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载:江苏省常熟市何市镇有个叫陆宏达的小男孩,因从小随父母下地劳动,对蜗牛危害农作物特别是棉花幼苗的现象深为痛心,而又苦闷于蜗牛背着“房子”走四方,一般的农药奈何不了它,于是忽发奇想:要是有一种虫子能吃蜗牛就好了!他经过夏秋两季的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一种小黑虫是蜗牛的天敌,并掌握了它的生活习性,提出“以虫治虫”的大胆设想。在科研单位的帮助下,陆宏达的愿望实现了。目前一种全新的“以虫治虫”的方法已被试验用于蜗牛防治工作中。为此,陆宏达被誉为“发现蜗牛克星的第一人”。
杭州市有个8岁的小女孩,因父母外出,她一人在家照顾卧病的奶奶。奶奶想吃玻璃罐头瓶里的糖水桃子,但她用各种办法也打不开。小女孩想:如果能在铁皮盖卷边的地方加一个小环,手指套在环里沿着压橡皮的外圈把一小铁皮拉开,罐头不就方便地被打开了吗?她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久,一种侧来环开瓶玻璃罐头的发明诞生了。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俄罗斯革命家列宁说:“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同大人相比较,孩子的好奇心更重,他们时常会缠着父母问这问那,被孩子精灵古怪的问题问住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大人们很困惑:这些孩子心里到底想的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其实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可能受到年龄的限制和认知的局限性,许多问题让家长既感觉到好笑,又感觉到可怕和危险。例如,有的孩子会问家长:什么是自杀?我想试试自杀的感觉。还有的孩子说:妈妈,我想跳到月亮上去!……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使孩子有亲自尝试的愿望,但是,面对这么棘手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家长知道该做如何的回答。如果家长粗暴地对孩子说:这是很危险的,不能这么做!或者是讲一大堆道理给孩子听,孩子未必真正地明白,而且还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如何面对,如何回答,在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家长的智慧了。家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先从孩子不当的行为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并且能够正确地加以引导。
孩子想自杀,孩子想到月亮上面去,虽然这里面隐含着危险,孩子不能去做,但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勇敢地尝试(试验),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家长肯定了这一点之后,就会理解孩子的话,不会认为这样的想法是错的了。那么如何去引导呢?
面对调皮的孩子提出的“我想自杀”,第一位母亲是这么做的。她买了一只大公鸡,让孩子帮着杀鸡,鸡脖子上流着血,惨叫着满厨房乱扑腾,弄得墙上、地上都是血。孩子看到公鸡浑身抽搐着,翻着白眼,痛苦翻滚着的样子,似乎了解了自杀可不是好玩的。
面对“我想跳到月亮上去!”第二位母亲是这样回答的:“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这就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童年时与母亲的一段对话。
一个小男孩上小学时,对许多事物都好奇,看到气球能在充满气之后飞上天,就找来一些发酵粉,动员想上天的同学来吃。不幸的是,吃了发酵粉的同学疼得在地上打滚。校长知道后,非常生气:“又是你这个捣蛋大王,我把你开除了!”
母亲知道后非常气愤表示学校不懂教育:“你们不了解我的孩子,他非常聪明,他不是在捣乱,而是好奇。你们不懂得教育,我来亲自教育他。” 这个男孩就是爱迪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而这几位母亲的智慧之处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现在的生活中,由于家长的错误认识和认识不够,往往容易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想捡几根细细的小树枝玩玩,马上遭到旁边爸爸的大声叱咤,当孩子发现一片有趣的树叶被捡起来给爸爸看时,爸爸马上说“快丢掉,脏”。孩子不肯,央求道:“爸爸,爸爸”爸爸不但不肯,反而装出一副愤怒的样子吓唬说:“再不丢掉,打死你”。
还有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有时候会说:“你怎么能这么做呢?”“你怎么就那么不开窍呢?”“真是笨得死,这种问题都做不对!”“你是猪脑子吧,这种问题都想不通”。“告诉你一百遍了,你就是不往脑子里进,怎么样,又做错了吧?”……家长都不容孩子解释什么,一股脑地把孩子骂得一无是处。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课上,数学老师给大家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思考,然后数学老师一个一个叫学生起来回答。虽然每一个孩子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数学老师给大家的夸奖一个比一个好。到底哪个同学回答得准确,老师没有说,可是老师每一次都用赞赏鼓励的眼神看着回答问题的学生,引导孩子说出一个比一个更准确的答案。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中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踊跃地回答问题了。
这个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家长和老师学习。因为即使学生们回答得不准确,但是这个数学老师看到的是每一个孩子积极思考的品质,从中看到了更值得夸奖的一面,而不是用唯一的标准答案为尺度,限制孩子们的思维,限制孩子思考的空间,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近日,我看了一则关于中国学生创新能力让人焦虑的新闻,而阻碍学生创新的是“过于听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听话”“守规矩”,极少鼓励孩子说出他们“异想天开的设想”,只要答案是错的,不管孩子是怎么想的,也不容孩子解释,一律是错。这就难免窒息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很多家长都喜欢摹仿成功教育,殊不知对天才而言,对本身就具有天才行为的青少年而言,这种所谓的成功教育,成人意识的教育,正好恰得其反,扼杀了他们的天份,造成了教育的失败。
郭沫若同志生前曾大声疾呼:不要把想象力都留给艺术家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青少年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我们家长更要懂得保护呵护孩子的想象力,并加以正确地引导,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样一定能出现更多的向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一样的天才了。
(莳苡 写于2010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