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16年前 [03-19 15:44 周三]
无条件的接纳孩子


     从理性上讲我们是爱孩子的。但90%以上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我们的家长事实上是两个角色的扮演者。第一个角色是孩子的生身父母,为人父母的职责就是供孩子的吃、穿、住、行,然后爱孩子,让孩子能够发育和成长。一个是物质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第二角色是教化者,社会学中把他叫做人的社会化。由于我们是文明的社会,我们要担当着教育孩子的职责。我们需要教会孩子所有人类行为。他开始的时候是爬着行走的,我们一点点的教导他,引导他直立行走,他刚开始的时候是用手来抓着吃,我们又教他用筷子来吃。我们要教导他穿衣吃饭,怎样尊重人。在教育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主体工作是在家庭中来完成的。我们有太多的父母,当孩子上了小学和幼儿园以后他就忘了自己还有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在凭借习惯来担任着父母的角色,给孩子吃穿住,忘了给孩子爱。然后他单纯的担任教化者的角色。天天是不停地批评,不停地挑毛病。这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我们作为一个教化者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孩子的教练,由你来教他踢足球。你必须要发现他哪里踢的好,哪里踢不好,由此来教他正确的踢法。我们有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忘记了作为父母的责任。他单纯的把自己想象成是教化者的角色。但他又不懂教育,天天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一看到孩子有各种缺点,然后他就不停的批评孩子,不停的说。时间一长他开始厌恶孩子。这一点我们是有调查为根据的。大约有50%以上的家长不完全接纳孩子,他们只接孩子的优点。他的潜意识把孩子当做一个完人来“修理”。他的逻辑推理是我看着你的缺点,讨厌你的缺点,批评你的缺点。最后你的缺点没有了,没有缺点了就完美了,完美了就杰出了。这是大多数人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方法。这是教育孩子最错误的方法,这是90%的家长的思路。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必须要让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接纳,他才能找到成长的动力。这个接纳的本身是无条件的。孩子即使是先天畸形,你也无条件的爱他,把他当成是心肝宝贝。我们大多数人是接纳孩子好的一面,而不接纳孩子坏的一面。孩子身上有了顽劣行为,有了不良行为。我们就唠叨,然后我们通过唠叨去批评。最后把这个人否定的一无是处。我们找朋友时就会明白这一点。虽然有的人朋友很多,但他的朋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如果你有真正的知心朋友,你就会理解。你虽然知道你的朋友有许多的缺点和毛病,但是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却不隔心,而是完全的接纳他。我们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不去讨厌他,不去打骂他,把他整体的人接纳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在想要教育出一个完人,所以对孩子不停的批评,挑他的毛病。然后表达自己厌恶的情绪。至少有10个以上的家长对我说:“我从内心里讨厌我的儿子,他是个懦夫。”他是懦夫的根本原因是家长培养的。你经常性的对他批判,所以他才是懦夫。 文/董进宇博士

无条件的尊重孩子


你要把他当做与你完全平等的人来对待。你不强迫他,不打骂他,你尊重他,这样他才能把心灵的大门打开。他知道你不会逼迫他,不会强迫他,他说完之后你不会很严厉的打骂他。这样他才敢与你说话,首先你要平等的对待他。

我曾经认识一个局长,他的儿子170多公分的个儿,现在在读高中。我给他做过单独咨询,那个孩子聪明绝顶。可是那个孩子学习一落千丈,天天泡在网吧里。这个局长在单位里是200多人的领导,在社会上是赫赫有名先进工作者,他在单位里说一不二,他把单位里的作风用到了家里。当他看见孩子在网吧里时,根不问什么,上去就是两个耳光,从来就不跟孩子说什么。但是他与我谈话的时候却是非常的客气。我们彼此之间相互沟通,在一次请我吃饭的时候,他把他上级领导请来了。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我不喜欢吃辣的,湖南做的鱼都放辣椒,我说:“我不喜欢吃辣的”他说:“好,服务员马上给我上别的。”当他的领导拿出烟后,他马上把打火机打开,把烟点着。当我需要什么时,他马上递过来,他的领导需要什么时,他马上递过去。后来我们俩单独说话时,我说:“我教你一个教育孩子的一个大秘诀。如果你对待你的儿子,就象对待你的上级领导一样,就像对待我一样,你们之间什么问题也没有了。”我们90%的成年人有两副面孔。

我们对待孩子第一条就是平等,如果不能平等,那么沟通这扇大门就被你关上了。他根本就不与你说实话,不与你说实话,你就根本没有办法与他沟通。

“人生而自由平等——卢梭。”一个文明民族,一个现代的人,他应该知道,他应该从骨子里对所有人都应是一视同仁的尊重。不应该比你地位高的人,你就尊重,比你地位低的人你就不尊重。对你的父母你就尊重,对你的子女你就不尊重。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我们要尊重所有的人。如果你能尊重你的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让他把话说完。他说的时候你用心去倾听,以尊重的态度去对待他。他感受到了被尊重,这样这个孩子才肯与你说话。你要平等地对待他,你与他之间应该有任何问题,都要在一起讨论才对。我们有许多家长,不允许孩子讲话,不允许孩子申辩。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

我们要打开沟通的大门,你首先要尊重这个孩子,平等的来对待他。有什么事我们协商来解决,今天协商不了,我们就放一下,明天再来解决。这样父母也想一想,孩子也想一想,不行就换一个话题,然后再转回来。我们有95%以上的家长与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听,当时就翻脸。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是对待孩子,对待比他低的人才真正表现出来。当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大人物时,看他对小人物的态度。当对待孩子时,反应出一个人的基础人格。当我们觉得在孩子面前可以暴虐,可以为所欲为。没有比这教养更差的人了。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是你一生最重要的人,你要尊重他,平等的对待他,这样他才会把心门打开,与你进行沟通。 文/董进宇博士

批评于事无补


批评是一个我们最常听到的词语,也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常用到的一种行为。但是批评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批评能解决问题,那么戴尔·卡耐基的课程就可以结束了。他已经去世了
50年,但他的课程在全世界70个国家风行。其实他并没有发现什么伟大的真理,他只不过发现人类的一个小弱点。这个小弱点用普通话表述出来就是:“任何人都不喜欢批评,同时,批评于事无补。”批评不会把人的动力激发出来,不会让人发愤图强。

在美国的高中课堂上,一位老师问学生:“各位同学,你们知道‘要么让我死,要么给我自由。’这句话是谁说的?”美国的学生学习也不是很用功。大约过了一分钟,刚刚转到这个学校不到三天的一个日本学生说:“老师,我知道,这句话是1776年美国诗人温森特·享利在一首诗中写到‘不自由,吾宁死。’这句话唤起了美国人的独立热情,导致了独立宣言的产生,导致了美国的诞生。”说完之后这个日本孩子很骄傲的坐下了。当时这个美国老师火冒三丈地说:“你们这些美国孩子,你们不感到羞耻吗?你们连祖先都忘了,你们连日本孩子都不如,我真为你们感到羞耻。”他批评完以后,他以为会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结果过了30秒钟,就听见一个美国孩子,闷声闷气地说:“把日本人干掉!”当时这个美国老师很生气的说:“这句说谁说的?‘把日本人干掉’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时一个更调皮的孩子站了起来说:“老师,这句话是1945年往日本广岛扔原子弹时,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的。”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们有太多的时候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而没有想过孩子的真实感受。 文/董进宇博士

我们怎样叩开与孩子沟通的大门?


如果想教育好孩子,你必须叩开这个大门。在神经语言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接收者准备好,给予者就会出现。”如果打开了接收的大门,你做好了接收的准备,然后你来看这篇文章,那么你的收获一定非常大。如果你把大门关上了,你做好批判的心理来看这篇文章,你就会得到恶意的快感。这是沟通学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一个人要做到有效沟通,把信息准确的传达到对方那里。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对方必须愿意听你说的话,想听你说的话。这样他才能接收到你传达的正确信息。否则你往东说,他就会往西理解。如果接收者没有准备好,那么给予者累死也无法达到沟通的目的。

曾经在一个课堂上,一个学生与老师对抗,老师盯着他讲,他也盯着老师看。当老师讲到一个人要相信“奇迹”。那个学生马上说:“老师,我看不出什么是奇迹。”老师特别生气的说:“好了,那我给你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人从四楼上跳下来,没有摔死,那这说明什么?”那个学生说:“是偶然。”老师一惊,说:“如果这个人又从四楼上跳下来又没有摔死,这又说明什么?”那个学生想了想说:“还是偶然。”老师气坏了,说:“如果这个人第三次从四楼上跳下来,他又没有死。这说明了什么?”那个学生马上答到:“老师,那是他习惯了。”

  如果学生不想听老师讲话,老师再卖力气也没有办法达到有效沟通,没有办法按你说的去理解。这里面的一个前提是:一个陈述句,如果撤掉了背景,它可以任意解释。比如我说一句话:“女人就是女人。”这句话可以表达任何意思。比如说三男三女约好去野餐,各自带吃的,各自带用具。到了郊外,要野餐的时候这些男人傻眼了,筷子没拿,餐具也没拿。这时几个女人过来了,拿出筷子,拿出了餐具,然后说各位请用吧。这时有一个男人感叹到:“女人就是女人。”这句的意思是说女人细心,是对女人的褒奖。那么我们再换一个场景。一对夫妇请人吃饭,结果这个妻子拿着菜单,专选便宜的。这个丈夫很生气又不能说。结果到了卫生间里长出了一口气说:“女人就是女人。”这句话说明女人很小气,害怕花钱。同样是这句话还可以表达很多意思。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不愿意听你说话,你说什么都没有用。你要想办法打开沟通这个前提条件,让你的孩子愿意听你说话,喜欢听你说的话,这样才可以。假如你与你的孩子的位置对换一下,你自己愿不愿意你这样的父母来和你沟通?一天天板着脸,除了不说话,说话就教训人。也不问一问孩子的感受,他干脆就不愿意听你说了,把沟通的大门就关上了。所以叩开沟通大门的第一条,就是处理好亲子关系。如果处理不好亲子关系,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 文/董进宇博士

教育孩子其实是其乐无穷的一件事

   


           
        如果你找对了教育方法,那么,教育孩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

       大家设想一下,人生的快乐有多少种?人生的终极快乐就两个:一个是爱情,这是一个人年轻时候的事情;第二个就是亲情,这是终极的快乐,是永恒的。如果一个人在教育孩子上,包括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上,找不到天伦之乐,找不到亲情,在爱情和激情退潮后,那么人生就太朴素了。如果亲情不稳定,不能体会那种恒久的亲情,那么自己就会觉得活得没劲。活得没劲,就把你的这种观念传达给孩子,孩子活得也没劲,所以孩子才不学习。

        我想,会教育孩子的人能体会出在教育孩子中,树立了一个人的那种无穷的乐趣。教育好一个孩子,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尊严感、价值感。这对于一个人到中年的人,恐怕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一面了。我们的俱乐部叫“博瑞智未来精英俱乐部”,教育子女是其中最重大的一块。人生成功方面之一,就是教育孩子成功。

        教育孩子实际上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你不自觉地使用对了方法,你好像什么都没做,就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好像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也没有特意的追求。如果你要是教育不对的话,这个就难上加难了。有的家长说:“我都快被他逼疯了。”其实,在教育的互动中,你和孩子的感受大抵相似。我说:“你呀,你也快把他逼疯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绝对是一样的。所以,孩子快把家长逼疯了,家长基本上长也快把孩子逼疯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孩子的心灵世界》写到:教育孩子其实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简单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父亲能够把心摆正,能够正视孩子,他能够把孩子当人看,他把这种观念传递给他,那个孩子自然就成长。关键是怎么把心摆正?什么叫正视?怎么传达这种观念?这是根本。这个说简单就太简单了,要说难就太难了。所以,我们要是把这个方法学会,教育孩子每天只需要十分钟就行了。其它时间,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只要每天在他身上投入十分钟就行了。找对方法,那简直太简单了。我们平时没有人教你这是对的,可是,我们做对了。也有时,这么简单大家却做不到。

        我和我的三弟弟现在任教黑龙江大学的董玉庭博士经常在一起交流。我说,父母教育我们,在我们那个地方,那是个奇迹。对于我们来说,从农村走出来,作为后城市人。我们遗传了祖先的优秀基因。但是,随着事业的提高,随着生命层次的提高,我们发现,祖先遗传的观念越来越限制我们的发展。我们必须检索出来,把它克服了,才有可能进步,这是我们经常需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的父母在我们身上,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东西。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有一些他们留下来的观念原来竟是错误的,你需要不断地检索。实际上,人都是这样的。我们的所有观念都是父母传来的。对大家来说,我们必须把这些东西检索出来,要是学会了这个方法,教育其实很简单。当你知道了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然后教给孩子,传递给孩子,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所以,我相信基本的教育观念会在这里教给大家的,基本方法你会要掌握的。对大家而言,没有孩子的人,假如你真的掌握了这种方法,学会了的话,孩子一出生,你就开始这么教育,那个孩子就太幸福了。假如孩子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拿出三到五个月的时间,慢慢把孩子调整过来。我觉得相对大家来说,你的孩子到了十七八岁再去调整的话,就难了。到了二十七八岁时,就该参加了成人培训课程了,自己就去学习了.文/董进宇博士

少女自杀呼唤大教育家


          新华社24日播发《谁摧残了含苞待放的花蕾———宁夏一13岁少女之死拷问择校歪风》,深刻剖析了择校风对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极大扭曲。这一悲剧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对眼下处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甚至高考过的学生们,要从对青春生命的热爱出发,多做努力,帮他们安全度过人生的关口。 < language=java>< />

     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之死令人警醒。她的自杀与择校压力有关系,与她处于学业转折期的心理突变也有关系。从报道看,秀秀平时心理很健康,人也特别聪明。也就是说,她平时并不是那种过于敏感、脆弱、容易想不开的孩子。可是,她在小学毕业那一天,突然以非常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告诉我们,当未成年人处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这些重要转折期时,有可能失去平时的心理平衡,产生意想不到的心理突变。

  中小学毕业生群体需要有效的人生和心理辅助。众多中小学生毕业,有缺憾的会不少,特别是看着同学升入所谓重点或名校。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要求孩子心理没有波动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讲座、小组讨论、家庭谈心、个别谈话等方式,和他们一起面对人生严酷的一面,帮他们发现人生美好的一面,扶他们从不平稳的心态走入平稳。

  帮助孩子需要成年人付出神圣的爱和百倍的耐心。北京奋斗小学校长见培炎说,有时成年人不经意之间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孩子,但有时一句话会毁掉一个孩子。他说的是中小学生心理有时极易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成年人自己肩负起人生的压力,在中小学毕业这样的时候,对孩子更加有爱心、耐心,给孩子以爱的能量和生命的勇气。

  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呼唤大教育家。目前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不良现象也迭出,择校风已从高中发展到初中、小学;谴责容易,解决它并非易事。上世纪初,陶行知、陈鹤琴、晏阳初等一批有思想、有实践的大教育家,对我国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陈鹤琴幼儿教育、家庭教育、小学教育思想,薪尽火传,至今仍有一批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实践之。我们期待出现当代大教育家,共同求解教育中的诸多难题。


怎样快乐上大学


 
大学录取通知书就要陆续送到每一个在高考中成功的考生,但上大学可不是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的日子了,将要入学的新生该从心理上做好哪些准备才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呢?

首先,从中学到大学,新生所面临的是全新的世界。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大学新生来说,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过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甚至蜕变的痛苦。

     
                    生活上要学会独立

 
现在的新生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上大多由父母包办打理,自理能力较差。去年在我们法学院就有一个新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他母亲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住了一个月,每天帮儿子打点生活琐事。这些小事是不可忽视的,是成长过渡的基础。所以入学前应当学会干最基本的家务活,学会照顾自己。

     
                   盲目比较只能走入误区

 
一般来讲,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在“高手如云”的大学集体中,新生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住原来的中心地位。

在中学阶段学习的成绩,一直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在这种角色转变的冲击下,许多学生开始盲目比较,忽略了客观地认识自己,自信心会丧失。

还有一些来自农村或小城镇的同学,与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相比,往往会觉得自己见识浅薄,没有特长,也会产生自卑感。如果不及时克服就会陷入自我封闭的怪圈。所以在进入大学阶段要学会角色转变,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明确目标,避免走极端。

     
                      要学会与人相处

 
远离了父母和朋友的关注,一些学生新入学时会觉得很孤独。许多个性不同的人相聚在一起,难免会出现不协调。其实从中学到大学,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也将由狭窄、单纯变得宽广、复杂,从而要求有更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所以应该敞开心扉,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要求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

最有效的与人相处的方法就是与人沟通,也就是要学习倾听,给别人理解与支持。

     
                     学习方式改为自学模式

 
有些人在刚上大学时,抱着“总算可以好好玩玩了“或“终于可以歇一下了”想法的学生在大一初期便荒废了学业,当意识到自己的成绩落后而要奋起直追时,却已经赶不上了,最后只好放弃,混过了几年美好的时光。这种现象在大学里很普遍,很多大学新生认为自己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可以歇歇了,入学以后,很容易产生浮躁心理。大一通常学习基础知识,它是以后几年学习的铺垫。如果掌握不好会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进程,尤其是理科学生,更不能在关键的大一歇下来,否则就是把沉重压力留给了整个大学生活。

另外,进入大学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没有人监督,每个人都独立面对学业,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还是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可以说,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进入大学后,考试分数并不是衡量人的最重要的指标,最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把握机会,迎接挑战

 
大学时代是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的最宝贵阶段,所以一定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进入大学之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好好把握机会,在对自己客观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接受自我,超越自我,从容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迈好进入大学的第一步。 文/董进宇博士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