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则故事名为《渴望牧鸡》,大意是某电台一教育栏目,播的是山区失学儿童的纪实片,孩子因为没钱上学,只能在山上放羊。一位妈妈觉得这是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好机会,于是就把正在写作业的儿子和外甥女叫过来,其目的是进行适时教育,说:“这孩子和你们差不多大,可是家里没钱读不起书,只能放羊帮家里干活挣钱,你们多幸福啊,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幸福”的孩子却非常羡慕这个读不起书而只能放羊的孩子,羡慕他不用写作业、不用上奥数班、不用考试排名次、不用天天练琴,羡慕这个孩子可以在蓝蓝的天空下,在绿绿的草地上,有美丽的鲜花,有快乐的小鸟,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于是跟妈妈商量明天要去放妈妈买的两只小鸡……
看到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在笑孩子们的率真之余,却不得不令人反思,反思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更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而类似同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如:本想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有妈妈疼爱的好处,痛斥“后妈”如何不关爱孩子。却不料孩子希望有个“后妈”,理由就是“后妈”可以不管孩子,更不逼着孩子吃饭;原本给孩子讲“高玉宝”的故事,要孩子珍惜读书的好机会,孩子却说“高玉宝是个傻子”放着自由不要,一定要想去读书。教育所出现的结果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让家长面临尴尬和不知所措。
童言无忌,孩子率真的语言是真实的,虽然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但孩子至少还是健康的。若像案例《花1万5上12个班 5龄童“崩溃”》,这个故事就太悲壮了,家长投资1.5万报12个兴趣班,本来是想发掘孩子的最大特长,为孩子好。却使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自虐”行为。我想这也就是对一个5岁的孩子所产生的结果,如果再大一些孩子,童年期以后的孩子,因为家长和学校双方带来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孩子“自杀”和“离家出走”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孩子在于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是渴望自由的,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是智慧家长所为,任何学习都不值得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为代价。所以,作为家长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切不可“揠苗助长”违背孩子的成长的规律,否则只能是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现附:《渴望牧鸡》
电视台一档教育节目正播放着山区失学儿童的纪实片,镜头前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身上是破旧的衣服,因贫困失学在家,终日只能在空旷的山坡上与羊相伴。记者问他:“想上学么?”孩子小声地说:“想,我家没有钱,要放羊。”
看到这里,觉得对孩子是个绝好的教育机会,忙喊来在书房写作业的儿子和外甥女:“你们看,这孩子和你们差不多大,却没有机会读书,还要放羊帮家里干活挣钱,多不容易啊,哪像你们吃穿不愁,天天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和他们相比,你们多幸福啊!”
8岁多的儿子和7岁多的外甥女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两双眼睛流露出无比专注的神情,我心里一真窃喜:“有效果,幸福就是比出来的,看下回学习遇到困难时还抱怨不,再抱怨,再抱怨就送他俩去放羊!”
我正得意,儿子开口了:“妈妈,他天天都自己一个人上山坡放羊么?”“是啊,是啊。”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用放学后写作业到十点?不用星期六、星期天补课?”儿子怀疑地问,“是的。”我的回答明显慢了一拍。“不用上奥数补习班?不用上课外英语练习班?不用为了写作文才上公园?”儿子继续追问着。“是的。”我迟疑了一下,答道。“不用考试排名次?寒暑假都不用补课?也不用天天练琴?”
外甥女激动得小脸通红,看着这两个兴奋无比的小家伙,我突然住了口。“啊!多美好的草地呀,多美丽的花呀,我可以编个花环戴在头上。”外甥女沉醉地说。“有小鸟,我可以用弹弓。”儿子也跃跃欲试。
我痛心疾首地喊:“你们俩孩子,想什么啦!”孩子交换了一下眼神,外甥女小心翼翼地问我:“大阿姨,从明天开始,我可以和哥哥一起放你今天才买的那两只鸡么?”
|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