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给你的孩子当一把弓吧

15年前 [10-27 11:31 周二]

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一下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有关问题,如果时间允许,请家长提问,我们可以就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些互动和交流。

关于家庭教育的地位与重要性,关于如何实施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我们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走向成功,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家庭教育是需要经营的,孩子的成长方案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哪怕有时候这种精心表现为漫不经心,也只是一种有意的漫不经心。

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孩子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同样,也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每一个家长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生导师。

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南京人耳熟能详的例子是周弘将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的故事。我最近还搜集到一些成功家教的例子:陕西咸阳一个脑瘫青年名叫宜宁,身处离异家庭的单亲背景之中,双腿全无,是外婆的精心教育,使他成为一个很有内涵的作家。关于这个案例,其实还可以深挖一个话题,就是隔代教育的问题。很多人都反对隔代教育,然而,这个案例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隔代教育也可以获得巨大成功。再有一个例子,河北承德市脑部严重损伤的学生李文群,在母亲以最为科学的教育手段精心引导之下,成为非常优秀的中学生,成功地研制出小火力发电厂。至于成功家长,更是数不胜数,瘫痪母亲陈徽黎将女儿培养成才,农家妇女李艳霞培养出数学王子安金鹏,洞庭湖滨的舒德初夫妇将“蠢孩子”培养成少年大学生……这样的例子无不给我们以莫大的启发:只要找对了路子,只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施教,就能创造出教育上的奇迹。

家庭教育其实更能够将孩子的全部潜能激发出来。科学实验表明,在一种亲情氛围之中,儿童的接受状态是最好的。如果把每一个孩子的天赋潜能都开发出来,那么不管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当然,也有人会说,培养孩子是学校是社会的责任。这种观点,我认为也非常正确。现在的孩子,其实差不多是全天候在学校里,跟社会的接触、与家庭其他成员的接触都非常少。再说,社会与家庭成员是不是就能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非常难说。然而,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是以剥夺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前提的。学科教学几乎挤占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全部空间。而个性化教育恰恰是最典型的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是按照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最佳选择。现在新课程的改革,最主要的就是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形成。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造就。再说,任何一个家长,也肯定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千人一面、一模一样。从另一方面来说,譬如对社会而言,真正的人才,其实是无法克隆的;对自己而言,则是极具个性特点的,才是最好的。所以,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想,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一点,正是不同的家庭教育,其中包括不同的家庭环境、家长的知识层次、家庭成员的知识素养与文明程度,决定了家庭成员中那个学生身份的人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与风采。

那么,如何实施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我们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走向成功?

在我看来,那就是在关键时刻,以非常独到的方法,给予孩子以关键的影响,这样就能产生教育的奇迹。

但现在,让我们家长忧心忡忡的是,从孩子进入小学到高中毕业甚至到大学毕业的整个过程,都成了非常关键的时期。这一漫长的过程,可能会使很多家长望而生畏。再说,家长们都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生活,总不能再和孩子一起全程学习学校的全日制课程。然而,不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作为家长显然又是太失职的。粗暴施教、简单家教是极不可取的。专制型的家庭、溺爱型的家庭和放任型的家庭,都将造成悲剧与灾难。

所以,这就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但是,再难的难题,在培养孩子这一点上,也总得要面对。孩子的求学过程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家长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寻找到最佳的家庭教育关键点,从而将孩子培养成具有一种坚强的生命意志,培养孩子不怕吃苦、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的精神和力量。

这里我想讲一个故事。

在《如何培养天才儿童》这本书里,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著名的天才儿童培养学校七田儿童学校校长、世界知名教育家七田真讲了这样一件事:

1985年,在日本筑波举行的一次科学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株巨大的西红柿植株,上面结出的果实竟然多达12000个,成为博览会关注的集点。这株西红柿并不是用高科技转基因技术培育而成,而是用普通的西红柿品种,采取无土栽培法培育出来的。无土栽培法就是不使用土壤,而让作物在与空气充分混合的培养液中成长的一种液体栽培法。这一栽培法的发明者是科学家野泽重雄。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有几句话,我觉得很有意义,现在,我把它们奉献出来与家长们分享:

“所有的生命都拥有非凡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当植物身处不同寻常的环境时,其生命也将以一种不同寻常的、难以想象的姿态和特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其实,对学生也是一样。当我们的学生身处不同寻常的环境时,其生命也将以一种不同寻常的、难以想象的姿态和特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对无土栽培法,野泽重雄先生这样评说:“无土栽培法就是抓住了生命发育过程中关键的一刻。如果一个生命在其发育过程中能够得到令其无限发展的生命信息,那么它以后就会沿着这信息所导致的方向不断发展。”

我觉得这实在是教育的最精妙也最形象的描述:一个生命在其发育过程中能够得到令其无限发展的生命信息,那么它以后就会沿着这信息所导致的方向不断发展。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关键时刻施以关键的影响才能促成成功。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我们家长为孩子营造出一个不断向上的氛围,家长们不断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鼓励,和孩子一起学习、研究,和孩子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刻,给予孩子以最关键的引导。

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南京周弘的故事,其实有着极其深刻的家庭教育的内涵。我在1998年至1999年期间,跟踪采访、潜心研究,跟周弘老师同吃同住同办公,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然后,我用两年时间,写出了一本全景式的展现现代家庭教育的长篇纪实教育小说《重塑生命——一位父亲与聋女的双重奇迹》。这本书在北京出版社出版后,便引起国内教育界人士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华夏电视台、《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江苏教育》等多家媒体都对这本书给予了关注。到目前为止,仍然有读者在报刊上发表这本书的书评与读后感。第二年,该书又在台湾登陆,以《无声的突围——聋哑婷婷的血泪故事》为题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台湾方面对这本书中的案例也是极为重视的,规定这本书为中高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

周弘是以赏识教育在教育界成功地树立起自己作为民间教育家的形象的。然而,我们要知道,周弘的一切行为,都只是在家庭教育范畴上的,不管周弘同意不同意这一点。然而,撇开周弘的身份认证,我们要看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赏识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细细思考便会发现,隐藏在赏识教育之后其实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生命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其实就是赏识教育的核心问题。明白了这一点,我想,我们就会明白,今天我们这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今日教育频道的讲堂里的全部意义。

周弘将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年、新中国第一个聋人大学生、受江-泽-民接见的全国自强模范、留美博士的故事,这是南京的骄傲。我在写完这本书以后,写了一篇《融进周弘》的文章,细细剖析了周弘让人感动的原因。在文章中,我写道:

我发现,我完了。作为一个在传统教育理念引导之下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周弘把我玩完了:我的教育观念及在这种教育观念引导下所构建起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大厦已经土崩瓦解。一种全新的洋溢着生命意志与生命力的教育观念已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根深蒂固地根植在了我的教育生命里,并将从此改变着我一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虽然这本书里所涉及的周弘“赏识─—成功”教育还无法顾及到它的全部体系而只能展示这一教育方法在孕育过程中的种种艰辛磨炼与生命的体悟。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的家长已经非常明白一点了,那就是,隐藏在赏识教育之后的最核心的内涵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意志与生命激情。而这种生命激情与生命意志,所产生的能量是无可比拟的。我们的家长,在孩子学习的全过程中,都要以这样的生命激情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生命的飞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周弘像玩命似的研究周婷婷成长中所要面对的问题,周婷婷就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残疾人,就不可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我在书中将周弘引导女儿成功跟原子核能释放进行了比较:

他把自己的生命和女儿的生命熔铸在了一起。这就很容易使我们想起那个著名的物理学现象:某种原子,当它在平常的条件下,它还只能释放出比较小的化学能量;但如果原子核受到了激发却会爆发出巨大的原子核能。人的生命的能量,其实就是一种原子核能。平常我们都没有对这种原子核施以必要的激发,所以我们发现不了生命还可以放射出这么耀眼的火花。周弘却以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另一个美丽的生命,从而使另一个生命爆发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能量。哑女为什么可以成为神童? 周弘用生命为我们作了最完美的回答。每一个儿童其实真的就如周弘所说可以成为神童。只不过我们在生活中,没有人想到必须以生命撞击另一个生命。周弘的伟大也就在这里。

家庭教育,实际上就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演奏的生命二重奏,而这一曲二重奏的主题,就是不断地在新的平台上促成新的生命的飞跃。父母亲是孩子最贴近的老师,父母的生命状态影响着孩子的生命状态,父母的成功意识与进取心也在促成着孩子的成功意识与进取心的形成。

我们刚才提到平台的问题,这肯定是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因为,我非常愿意相信,家长们都有为孩子作出奉献的思想准备,也愿意让自己的生命状态调整到和孩子进行原子核能撞击的那种高度。然而,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也仍然非常强调实践性与操作性,教育是无法排除技术性的。教育不能仅仅是一种生命状态。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刀的目的就是为了砍柴,调整好生命的状态,是为了更好的接受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以形成能力与素养。现在,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到了新课改全面铺开的阶段。新课程改革比起以前的教育,无疑是更加精深,难度是大大增加了。我接触到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在面对智育培养时,似乎都难以为继。学科专业方面的培养,是目前家庭教育书籍中严重缺失的内容。方法与姿态固然重要,但方法与姿态的存在是以专业知识与素养的培养为前提的。所以,技术性如果不存在了,教育肯定最终归于虚无。没有一种教育是乌托邦式的。有人说,如果将教育停留在技术性层面上,那么教育便是一种伪科学。但是,我认为,如果没有专业性的内容,那么这样的教育连伪科学都不如。更何况现在国家进行的全面的教育课程改革,新世纪高科技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早已经不再是低水平层面上的运作了。我想,这可能是现在家庭教育所要面对的最大的难题。

现在我插说一下周弘在将孩子送到南京市第一中学以后所面对的难题。很多人都被周弘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那种顽强的毅力所感动,也为周婷婷所取得的成绩与光环所着迷。很少有人发现,周婷婷当时其实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与尴尬。因为她的数学、物理和英语几门学科的成绩已经到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些学科,对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在接受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更不用说像周婷婷这样的聋哑女孩了。然而,周弘的聪明在于,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努力促成了孩子在读高二时就保送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当时,教育部实际上已经没有保送的政策。当然,这也是周弘刻意经营中国第一个聋童少年大学生的计划。周弘通过辽宁师大教育系特殊教育专家张宁生教授的努力,成功地将孩子送进了大学就读特殊教育专业,并和盲女王峥一起互动,共同谱写了“你帮我看,我帮你听”的教育佳话。我很细致地研究了周弘的情况,将这些耀眼的辉煌拨开之后,发现,他们的选择只能如此。面对非常艰深的高中课程,他们选择了一条最适合周婷婷发展的回归之路。所以,讲到这里,我想再强调一点,家庭教育无论如何是无法脱离最为核心的学科教育的。周弘能够扬长避短,但是,我们在座的家长,和我们身心健全的学生却必须要正面面对,正面强攻。这是回避不了的,绕不过去的。当然,对我们绝大多数正常的孩子而言,也是没有必要回避的。

今天,我有幸代表现代快报今日教育频道跟家长们进行交流互动,这次特训营的规模和动作,在我们这个江苏文化教育大省里可以说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举办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江苏教育的均衡化的发展,实行我省名特优教育品牌与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我在想,家长们现在坐在这里,其实就是心存一种期待,期待着我们的今日教育频道所提供的名师特训营、学生平台、学校平台和博思英语会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契机,让今日教育频道成为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引领,成为我们的孩子甚至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历程中的生命起跳板。

事实上,家长们的这种期待,也正是我们的期待。我们也正是在这种期待之中,将全省乃至国内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汇聚到了一起,在让名师和孩子零距离的接触中,上演一场最为重要的教育“军事演习”。在我们今日教育频道里,那些学有所成的名师,像名师特训营中的几十位特级名师,都是业内翘楚精英,他们现在来到这里,以他们积聚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生命能量,来引爆孩子们的生命原子弹。我想,这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更加可贵也更加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名师,在今日教育频道栏目里,将自己的全部教育资源倾囊相授,整合成我们今日教育频道的学生平台。

所以,我在想,这大概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生命的起跑线、生命的起跳板吧!

刚刚我讲到,今日教育频道的名师们,本身的生命状态就呈现出一种昂扬的姿态。他们本身奋力打拼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我非常理解他们,因为我做过二十年教师,经常在各大教育媒体上看到他们,我自己也多次受有关教育报刊的邀请,对这些人物进行跟踪采访、专题报道或者进行深度对话。他们中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一项培养巨人的事业,但我们自己不能成为矮子。这些特训营中的名师,这些在今日教育频道开设专栏的精英,本身就是教育中的成功者。像著名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沈峰、高中数学著名特级教师金立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姜鸿翔、孙双金、鞠党生、于树华、高潮等等,他们都是在培养出了最优秀的学生的同时,也将自己送上了事业和人生的顶峰的。

孔子说过,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之大乐也。而我也相信,广大学子能够有幸在今日教育频道里得到这样的名师指点,也同样是人生的一大快乐。

当然,这里,肯定有很多家长会担心网络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这里,我不妨为家长们谈一谈如何克服孩子的不良网瘾,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地利用网络。因为,作为一种工具,人们谈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重要的是在于引导和如何利用。

据有关研究资料分析,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1520岁;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中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罕见极端事件,而中国少年网瘾的极端程度大大超过了国外。

日前,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在“用心灵感受世界”的公益讲座中,首先报告了这三个事实。这些数据与事实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中国孩子会迷恋网络?

高文斌博士说,研究网瘾首先要回答网络给了青少年什么。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身心两方面都需要很多的营养素,从心理上来说,这些营养素包括安全感、成就感、自信、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等等。家庭、学校是青少年获得这些营养素的主要渠道。但是,如果家庭、学校不能提供这些营养素,青少年就会寻找其他的替代品。

研究发现,当代中国青少年在成长中不同程度上存在三个缺失:

第一是父亲功能的缺失。父亲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说是很重要的,父亲往往代表着规则和秩序,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父亲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是现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的功能是缺失的,比如一些孩子父母离异了,孩子跟着妈妈生活;有的家庭虽然表面完整,但父亲很少在家,他们总是在外面忙自己的事;还有的父亲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离开家庭,想尽责也尽不了。在传统的大家庭时代,父亲不在,还有爷爷和叔叔伯伯来代替父亲发挥功能,而现代核心家庭却找不到替代者,造成父亲功能的缺失。这从某种角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网络成瘾的大多是男孩。

对中国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来说,第二个重大的缺失是游戏缺失。很多人以为,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不需要游戏了。高文斌说,实际上青春期的孩子仍然需要游戏,只不过他们需要社会角色更丰富的游戏,需要有象征意义的游戏帮助他们长大。现在中学体育活动不仅少,而且男生的活动在时间上和内容上都和女生差不多,其实男生是需要在游戏中有一定的肢体接触,甚至肢体冲突的。当现实生活无法满足时,他就去找替代品。网络游戏很多都是战斗游戏,所以很容易被男生迷恋上。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以游戏为主的重要原因。

第三个缺失是同伴的缺失。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同伴特别重要,没有伙伴就不能从家庭走向社会。但是中国城市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内同伴为零。同时,现在很多孩子上学远,又因为安全问题家长不得不接送,本来上学路上可以和同伴玩耍,现在不可能了。而短短的课余时间,很难发展出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新的城市社区,居民的异质性也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同伴关系。当现实生活中同伴缺失时,网络却给青少年提供了机会。在网络中,有游戏,有同伴交往,又能获得成就感,正好弥补了三个方面的缺失。

但是要注意,一般性的网络里,甚至在一些门户网站,里面的消极因素很多。而今日教育频道的开通,则让孩子有了一个洁净的网络环境,家长也有了一个家庭教育的最好的帮手。在网络上面对高智慧的教育导师和学习对手,无疑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所以,今日教育频道,对网络成瘾的孩子进行矫治,使家庭、学校和青少年自己都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尤其重要的是,是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用一种挑战性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学业和事业。使网络平台变得富有生命的意义,变成一个美丽的互动空间。可以说,今日教育频道,将这三大缺失所带来的遗憾全部消除。

当然,这里面的具体问题,我们博士会跟大家谈的。

最后,我想以世界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讲话: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的子女,并渴求生命

他们是通过你而降生,而不是从你那里来

与你一起生活,但他们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爱,但不是给予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给予他们肉体的寓所

却给予不了灵魂的家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属于未来

你无法探访,甚至无法梦想

力求像他们那样,别试图让他们像你这样

因为生命没有退路,更不是与过去同步

 

他如箭般往前射出去

给你的孩子当一把弓吧!

生命的射手

看到了通往无尽未来的道路

他强而有力

弯曲你这把弓

以便能使那箭飞得又快又远

乐意地被弯曲在他的手中吧!

因为他既爱那飞翔的箭

也爱那稳定坚韧的弓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恳请各位指正。谢谢大家!作者:姜广平http://eblog.cersp.com/userlog4/76779/archives/2007/267528.shtml【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