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准确把握六大原则 促进孩子和谐成长

15年前 [10-28 10:48 周三]
各位尊敬的家长:
  今天有幸和各位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教育孩子。有许多家长为此而绞尽脑汁,搞得焦头烂额,为什么?失败不起,对于现今的独生子女,也就是未来七口之家的希望,谁也不愿这个希望成为泡影。有不少家长跟我说过:我就是在外挣更多的钱,几百万,几千万,一旦发现孩子不行,便感觉全军覆没,前途一片暗淡渺茫。有一位高中老师,一直是学校的名牌教师,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但自己的儿子却学习不努力,社会上鬼混而被判刑七年,他能教好学生却不能教好自己的孩子,这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等同。有位教育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占50%,学校教育占35%,社会教育占15%,这说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有些家长却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管吃、穿、住就行了。多么滑稽可笑!我是一位任教近20年的教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走过一段弯路,甚至是迷了路,按照常人的教法严格、苛刻地对待孩子,却收效甚微,未见明显好转,看过几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后,才发觉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对头,与我相同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实在是太多了,从而激起我对研究家庭教育的极大兴趣。
  200多年前,一位睿智的德国牧师,把先天不足(甚至是痴呆)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了著名神童,他八九岁精通6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进哥廷根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而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这位牧师名叫卡尔·威特,它的教育方法一直倍受教育专家的充分赞誉!塞德兹、威纳·巴尔等无数天才也都是这种方法的直接受益者。1981年成都一位母亲刘卫华运用这种方法,最终把女儿刘亦婷引向了哈佛大学。
  二十五年前,一位父亲,面对出生的双耳全聋的残疾女儿,没有绝望,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他是文革时期的“老三届”,初中文化,一名普通的工厂技术员,然而他手把手地教女儿发音、识字,踏上了一条教育之路。女儿在小学跳了两级,十天训练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数字;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受到江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他把培养女儿的这套方法经过归纳、总结、提炼,于96年创立了赏识教育,他就是中国的卡尔·威特——周弘。
  上述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是先天不足的孩子,一个是双耳全聋的残障孩子,通过科学的培植,成了人们称羡的天才和神童。
  而我们家长面对的孩子是健全、正常的孩子,面对孩子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却总是抱怨孩子不聪明,不努力,我看,应该抱怨自己教育不努力、不科学。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本人结合周弘老师创立的赏识教育与平常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理解和体会。
  赏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中的赏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看得起”,而不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赏识教育的六大原则是信任、尊重、理解和激励、宽容、提醒,每个原则下面提出了两个学会。
  原则之一:信任孩子——学会自豪 学会崇拜
  把信任排在六大原则之首,足见其重要性,赏识教育认为孩子既脆弱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说脆弱,孩子的心脆弱得像蛋壳,稍碰即碎,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家长要充分给孩子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这样的信任在一个残障孩子身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健全的孩子!
  信任孩子首先要解决的是相信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日本科学家曾用普通种子精心培育出了一株西红柿,伸展面积达12平方米,结了1.3万多个果实,是普通西红柿的几百倍,西红柿的潜能可谓大矣!那么,孩子身上究竟蕴藏着多大潜能呢?请看下面一组数字: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脑细胞约40亿,普通人只利用了3%,就连博学的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也只开发了10%;②如果把17岁孩子正常潜能定为100%,则80%是在0~6岁婴幼儿时期形成的;③著名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六岁半一个字不会说,0~6岁早期教育一片空白,18岁会五国语言,全世界轰动;④南京聋童周婷婷,0~3岁教育一片空白,凭着父亲周弘的执着和探索,终于成名;⑤成都哈佛女孩刘亦婷,刚进高三,面对高考和托福考试的双重压力,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将5000个英语单词词汇记忆量提高到了10000个;⑥世界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在一年时间内培养了700多位小提琴神童,在他的眼里正常孩子就是“神童”。
  儿童具备的潜在能力是具备递减法则的:
  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即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15岁开始教育的话,也只能达到具备4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每个动物的潜在能力,都各自有着自己的发达期,而且这种发达期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有的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长,但也有动物潜在能力的发达期很短,不管哪一种,如果不让它在发达期发展的话,那就永远也不能再发展了。例如,小鸡追从母亲的能力的发达期大约是在出生后4天之内,如果在这期间不让它发展,那么这种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发展了。所以如果把刚孵出的小鸡在最初4天里不放在母鸡身边,那么它就永远不会跟随母亲了。小鸡辨别母亲声音的能力发达期大致在生后8天之内,如果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小鸡听到母亲的声音,那么这种能力也就永远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发达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这段时间里把它放到一个不能埋食物的房间里,那么它的这种能力也就永远不会具备了。
  我们许多家长总认为人家成绩好的孩子是超常孩子,是神童,自己的孩子太普通了,其实超常孩子也很普通,只是普通孩子没有受到科学的教育,没有达到他本可达到的高度。
  个别智商特别高的儿童的确是存在的。如美国的华裔儿童何山美,父母没怎么教他,可他2岁开始读字典,3岁开始读大英百科全书,9岁进了华盛顿大学;美国的12岁攻读博士学位的儿童罗基,小时候因父母忙于谋职而处于无人照看的地步,在他3岁的时候,他父亲发现他在看书,觉得好笑,便对罗基的母亲说:“罗基学我们看书的样子还学得很像的呢!”可罗基马上讲出了那本书的内容。
  然而,这毕竟太特殊了,对于这类神童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还没有人能找到真正的原因,这其中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我们希望每一位致力于培养自己孩子为超常儿童的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们去类比。
  解放前的旧中国我们把“煤油”叫“洋油”,外国人称我国是贫油国,后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并开采了它,这就是发掘的力量。我发现“发现潜能”用在家长教育孩子上还不够,要用“发掘潜能”,既要发现又要挖掘,让孩子达到他本可达到的高度。
  信任在孩子表现优异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我们家长往往感到失望,失去信任的原动力。其实,这时孩子更需要家长支持,让孩子看见家长就像看见一座大山,浑身充满力量。另一方面,孩子对家长的态度非常敏感,信任就是连接家长与孩子的心灵的通道,家长把赏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孩子,孩子就会感受到家长的赏识并内化为自我约束、自我优化的健康成长的动力。
  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信任他呢?这里提出两个学会。
  先谈学会自豪。
  自豪到什么程度呢?要自豪到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为他而自豪。从孩子哇哇坠地的那天起,做父母的可以不为其它的事情自豪,而无一不为自己创造的“小生命”——孩子,这个万物之灵而感到自豪,根本不为经济状况、职位高低、工作不顺心而感到苦恼,对孩子又是抱又是亲,还全力寻找孩子身上哪点像爸爸,哪点像妈妈。然而,孩子上学后,家长却改变了这种心态,面对孩子的成绩又是打又是骂,各种难听的言语不绝于耳,企图运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来解决孩子的成绩问题。
  有一位母亲,认准了教育孩子的奥秘就是一个字——打,于是,女儿八个月开始打,那知道女儿越打越坚强,越打越不怕打,直到有一天,她把竹板打断了,女儿却站在那里岿然不动,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两行热泪带着愤怒的目光直逼着她,她忽然发现女儿好像一个人——刘胡兰,于是出于母亲的怜悯之心,她再也不打孩子了。有意思的是:这位挨打的女孩曾问过母亲,“你知道刘胡兰是怎么死的吗?”母亲答:“这还要问,是犟死的呗!”原来这孩子在学刘胡兰!
  还有一位家长更特殊。小时候在农村,经常挨父亲打,那时他发誓:将来有了孩子一定不打他!后来他参了军,一不小心当了营长,回过头来反思:幸亏父亲当时的打,不打不可能有今天,如果当初打得早一些、下手狠一些,说不定现在当上了团长、师长什么的。
  他这一反思不要紧,他的儿子可倒了霉。从小就军事化训练,一岁含奶嘴掉,“叭”,一巴掌过去了;犯了猎,关在门外罚站;要进父母房间,必须先喊“报告”。
  打到最后,孩子的眼泪已经干了,流不出来了,而孩子用在校经常动手打别人来发泄,恶性循环,老师同学都对其头痛,厌恶不已,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到最后,他死都不肯上学了。
  父亲还想用拳头解决问题。但打过之后,儿子给了他一张纸条:爸爸,我再也忍受不了你了。父亲颓然倒在沙发上,彻底宣告了自己家教的失败。
  有一位家长打儿子,邻居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明天要出差,正好他明天要出成绩单。”还有一位家长打孩子成了惯性:每个新学期报名前打一次。这些家长打孩子简直是莫名其妙,完完全全的不讲理!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委就孩子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在中学生中间做了个民意测验。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问的:当你犯了错误父母打你的时候,你心里想什么:
  A、改B、怕C、恨
  他们当时想,若有50%的孩子在父母打自己的时候,心里想“我再也不犯了,一定改”,那么“打”这一教育手法就不应该废除。
  民意测验的结果,800份试卷,选“改”这一项的是零。40%的孩子想到的是“怕”,60%的孩子想到的是“恨”,可见打骂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我也曾问过许多孩子这个问题,有的孩子说他在挨打的时候想将来长大了,打的第一个人就是父母;有的孩子认为有这样的父母是一种耻辱;有的孩子在心里发誓,将来有孩子一定不打他。
  也有打过的孩子成绩好的,但太少了。打过的孩子成绩好,是不是真的好了呢?我们不讲大道理,我给大家公开一封信,是一位成绩被打好的孩子写给报社的信,《青岛日报》登过,所有青岛的母亲哭了一夜,她们再也不敢打孩子了,她这样写的:
  “我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十几年求学生涯中一直是拔尖的学生,却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上小学时父母就规定,我的名次必须在前五名,否则就要挨打,有一次考了第八名回家,妈妈二话没说上来就是一巴掌,那天我挨了巴掌,我至今还记得,想起来就心痛,所以我是在棍棒下长大的。棍棒下的孩子确实可能会有好成绩,我的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我考了第一名,父母也从来没有由衷地表扬过我,总是给我泼冷水,为的是不让我骄傲,我不是次次考第一呀!结果考了第二还要挨打,一年四次考试,起码挨三次打,还不算平时的小打,现在我已经上高三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严,父母几乎天天翻我的书包,就是怕我学坏,每次翻我的书包时,我都有小偷在**局被审查的感觉,可怕极了。今天我又和妈妈吵架了,原因很简单,她要求我先做物理作业,我先做了外语,结果妈妈一边打我的耳光,一边狠狠地骂,我毕竟是一个十七岁的姑娘,就让她一边打一边骂,声音大得全楼都听得见,我只有保护我仅有的一点尊严,求她别再骂,她就说:我养你十几年,给你吃给你穿,还送你上学,骂你怎么都不行呢?后来妈妈又用皮带打我,手和胳膊被打肿了,脸上全是巴掌印,我实在忍无可忍,最后抢下她的皮带,她又狠狠地踢了我一脚,说了句:真后悔!不该生了你这个畜生!就在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忽然仿佛听到了玻璃破碎的声音,我仅有的一点尊严也被她彻底剥夺了,我当时大声吼了起来:对我这个畜生不要你管好吗?她惊呆了,她万万没想到我会如此强烈地反抗她,也就在这一瞬间,我决定了我要退学,我不能再让她可恶之极地压死我,我即使能考上大学也不考了,我要自谋生路,也许我的选择是错的,但我决不后悔,我要走自己的路,我要追回做人最基本的尊严!”
  这封信最令人打动的一句话是不是她妈妈骂她是畜生,她怎么会听见玻璃破碎的声音呢?因为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
  每个家长都爱孩子,包括那些常常打孩子的家长。打孩子便是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的一种最严重的表现。黎巴嫩一位诗人说过:您的孩子并不是您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火的儿女。他们通过您来到人世,却不是您的化身,他们整天和您生活在一起,但并不属于你。
  爱有时候也会带“毒”,也会起到“摧残”的作用。比如你养一窝小鸡,毛绒绒的看着很可爱,于是不到三分钟便把它拿出来,看一看,亲一亲,要不了几天,小鸡迟早会被你“爱”死!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但太不会爱孩子了!
  几年前,某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次考试后,老师将班里成绩最差的十几名学生的家长叫到学校,让孩子和家长一对一面对面站成两行,然后把孩子的缺点逐一训斥,最后对家长们说:“我遇到了这样差劲的学生,你们看怎么处理呢?”在老师的训斥下,家长的脸由红变紫,由紫变青,心中的愤怒一触即发。老师最后一句话,给家长们很大启发,家长们冲上去对着自己的孩子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毒打,把内心的耻辱向孩子身上尽情地倾泻,老师要的大概就是这种效果。
  可就在这种情形下,成绩倒数第一的那个学生的母亲,不但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做,反而把双手搭在孩子的肩上,用无限慈爱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自己的儿子,不久母子俩眼里都含满了泪花。
  当其他家长不解地问这位母亲,她回答:“你们任何人都可以看不起我的儿子,但作为母亲,我没有理由不为儿子自豪,我相信他是天下最好的孩子,要我打儿子,永远办不到!”几年后,也就是这个当年被老师认为是最差的学生却考入了北京一所艺术院校——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而其他的孩子在家长的摧残下大都成了平庸之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孩子犯了错误,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做父母的感到丢面子,也是情理之中。但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在于,有的父母在感到丢面子之后粗鲁的对孩子一顿打骂,而有的父母却把这看成是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看成是一个联络、沟通亲子关系的极好机会。好比孩子在学走路,只有在他跌倒的时候才更需要亲人的扶持,才更需要亲人的关爱,而最不愿看到的是最亲的人痛打“落水狗”!
  跌跤之后不就有了爬起来的可能吗?谁都不能保证让自己永远不跌跤,更何况孩子!跌跤之时也就是好机会到来之时。
  但是没有比不给一个孩子站起来的机会更过份的事了,孩子跌倒了,不能永远让他叭着。
  给孩子一个机会,就像孩子在学走路的时候,一千次跌倒,一千零一次相信他会站起来,让他感到无论怎样,他都是妈妈的好孩子,只要他能做就好。父母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而毁掉了孩子成才的机会。
  为孩子自豪就是给孩子力量,孩子在父母的自豪中会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们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领悟到,为孩子而自豪是多么的重要!
  而不少家长孩子未上学时用尽了赏识,吃饱穿好,怎么看自己的孩子总是比别人家孩子好,孩子上学后成绩差,于是天天督促他,还不时打骂他,希望孩子把成绩搞上去,到后来,发现成绩总是上不去,便觉得孩子笨,还是人家孩子好,烦恼几下后“不管了,随他去!”却全然不知自己的方法不对头。赏识教育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教育。
  再谈学会崇拜。
  为什么要学会崇拜?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我们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甚至连雪花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因此,每个生命更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我。就像黄山上的松树,各有所长,彼此不同,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要学会崇拜孩子,家长应该回到小时候教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时的那个心态,眼中一片光明,看到的不是孩子身上的不足而是美好的前景。
  孩子在学说话时,家长总是发自内心的坚信孩子“行”,孩子没说好,会遭到家长的训斥吗?世上没有这样的家长!绝对没有!如果有位家长孩子没说好就是一巴掌,长大后这位孩子不是哑巴就是结巴。
  孩子在学走路时,孩子跌咬了同样不会遭到孩子的训斥和辱骂,哪怕跌十次、一百次、一千次跤,家长都会鼓励孩子站起来。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才的教育家。家长本能地拥有两个教育法宝,即: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导致差异缩小;孩子学走路时允许失败——导致不怕失败。由于坚信孩子行,在孩子学说话时,家长就能承认差异。说话早的孩子行,说话迟的孩子也行。不仅承认差异,而且欣赏差异。
  中国有句俗话:“贵人语迟。”安徽有一位小男孩三岁还不会说话,爷爷奶奶安慰孩子的父母:“没关系,据说乾隆皇帝四岁才会说话。”我怎么看都觉得孙子是当皇帝的料。
  生命之初孩子身上美的品质,被每个父母发现了并且在希望中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形象,孩子就在这样充满欣赏的环境里成长,最终都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说话和走路。
  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才干出众,他总觉得自己的儿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他的眼里,儿子几乎一无是处。儿子的心灵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压抑,精神近乎崩溃了。
  就在这时,这位父亲接受了赏识教育的理念,一下子开窍了。经过精心安排,他特意请几位朋友在家里闲聊,故意让在房里做作业的儿子能听到谈话的声音。他对朋友们说:“别看我整天忙于事业,对孩子不太关心,其实内心里我很崇拜他,为能有这样一个孩子而感到无限自豪。没想到儿子身上蕴藏着很多闪光点连我都非常佩服。”
  当天晚上,奇迹发生了,泪水涟涟的儿子走到父亲的卧室里,向父亲道出了长久压在他心里的委屈,并请求父亲原谅他的过去。发誓一定要如父亲所赞赏的那样,做一个值得让自己父母骄傲的男子汉。从此,孩子觉醒了,经过努力奋发很快成了一个优秀的孩子,他和父亲也成了一对“好朋友”。
  南京的周弘老师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他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而专找孩子的优点,也就是闪光点。然后让这些星星之火,通过“小题大做”,使其形成燎原之势。
  美国有一位盲聋女伟人海伦·凯勒,看不见,听不见,六岁教育一片空白,十八岁懂五国语言,世界著名女作家,周弘老师无意中发现海伦·凯勒的生日居然是1880年6月27日,而女儿婷婷的生日是1980年6月29日,他当时激动得有点像范进中举,发疯似的跑到婷婷面前:婷婷,了不得了,天大的奥秘被爸爸发现了,爸爸一直搞不明白你为什么那么聪明那么具有灵气,搞了半于你这孩子100%是海伦·凯勒转世。婷婷当时半信半疑,她说爸爸你怎么证明呢?他说:为什么你的生日跟她相差整整100年而且一天不差,白纸黑字,你自己看。她一看失望了:老爸,她六月二十七,我六月二十九?他说:据我了解,海伦的妈妈生她顺产,你妈妈生你难产,正好相差两天。周弘老师给女儿找到了好感觉,增进了孩子的自信心。
  第一次让女儿婷婷做应用题,10道题她只做对了1道。一般的家长可能两个巴掌就过去了,但他没有,错的地方他不打叉,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然后发自肺腑地对女儿说:“婷婷,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就对了1道,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哩!”
  孩子的作文再差总会有一个句子写得好吧?他就用红笔把作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划下来,吃饭的时候,让婷婷当着全家人的面朗读,全家人一起为她欢呼。
  慢慢地,一句变成两句,两句变成三句,她越来越爱写,能写不出好作文吗?在这种充满激励的环境中,婷婷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
  孩子学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让孩子读范文,拿孩子的作文和范文比,结果越比孩子越没信心。那些范文,别说孩子了,我们做家长的有几个写得出来!
  学会崇拜就要学会竖大拇指,赏识教育有一个形象标志:一个拟人化的大拇指。赏识教育就是竖大拇指的教育。
  一个对超常儿童非常有研究的美国专家罗森塔尔教授来我国访问的时候,到一所学校去考察。一位班主任老师说:“先生,您能不能帮我把班里智力超常的学生挑出来?”专家爽快地答应了,然后自信地用手在学生中指点起来:“你,你,你……”被指到的孩子眼睛一亮,发疯似地跑回家:“妈妈妈妈,美国专家说我是神童!”母亲半信半疑地找到老师。“一点不错,的确是美国专家说的”,母亲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焦虑,不再指责。从此,这些孩子的环境变了,同学个个羡慕,老师备加关怀,家长逢人就夸,他们一下子都到了“行”的教育世界,一个个飞速地向前发展。
  一年后,专家再次光临这所学校,询问:“那几个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班主任回答:“好极了!”接着班主任又问道:“先生,我感到很惊讶,您来之前他们都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可您一指点,一个个都变了,请问您有什么诀窍,能够判断得如此准确?”专家微笑着说:“没有任何诀窍,随便指指而已。”班主任目瞪口呆继而茅塞顿开,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著名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标签效应”。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那就是当大家都坚信一个人“行”的时候,他就真的能“行”。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一句讽刺官吏的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你说孩子笨,孩子聪明会变笨,你说孩子聪明,笨会变聪明……
  有的家长平时还好,一旦家里来了亲朋好友,赶紧介绍自己儿子如何如何笨,像介绍高科技新产品,滔滔不绝。你整天讲儿子笨,就有人相信你儿子笨,于是孩子也就真相信自己很笨了。任何孩子只要坚信自己笨,眼神会暗淡无光,连言行举止都笨了。老师只要出题目:同学们这个题目比较复杂,大家好好动动脑筋想一想,孩子肯定条件反射认定:这个题目我是肯定做不出,因为我很笨。我要说:孩子要真笨,那也完全是家长说笨的。
  原则之二:尊重孩子——学会倾听 学会请教
  尊重孩子是六大原则的核心,如果仅做到信任孩子,不注意尊重孩子,那么这种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也不会被孩子认可。
  如果把信任孩子形象比喻为一只手高,另一只低的话,这种信任是居高临下的,那么尊重孩子则是“两只手一样高”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孩子。而现实中孩子的地位是低下的,家长总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替孩子作主,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随意打骂孩子……总之亲子关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能在尊重上找到原因。
  学会倾听。
  家长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实孩子的心理话最想告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现实中的许多孩子却不愿与家长交流呢?原因在于我们不会倾听孩子讲话,不是嫌孩子烦,就是认为孩子的思想幼稚,在孩子说话时忙于做其他事情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觉得你不尊重他,也就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了。如果你能坐下来,眼睛注视孩子的眼睛,孩子就会觉得你尊重他,他就会把心理话告诉你。
  有的家长,家里来了客人,与客人谈话时,孩子在旁边插几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家长总是呵斥:“孩子懂什么,快到一边去!”其实孩子发表看法有几大好处:一是孩子愿意把家长当成朋友而与大人交流;二是孩子理解大人的萌芽;三是孩子积极思维,是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机会。家长应该眼睛注视孩子,鼓励孩子把话说完,鼓励孩子参与讨论。如果不想孩子说话,家长可以这样说:这孩子真不错!思维好活跃,时间比较紧,你先到一边去玩,晚上爸爸再来听你的高见好吗?注意:爸爸说话算数的哟!
  我们学校曾有一位数学老师,上课提一个问题,刚提完,有位学生马上随口说出了答案,老师气恼了,呵斥道:“你好像很逞能,你能不能不说话,每次提问你总是胡搅!”孩子能接话茬有许多好处:一是说明孩子正在积极思维;二是孩子想表现一下,希望老师夸奖他等等,老师这样训斥,说不定孩子再也不开口抢答题了,说不定一位天才的数学家就这样被老师扼杀在摇篮里了。老师完全可以课后找这位学生谈心:“你是一位很不错的孩子,每次老师出的题你总是快而准地回答,你好聪明,老师好喜欢你,你看班里的同学还有不会做的,我想考考他们,老师想让你配合一下,暂不作声,把答案的秘密暂时隐藏起来好吗?”这位学生肯定会说“好!”而主动配合。有一次,我听一位新调进的老师上课,老师喊一位同学答问,这位同学刚开口说了两句,老师打断说:“不要说这些大话,说点实在的,继续说!”然而这位同学一张嘴完全被老师给堵住了,怎么启发也不开口了。
  有位上小学的孩子,母亲问他怎么成了结巴,他说:每天你只是忙工作,我又有好多话要跟你说,但你总是没时间,跟你说话时不知从何说起,加上又紧张,说起话来慌得很,这样不知不觉就成了结巴。
  我平时注意倾听女儿的讲话,有时发现女儿心情不好,就主动问她是不是碰到什么困难,然后认真地倾听女儿道出原委,最后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愿意和父母谈心,愿意向父母倾诉委屈,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盼望能在我们这里得到一些鼓励,一些安慰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鼓励、理解、安慰、支持这些心理营养的需要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对批评、训斥、冷漠的感触也越来越深刻。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用哭声表达自己的委屈,您回报他以训斥,他不会认真地思考,下次有了委屈,一般说来,他还照哭不误。可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向您诉说她自己认为的委屈,而你不等她说完就批评,就训斥,她就要想,想得很多很多,觉得说了也无用,反而挨训,不如缄口不言。很可能,这批评训斥就成了一把锁,锁住了孩子的心灵之门。遇到这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痛痛快快地把心里话都倒出来。对与不对,先不忙着下结论,更不必忙着打断孩子的话,切不可急不可待地批评、训斥孩子。
  如果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闸门在父母长年累月的抱怨与指责中关闭了,再想开启时不是念一句“艺麻开门”的咒语就可以了事的。父母要想扭转孩子,必须先走进孩子的心灵,做一个“地下工作者”,让孩子感到你是自己人的时候,你的忠言才会顺耳,才会奏效。
  倾听是尊重孩子效果奇佳的方法。通过倾听,你了解孩子;通过倾听,孩子锻炼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培养了孩子豁达坦诚的品格。倾听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愿我们的家长都能认真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学会请教。
  不少父母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焦头烂额,到处打听教育方法。其实,一旦我们的家长从真正意义上懂得了尊重孩子,也就会自然地向孩子请教。向孩子请教,就是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取得孩子的积极配合。我们说,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教育者本人的态度、行为和方式,最直接最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对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什么,必须明确他需要什么。不是家长自己怎么想就怎么来。向孩子请教这个方法,最能体现互动的教育规律。
  农民种庄稼都知道,庄稼最需要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厂长经理们也懂得使顾客满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那么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如此,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社会上有不少干部想提拔得到重用,天天在研究领导需要什么,然后去投其所好,结果很难办的事变得很容易了,这就是读懂领导。只有读懂孩子,家长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在读孩子这本“天书”,不断地向他请教,经常问他:“爸爸这样做好不好?你喜欢不喜欢?怎样做你才更满意……等等。”我们很多家长一直在研究同事爱听什么话,领导爱听什么话,而偏偏忽视了研究孩子爱听什么话,只有向孩子请教后,才能讲出让孩子听了之后感到心里热乎乎、甜丝丝的话来。向孩子请教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对他的关心,并且让他自己也参与到教育中来发挥互动作用,向孩子请教,就是把孩子当成老师,自己是学生,孩子自然会认为你崇拜他、看得起他。他也会自觉的为人师表而克服许多缺点。其实孩子真是父母的老师,孩子不表现出来,家长就不会认识孩子的优缺点,这是启动孩子心灵发动机的重要方法。
  尊重孩子还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有位家长为了孩子成绩好,初中三年转了五所学校,每到一所学校后,家长总是把班里的几位任课老师名字记下,然后到处打听哪位老师行,哪位老师不行,一旦发现有老师不行便又转学,孩子每到一所学校刚适应教师的教法,家长便不顾孩子反对执意转学,这位家长在帮倒忙!
  一个朋友的女儿向我报怨:从小到大,爸爸妈妈都口口声声说“为我好”,可他们不知道有些我是受不了,极不情愿接受的。小的时候,他们让我学小提琴,天天练,天天练,连周末都不肯放过,我就是再喜欢拉小提琴也被他们逼得厌烦了。那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周末的时候由爸爸妈妈带着到公园里玩,放学回家在楼下开心地大喊大叫,我就极其羡慕,恳求爸爸妈妈,也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可他们会板着脸说:不行!这都是“为你好”。我都快被这三个字烦死了。我觉得我就像他们养的一只宠物,为了他们的高兴而努力地表现着。
  为了不拉小提琴,我干过傻事,我曾经偷偷地把小提琴扔掉,以为没了小提琴爸妈就不会再逼我练了,那时候就边练琴边发誓:等我长大当了官,一定禁止出售小提琴……
  孩子的话很真实,不知道各位家长做何感想?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父母从大人的角度出发,以为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为以后的人生找基础是对的,却不知剥夺了孩子享受童年快乐的权利,同时也抑制了孩子的灵性和关闭了孩子情感的闸门。
  这种方法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剥夺了孩子自觉自愿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这就是压制兴趣所引起的结果。
  国外有一位高级官员,发现自己的儿子天赋极好,便辞职在家潜心培养孩子。尽管他的教育方法严厉得近似于残酷,但他的儿子还是不到30岁就成绩卓著,轰动了全世界!然而当记者采访他时,这位年轻人却无比忧伤地说:“我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父亲是拿我的童年和少年作代价换取了我的今天。想一想,人的一生能有几个童年和少年?”不久后,他便郁郁寡欢而死。
  损失天性,损失玩乐,损失童年应有的天真,实在是得不偿失,恰如拔苗助长。
  当然,周弘老师培养周婷婷又应另当别论,前提是在孩子玩中开发潜能,玩中学是最理想的方法。
http://love21cn.msn.com.cn/article/show_article.php?tid=3121411【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