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赵宝顺)
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曾讲述这么一个案例:16岁的少年赵小韩,因为不堪忍受母亲的责骂,用铁锤砸向母亲的头部,致母亲重伤。赵小韩上初中三年级,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平时只有母亲在家照顾小韩的生活,督促他的学习。母亲在学习上对他要求十分严格,要求他考试必须进入班级前10名,否则就让他写检查,并将检查贴到小韩班级的门口,让全班同学羞辱他。这天下午要考试,中午吃饭时,母亲又旧话重提:“这次考试要是进不了班级前10名,就把你写的检查贴到你们教室门口。”小韩看母亲心情不错,便壮着胆子对母亲说:“妈,我已经尽力了,我这次只能考到前20名,以后我再努力,慢慢往前进。”谁知话音没落,母亲便勃然大怒,边哭边骂:“我怎么养了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我每天辛辛苦苦照顾你,你什么都不用做,连学习这么一件事你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这一下,饭吃不下去了,小韩便背起书包要到学校去,母亲还在歇斯底里地叫着:“这次你要考不到前10名,就不要再进这个家门!”已经走到门口的小韩,这时候大脑一片空白,看到门旁一把小铁锤,便不顾一切地抓起来,向母亲的头部砸去,母亲应声倒地,血流如注。
看到这个案例,我在震惊之余,心里在想:孩子是怎么了?难道他对自己的生身之母真的有刻骨的仇恨吗?不,这是因为母子之间缺乏沟通,长期的心理压抑,让他在此时失去了理智。这个惨剧虽是特例,但它在提醒我们:如果亲子关系不融洽,很可能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是时常听到同事或朋友抱怨:这孩子也不知是怎么了,以前回到家里喳喳个不停,上了中学之后,像变了个人似的,回来一句话都不说,把家当成了旅馆。也有不少做父母的为孩子的叛逆、桀骜不驯而头疼不已。北京市曾对3000多名小学生做过一项关于亲子关系状况的调查: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它在警示我们:改善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那么,造成亲子关系不融洽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总以自我为中心。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养的,我管教他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他就得听我的。因而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不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教训的口吻说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我们产生畏惧或抵触,怎么可能愿与我们亲近沟通?二是我们总是以工作忙、家务事多为借口,不屑与孩子进行交流。每当我们工作一天回到家里,觉得身心疲累,孩子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讲述他的见闻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很不耐烦地拒绝:“去去,没看我正忙着吗?”一次,两次,孩子也就渐渐没了与我们交流的欲望。三是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表达自己的爱意。如有时下一点小雨,非要逼着孩子带雨伞;孩子饭后不想吃水果,非吃不行,而且要讲一大堆道理。我们觉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的一片好意,孩子认为爸爸妈妈一点都不体谅自己的感受,亲子之间形成隔膜,而且越来越深。
其次,是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常常能感觉到,大部分孩子上小学之前,对父母特别崇拜、依赖,上小学之后,就开始崇拜老师了,而进入中学后,既不崇拜父母,也不崇拜老师,却对朋友无比亲近。面对这种变化,我们会感到困惑和失落,其实大可不必,这是孩子心理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孩子上了中学后,就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被称之为家长与子女“最艰苦、最难相处的阶段”,孩子处于第二次断乳(心理断乳)期,自信甚至自负,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根本不把父母的意见放在眼里。许多情况下,做父母的不了解这些,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便想严加管教,结果常常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升级。
第三,是我们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对话是方便快捷,但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说起来也就不讲究场合,不注意方式,这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唠叨的感觉,引起孩子的反感。有关专家曾对不同来源的沟通效果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字效果占7%,声调占38%,身体语言占55%。可见,语言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管用。的确,孩子对来自父母的唠叨是极为厌烦和排斥的。请看下面一段来自孩子的心声:
“餐桌上有鱼有肉,肚子里又饥又渴,爸妈又开始了餐桌训子,时而唇枪,进而舌剑……
怨我不重视考试,斥我写字姿势不端,训我计算马虎,骂我读书声音太尖……
一声声,硬往肚里吞,一句句,直朝肠内灌,饭菜失去了味道,只有苦涩,没有香甜。
早、中、晚,一日三餐,顿顿饭都让人厌烦,我真想求爸妈,吃饭时别再训斥、责难。
愿爸妈换上甜蜜的微笑,愿席间洋溢舒心的情感,孩儿我纵有千错万错,请让我吃饱了慢慢再谈。”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关系呢?
第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我们要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应像对待朋友那样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平时要积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他说得不正确,也不要急于打断、纠正,最好是等他说完,然后再加以引导。
第二,要给孩子一定的独立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平时误以为爱就是亲密无间,恨不得一天24小时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掌控在自己的目力所及的范围内。这样就会使孩子失去行为的空间和心理的空间,逆反心理增强。因此,留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自由活动的空间,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减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三,与孩子交流时,要采用艺术的表达方式。有这样一位母亲,看见女儿在愁眉苦脸地读英语,知道她刚开始学,对英语还没有兴趣,于是便拿起一本书对女儿说:“这里有一个故事你听听。”接着就正经地朗诵道:“老鼠妈妈带着一群小老鼠大步走过厨房地板,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只猫,猫叫‘咪呜、咪呜’,老鼠妈妈也回叫‘咪呜、咪呜’,猫被弄糊涂了,便转身走了。老鼠妈妈对小老鼠说:‘你们看,我说的没错吧?我告诉过你们,多学一种语言总是有用的。’”女儿开始没反应,等听完便忍不住笑了起来,然后高高兴兴地拿起书读了起来。试想,如果这位母亲直接对女儿说:“你要克服困难学好英语,不能愁眉苦脸地学。”效果又会如何?
第四,与孩子交流要明白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一个脸上长满青春痘的男孩在学校常被同学嘲笑,感到十分痛苦。当他找妈妈哭诉时,妈妈便安慰他说:“长青春痘算什么,只要你学习好,就没有任何人会瞧不起你!”然而这句被我们家长以为是鼓励和安慰的话,不仅没有解除孩子的痛苦,反而让他心理上又增添了新的压力――我的学习成绩要好,不然别人会更看不起我。其实,孩子此时需要的只是妈妈的一个拥抱和一句‘没事的,青春痘很快就会过去’的安慰。而做母亲的却不明白这一点,产生的效果也就适得其反了。
第五,做父母的要不断学习,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专家请教。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技巧,都离不开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不少,您可以挑选科学实用的进行系统学习。如《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套丛书,就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它由多名家庭教育专家编选,其中基本上全是典型的教育子女的实例,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问题。二是上网学习。“中华家庭教育网”,是全国唯一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网站,其中有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供你使用,也有不少全国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为您提供免费咨询。这样我们通过努力学习,再加上专家的指导帮助,很快就能掌握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从而和孩子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愿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孩子心心相通,形成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围!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