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问:“我们单位一位同事的孩子,已经18岁了,一点儿都不懂事,说了怎么样就要求家长马上做到。现在很多孩子缺乏责任心,象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啊?”
我想这样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现在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缺乏责任心,年龄很大了还象个小孩子一样不懂事。家长眼里的不懂事就是说不会替大人考虑,不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做事不成熟。
估计很多家长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应该懂事的年龄不懂事的时候从不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我仔细询问了具体的事情是怎么样的?邻座女士说,有一次,孩子爸爸在开一个重要的会议,儿子打电话让他爸爸去接他一下。爸爸跟孩子说自己正在开会走不开,让他等一下,开完会再过去接他。那个孩子就很生气挂了电话,赌气自己走回了家。当时脚有点扭伤,所以到家都肿了,就跟父母发了脾气。
我就问,孩子平时在家里,父母是否很宠着孩子?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脾性?邻座说好像没有啊,父母对他管教是比较严格的。
我请她把当时父亲和孩子的对话说给我听听。邻座说,当时爸爸接电话的时候孩子说“爸爸,我在***,马上来接我。”那位爸爸说:“你怎么这样,我在开会,现在走不开。”孩子就开始生气挂电话。爸爸也开始生气:孩子这么不懂事,我能说走就走吗?
从这简短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孩子的口气,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命令的口气准确地传达给了父亲,父亲也感受到了,才有后面“你怎么这样啊?”带有否定色彩的回答。相当于心理学上的一个投射认同过程。
可以看出上面的父子两都在向对方发泄着情绪,而不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可能父子平时的交流也是这种模式,彼此不满,也可能有积怨没有处理。因为人性真的很奇怪,往往面对亲人表达时带着浓浓的情绪,有些是负性的有些是正性的。实验也表明人对亲人的要求要明显高于旁人。显然,父亲是不满意孩子说话的口气,孩子不满意父亲的指责。那么只要是孩子说话口气尊重一些父亲,或者父亲不用指责的语气回应,也许一切就会改变。家长很容易认为,孩子这样不懂事,就必须要指出错误就是教育孩子。而根据心理学的理论来说,这样教育孩子,效果不会很好。因为在关系不好的情况下,任何的教育都要打折,没有人愿意被指责。
在上面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大家都在自说自话,没有一个互动,就是没有看到你来我往的理解对方,问题就出在这里,谁也不理解谁。好的沟通应该是首先关注对方提供的信息,不要先入为主地带有情绪评定信息,如果对方有情绪,首先应该想到对方是有原因的,先接纳对方情绪,有疑问可以澄清,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善意,这样沟通就有效了。
如果这个父亲当时能站在孩子角度试想一下,不是用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猜疑一下当时孩子的处境,问一句“孩子,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么着急?”也许孩子就把当时的情境讲给你听。父亲一句“你怎么这样啊?”把孩子一肚子的话给堵回去了,只剩下委屈了。如果孩子说出了理由,家长也可以坦诚地告诉儿子“儿子,真的对不起,爸爸正在开一个重要会议,无法去接你。如果脚痛就打个的士吧,或者你找个可以休息的地方等一下,我有空了再去接你。”如果是这样的对话,孩子就能感受到父亲的关心,也得到了父亲的行为建议,也了解了父亲的难处,怎么还会纠缠父亲呢?
父亲VS儿子,父亲具有教育责任,儿子承担学习责任。有句话说“上行下效”,显然这里的上行是失败的,下效当然不可能是很好的。父亲却轻易的一句“现在的孩子不懂事”逃脱了教育责任,孩子怎么能服气?孩子其实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心服口服才会自愿学习。
父亲VS儿子,父亲是权威的,儿子是服从的。记得有位老师说过,我在家里教育孩子,从来就是服从道理而不是屈服权威。还记得有句话是“家庭不是个讲理的地方,是讲感情的地方。”看似矛盾的一对理论,其实就是道出了亲子关系和谐相处的真谛。人是需要感情滋养的,而人是需要讲道理的,家长也是不能没有权威性的,这个并不矛盾。然而很多家庭用反了这个规则。该讲道理的时候抬出权威,让孩子无条件服从,使孩子分不清是非;该用权威的时候,家长用情感放纵孩子,使孩子辩不清对错;该用情感的时候,家长抬出了道理,使孩子得不到情感的慰籍。教育效果当然会不尽人意。
然而很多家长的思维特点就是这样: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一般的人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只有教育才会使对方改变,当事实证明效果不好的时候,总有这样的归因:真是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而不会反过来思考:是否是自己失败的教育导致失败的结果。而且一般人都有这样的常识性认知:你不懂,我就教你;我教了你,你就该懂得。其实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心理学认为:只有当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才会在内心产生经验,只有经验才会导致行为的改变。没有人可以强迫别人怎么想。只有当“我”想学,“我”能学,我有条件学的时候,才能学得进。看似很相识,但是主语换了,要求对象换了,结果就会不同。一个是对外,一个是对内;对外基本上你是无法控制的,对内,控制自己总比控制外界要容易很多。所以,当我们想要改变外界的时候,是难乎其难。由此类推父母想改变孩子,也是很难的。只有当孩子自己想改变,有能力改变的时候,改变才变得容易。那么要促使孩子改变,家长针对孩子的教育不凑效的时候,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改变孩子的周围环境,而这个环境尤其以精神环境为效果最佳。那么只有一个简单而凑效的办法,就是家长首先改变自己,使孩子关系最密切的父母改变了,就是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改变了,说话的语气改变了,语言的内容改变了,看孩子的眼神改变了,等于教育孩子的环境被改变了,那么孩子必然改变!
后来,邻座女士开始询问我15个月大女儿的问题。孩子在父母身边带到一周岁后,由于工作原因照顾不周,就交给爷爷奶奶带一段时间,再教给外公外公带一段时间,由于一边是城市习俗一边是农村习俗,有些地方很难协调,孩子需要左右适应,事实证明孩子的适应问题已经出现。我跟她谈了我所知道的心理学观点,又跟她谈了一些案例,告诉她孩子六岁之前教养孩子的关键性。因为自己学习的也只是皮毛,不敢妄下断语,所以我建议她去电脑上查资料,也可以在线咨询心理学家,这样心里就有底了。邻座马上决定先去查资料,回家就和老公商量怎么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我看到自己所学为家长所认可,心里很高兴。在和饶艳老师的交谈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这次出行真是受益匪浅!
这一次经历使我再一次想起顾老师的话:
|
|
|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