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批评
学生的母亲被叫到了课任教师的面前。当着孩子的面,课任教师开始向家长汇报孩子的问题:课堂上迟到、顶撞老师、不交作业、口出脏言。孩子确实成了问题孩子。听了老师的报告,妈妈开始说落孩子:不争气,父母辛苦挣钱,供你读书,你怎么能不认真学习?孩子说我每天都是在熬,第一节盼着第二节,第二节盼着第三节,上午盼下午,周一盼周六。最高兴的是周三下午,上完音乐课上体育课。妈妈一听,就说,行了,孩子,妈妈知道了,咱们回家吧,你也不用在这里熬了,这太痛苦了。要不然,你回家把这些话告诉你爸爸。看你爸爸怎么说。孩子笑着说,算啦,妈妈,我还是留下来学习吧。告诉我爸爸,他肯定饶不了我。再说了,我也不能不学习呀……妈妈问,以后你该咋办?给我个保证。孩子说,我以后尽力学习,尽量不迟到。
这是一顿无效的批评。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父母依然不了解孩子。孩子会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它的无效性:首先、方向有问题:我们老师和家长没有听孩子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已经明白的告诉我们孩子心里面存在着问题。孩子言语中也很明白的表示自己是在熬。没有心情、没有心思学习,心不在焉。我们老师跟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问题下面的实质。他们不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了问题。行为是他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去、不打算倾听孩子。在他们心中,学生就应该努力学习,遵守课堂纪律。根本不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辛苦的教书,家长辛苦的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学习。大家都是为你好,你没有理由不读书。没有理由不幸福。不了解孩子想的什么,不知道孩子的需求是什么,那你知道孩子的问题在哪里?又怎样对症下药?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导。不解决思想问题,行为问题是无从改变的。
其次、家长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从谈话中我们知道,这个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用的是粗暴的教育方法。妈妈用的是威胁的方法,你要不学习,你就回家。你要不想学习,我就告诉你爸爸。等待你的将是一顿暴打。孩子的话语中透露出爸爸用的是打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孩子是怎样回答妈妈的。孩子笑着说,我还是留下来学习吧。其实,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是在妈妈的威胁下的一种妥协、讨好、一种逃避。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自己的心里确实存在着问题,没有解决,心结还没有打开。为了避免受到妈妈说的那些结果。孩子只好委屈自己,口头上答应。孩子的两面性人格就是这样形成的。
再次、教师教育方法有问题。孩子的这些在校反常表现,我们老师应该找学生谈,找到孩子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是青春期的问题、习惯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还是家庭造成的?而不应该用告状的方式,这样孩子对教师会更反感。会更疏远教师。我们应该坚信这样一条原则: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不论是师生关系还是亲子关系都适用这条原则。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学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要学会透过孩子的问题学会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失误。
这个孩子是那么的可怜,自己内心困难重重,外面教师、家长双重压力。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理解他。只给孩子施加压力。我们的许多孩子就是这样给压出问题的,就是这样由好孩子变成问题孩子的。难怪许多孩子不愿意回家,许多孩子不愿意到学校学习。
正确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家长要理解孩子、接纳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心理烦躁、厌学是正常的。今天的教学竞争是这样的激烈。来自学校的、家庭的还有其他方面的压力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坚信:孩子是愿意学好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成绩优秀,获得老师家长的赞扬的。我们要允许孩子有心理波动,允许孩子自我调节。甚至我们要给孩子调节的时间、调节的空间。让他把心中的积怨、问题发泄出来。我们都知道治水是疏而不是堵。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是这样解决的。
其次。我们要学会倾听。在上面阐述的问题中,其实,孩子表现的比较理智。他已经向妈妈、老师倾诉心中的郁闷,他说我每天都在熬、在盼。可是我们老师、家长谁都没有听孩子说。我们知道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家长要学会听孩子说,只有在听中才会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此时我们
再次、面对行为有问题的孩子,找到了症结,纠正了思想偏差,还要纠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规定明确的行为标准,提几条具体的要求。象这样的孩子,他的问题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我们还要给孩子纠正行为的时间。允许孩子反复,我们只要坚信,孩子是愿意学好的,孩子的问题只不过是成长中的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这些问题就会消失,我们的心态就放平了,教育的智慧就会来了。
最后,我们要经常鼓励孩子。不断看到孩子的成长进步,放大孩子的优点,淡化孩子的不足,孩子会健康的成长起来的。晓岩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