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研究院亲子研究中心活动:父母陪孩子做游戏需要哪些智慧(醉梅)

14年前 [08-05 20:36 周四]

《父母陪孩子做游戏需要哪些智慧》(醉梅)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

——犹太教育学家彼尼德罗

一问:你们在生活中有陪孩子做智力游戏吗?有的话,是哪方面智力游戏?

 

二问:你陪孩子玩的游戏是哪儿来的,书上、网上看的多还是自创的多?效果怎么样?

 

三问:如果你没有或很少陪孩子做过游戏,是什么原因不做呢?

 

生活本身是游戏,生活处处有游戏,就看你能不能发现,有没有去挖掘,会不会去创造了。智慧的父母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找到游戏资源,随机应变地创造游戏,见缝插针地进行智力训练。因此,游戏,就在陪孩子玩的过程当中。

不会变通的家长一般只是从别人那里找游戏搬来用,这个当然也很方便,但是,要适合孩子的,孩子喜欢的游戏才行,这样的游戏才是最好的游戏。而这些游戏可以在陪孩子玩的过程中,随时发现的,或随机设计,或者受情境的启发临时创造,或者进一步延伸出新的游戏。这样,你不用愁生活中没有适合孩子的游戏,不用担心孩子会不喜欢游戏。我要会陪孩子做游戏,就需要智慧,需要有能力。什么能力呢?

 

【父母应学到的能力】

 

·能力一:捕捉发现能力

大雕塑家罗丹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同样想告诉大家们:“生活中并不缺少游戏,而是缺少发现游戏的眼睛。”如果有一双发现游戏的眼睛,那就不用愁没有游戏可做了。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细心发现孩子的一举一动,留意他的一言一行,从细节中敏感地捕捉到游戏的影子,把游戏扩大、延伸、变形,衍生出更多的游戏。

考考你1看到1岁多的孩子一遍遍地上扔钥匙,假如你是孩子的妈妈,你怎么办?

 

 

考考你2孩子在“哇哇”地无意义地叫着。这里你怎么参与?

 

 

总结:

所以,生活处处有游戏素材。要找到游戏并不难,只要你在生活中当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抓住契机,就可以把一个平常的场面、一句孩子的话,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转化成孩子喜欢的游戏。

 

·能力二:灵活变通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游戏孩子都喜欢,因为每个孩子的偏好、兴趣也都不同。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个游戏,就不要勉强。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办法来玩类似的游戏,给游戏变变“脸”,设计出不同的玩法,或许就喜欢了。

咨询指导游戏:认字游戏变想象力游戏。

咨询案例:一个家长说,我的孩子两岁了。我看到周围不少妈妈教宝宝认字,都认了不少了。我也在教他认字复习。我拿出有“羊”“花”“多”“少”四张没有图的字卡,我们在床上玩,我给它排放在枕头上,一个张张指着,问他是什么字。可他根本就不读不好好认,竟然指着枕头说“睡觉”,真让我哭笑不得,太不配合了!我快要崩溃了!难道他真的记不住?还是我的方法不对?

考考你:这个时候如你是这个家长,你怎么看,或怎么办?

 

分析:

 

能力三:举一反三能力

看到一种游戏案例,能从中受到启发,触类旁通,想到或创造更多的游戏;学了一种游戏方法,能从中创造出属于这类方法的其他游戏,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父母如果有了这项能力,则游戏就像万花筒一样从你的大脑中变出来。

举例:

考考你:还可以怎么玩鸡蛋呢?

比如把旋转鸡蛋换成旋转盖子,旋转盘子,并以盖子或盘子为材料,对其增减、变换、改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和孩子的创造力去观察。

所以,学会举一反三,甚至反五,就说明你学到了智慧了。那么,你运用你的智慧就可以创造更多的游戏,而不用苦苦去四处寻觅了。手里拥有的,自己开发的游戏越多,就越有机会去实践。

 

·能力四:思考创造能力

要创造游戏,就要先学会思考。如果在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中,不会思考,懒于思考,那只能一个照搬照抄。不用动脑,想看到别人好的游戏方法或经验,直接拿来就用,当然很省心,但是否一定适合你的孩子呢?

比如孩子不喜欢玩串珠子游戏,却喜欢玩串泥巴疙瘩,都是为了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可惜因为你的没动脑而没有想到,是不是错失了一个锻炼机会?而且很多游戏只需父母稍稍变换一下方式,加点儿故事元素,改变一下情境,在孩子的眼里就变成了另一个新鲜好玩的游戏。

再比如,面对一个材料,你能创造出多少种游戏呢?能用到哪些游戏场合呢?这也需要你运用你的想象,你的发散思维去创造。

比如一张报纸,可用来做什么呢?

考考你:

撕,打,敲,剪,折、浸,推、拉、压等,记住这些动词或许能启发你的发散性思维。所以,思考可以产生智慧,产生游戏。换句话说,游戏产生于父母爱思考的大脑中。因此,父母要有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

 

【做游戏应遵循的原则】

  

原则一:兴趣第一原则

    孩子对一种游戏保持了兴趣,游戏就能完成得好,而如果没有兴趣,那么,这个游戏再活泼有趣,你自己再多的热情,也不能吸引他,或者他坚持不下来。

游戏的难易程度和兴趣紧密相关。如果设计的游戏超过了孩子能驾驭的范围,不是他这个年龄段所能完成的,那么兴趣自然会减低;如果太简单,对孩子没有挑战性,孩子也不会感兴趣。所以,保持游戏兴趣,又能得到智力提升的原则是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原则二:适当参与原则

孩子自发的游戏本身能带给孩子无穷的快乐。比如,孩子怀里抱了一个洋娃娃,在学妈妈抱娃娃的游戏,“好宝宝,别哭,妈妈抱你睡觉!”而你适当时机的参与,与孩子共享游戏,与孩子同乐,能使孩子的兴致更浓,使游戏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又发展了孩子的智力。

考考你:怎么参与呢?

我们参与的时候,千万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介入,以不打扰、不中断孩子的游戏,反而还能延续游戏、丰富游戏为准则。因为孩子在游戏时是很专注的,我们要给他时间去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他构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只要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保持快乐,保持兴趣,延续游戏,还能进一步提高游戏质量和层次,那么你的介入就是有效的,及时的,恰当的。

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适当地进行引导。因为孩子的游戏往往是无目的、无主题、无目标的,适时的引导可以使游戏变得有目的,有方向,内容更丰富,以提高游戏的质量,在游戏中发展各种能力。当然,在倡导父母积极参与游戏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游戏,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孩子,要多以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主导,多给孩子游戏的自主权。

·原则三:循序渐进原则

 在陪孩子做游戏时,要结合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来选择该做什么样的游戏,难易程度多少才合适。如果你不能把握好难易程度,则建议你先从比较简单的游戏开始,作为试探。游戏内容要有梯度,由简单到复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孩子顺着阶梯一步步往上走。

·原则四:时间把握原则

幼儿的注意力不强,不稳定,一般只能保持三到十多分钟,兴趣容易转移,因此在需要注意集中的游戏中,在观察某个事物时,都不能坚持太久,否则他的大脑会疲劳,导致兴趣下降,游戏效果自然降低。所以,父母在陪孩子游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但每个孩子也不同,有的孩子注意力本身发展得好一点,有的天生就比较坐不住的孩子,如何把握呢?父母在懂得幼儿基本的心理特点的前提下,再从观察和了解孩子中来把握时间。如果确实不好把握,则可观察孩子的神情、状态。如果发现孩子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游戏转移了目标和视线,就表示他有点儿疲劳了。

·原则五:鼓励表扬原则

 不管在哪个游戏中,不管孩子能坚持多久,只要孩子参与了,配合了,就要表扬和鼓励孩子。表扬,让孩子获得成就感;鼓励,让孩子有信心坚持下去。这样,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游戏才能玩得开心,尽心,且可以不断“升级”,提高层次,加大难度,取得效果。

·原则六:感受快乐原则

快乐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开开心心的游戏中,孩子的大脑会处于兴奋状态,能开放性地接收更多的来自环境的信息。好的游戏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能延伸出许许多多快乐的触角。同时可以锻炼孩子的各种智力,还能体验丰富的情感,感受游戏本身带来的快乐。

在和孩子玩游戏时,要和孩子分享他的快乐,不能有功利思想。假如游戏本身对孩子有吸引力,也不必考虑太多智力的因素,不要老是想着是否锻炼到了某种智力?他今天学到了什么?因为教育也好,训练也好,不是立竿见影的。只要理念对,原则对,就可以了。如果急功近利,就会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反而打击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总结:

第一要有游戏意识和资源意识。在生活中,目之所及之处,随时都想一想有什么可以当作游戏素材,如何就地取材,发现更多的游戏;在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用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以兴趣开路,延伸为种种游戏;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刻,想一想我该如何引导,在交流中如何加入游戏的因素。

第二要淡化功利意识。让游戏自然而然地进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无痕,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效果而打击孩子的游戏兴趣,最后适得其反。因此,要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有了这个的心态,才能放松心情来陪孩子做游戏。    

第三要有游戏多样化意识。多思考,多动脑,从一种游戏中或根据一种方法衍生出更多的游戏,延伸出类似的游戏,创造出形式多变的游戏。

第四要有随机引导意识。会引导的智慧父母知道什么时机、什么场合介入游戏;会把一个原本单调的游戏变得丰富、有趣,会调动孩子的游戏积极性,让孩子从被动到主动,在主动中孩子自己会去设计游戏,增加新的游戏情节。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之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缺憾的童年,而没有融教育于其中的童年则是遗憾的童年,有快乐的游戏相伴而又教育无痕的童年才是有情趣而美好的童年。智慧的父母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童年游戏伙伴,是孩子快乐的源泉!u/fjlld/archives/2010/20108520558.html晓岩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