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孩子在遇到与祖辈们类似的情境,也会采取大体一致的做法。童年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类”的存在,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精神胚体,他们是人类历史的延续。成年更多是个体的体现,偶尔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们也只是童年的尾巴。
童年是一个原型,他不属于他自己,他属于全人类。他的精神世界是超现实的,是真实与梦想的统一体。对此,我们对儿童的教育能有哪些思考和启示呢?
成年人不要以为自己是“先知”者,就尽心展示自己,甚至卖弄自己,以显示儿童的无知,以及自己的无所不知。其实,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有自己的方式和结果,尽管我们好像来自不同的世界,但也请成人给予孩子时间和机会,让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请不要随意提前告知。
记得有位外国母亲,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会了念“o”(ou),而把幼儿园告上法庭,并最终获胜。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理解儿童也理解自己的孩子,因为幼儿园老师的做法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孩子完全可以认为它是月亮和太阳,甚至是一个大烧饼或其它我们成年人根本想不到的东西。这就是儿童,儿童的童年需要来自成年人的小心呵护。
如果我们总是以为自己高明或急于让孩子求成,就会剥夺孩子的感知过程,让孩子失去许多探索的乐趣,他们并不喜欢成年人的“客观真实”,什么“地球是圆的”、“1+1=2”那些科学真理,他们只想做自己的梦,尽管梦中有许多不真实的东西,但那是祖先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
孩子自会长大成人,与客观现实真实面对,但这需要有一个过程,有一个留住童年、留住梦想的经历。不然,有一天他真正要与客观世界面对的时候,孩子们也许会因为缺乏创造力而变得手足无措了。u/6317/archives/2010/201072810156.html晓岩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