无意识使儿童“少年老成”的趋势仍在继续。

笔者以为,对孩子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孩子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应作适时、适度引导。这也就要求父母 在孩子面前应树立正面的形象。儿童是从模仿中学习成长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都有体会,现在独生女子孩子说的话,已经缺少儿童的天真烂漫,变得非常成人腔,这主要是他们大多时间与大人在一起的缘故,因此,做家长的最好不要当着孩子面,对家庭、单位的是是非非,学校老师,社会现象等,随意评论。身为父母要以身作则,对人生、生活、挫折等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承受心理。不要在 孩子面前,老是呈现一付唉声叹气,怨天忧人,或者愤世嫉俗的样子,更不要把一些反面经验传授给孩子,以 免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2.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有一年笔者在日本东京,天气非常寒冷,却看到小学生都穿着短裤短裙去上学。日本的家长都十分注重孩 子的体魄锻炼,而我们中国的家长,则过于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和意志培养。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道德的同时,应该更多的让孩子到户外去,到田野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强健其筋骨,“野蛮”其体魄。

在家庭中,应倡导“严父慈母”的教育模式。尤其是父亲要多与儿子在一起,精神分析实验已经证实:男孩若在其童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将有损于孩子角色的正常发展。所以,健康的父子关系对儿童阳刚性格 的塑造及其社会化起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另外,在小学中应加强“小男子汉”的形象塑造。具体来说,要允许男孩子犯错误,甚至是某些越轨行为。

3.用“散养”方式替代“圈养”方式

对孩子“散养”好?还是“圈养”好?有一件事例能说明问题。前几年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东北虎,国家曾将它们圈养在动物园里保护起来。但当再次将其放归时,这些东北虎独立生存能力大大下降了。所以,家庭教育也应提倡“散养”,反对“圈养”。做家长要改变那种一味迁就孩子、事事包办的错误做法,让孩子早日学会自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具体来说,(1)做父母的要敢于对孩子说“不”。不要事事处处都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有一点“挫折感”。物质上尽量使自己子女满足的作法,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后,一旦遭遇挫折就难适应,容易导致失败。(2 )要适当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对孩子教育应遵循“放手”而“不放任”的方式。不要过分包揽孩子的事情,最好让他自己上学,一个人单独睡,自己去解决 学业和生活上的困难。现在孩子几乎与吃苦、劳累绝缘。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的吃苦教育,学校可以组织他们到 野外进行自我生存训练,家庭也可以为自己孩子人为地设一些困难,不要事事包办,让孩子碰壁后再教给他们 克服困难的办法。(3)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亲社会心理”。如何通过“分享行为”教育,来培养和训练孩子与他人合作的亲社会心理。分享行为是指把自己的快乐和需要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学会把自己的 快乐与其他同伴分享,与别人共同享用属于自己的东西。使独生子女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认识到他人的需要,这有助于孩子“自我中心”和“易拉罐”不良心理行为的克服。 

(整理:李朝红)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