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况
16年前 [05-30 13:17 周五](来源: 看台湾新闻网)
一、台湾青少年存心理问题
1.社会原导
自杀率上升
台湾青少年自杀率近年逐年上升,自杀者年龄
断下降,自杀已居台湾青少年死
第三位,增幅已居岛内自杀
年龄层
冠。生活相对优裕
台湾青少年何
用
种方式提前结束自己
生命?综观岛内
界反应,社会原
容回避。台湾师范大学心理辅导系教授陈李绸认
,台湾经济
景气、学生学习压力大
造成青少年自杀率上升
主要原
。她说,台湾经济连年
景气造成社会失业率
断上升,许多家庭
失业
面临生活困境,作
家庭成员
青少年同样备受困扰,对前景感到悲观,并产生对自
否定情绪。当社会氛围让成年人都感到挫折
时候,青少年
孤独、无助、无望
想
知
。
2.“教育改革”加重学生负担
从学生自身学业
言,台湾
几年“教育改革”似乎没有停过,
断出台教改方案。
一味仿照欧美教学方式,反
增加
学生本已
沉重
学习负担。教改
力,学业
压力,让
多学生无法享受学习
快乐,读书成
大
负担。
3.家庭隔阂,亲子淡漠
台湾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
存
多问题。随
社会生活节奏
加快,台湾家庭成员
间
相互交流日益减少,父母
精神上给予子女
关注严重
足。台湾媒体曾对岛内家长作过问卷调查,发现与孩子经常交流
父母少
少。
许多青少年沉迷
网络世界寻找情感寄托
重要原
。青少年对家庭、对社会越
越
信任,与家庭成员
隔阂
断加深,进
走向逆反和自
封闭。同时,
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平顺安逸,青少年
抗压性较差,解决问题
能力
足,一旦遇到挫折
无
适从,容易寻找极端
方式解决困扰。
,飙车、吸毒、打群架、杀人放火
岛内青少年中屡屡发生,甚至自
结生命。
二、台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理念
台湾学校心理辅导经历发源时期(1951—1960年),实验时期(1965—1966年),推广时期(1966—1968年),应用时期(1968—1984年),成熟时期(1984至今)。至今已完全成
台湾中小学行政
理
一个重要环节,实现
教学、训导、辅导一体化。
台湾教育界理解心理辅导意义
:
(1)它一种助人
历程和方法,
辅导教师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
帮助学生
解与充分发展自己。
(2)教育体系中,它
一种思想(信念),
一种情操(精神),
一种行动(服务),
基
对人类
基本关怀(爱),
协助学生自
解
起点,
协助学生自
实现
目
。
(3)辅导目
“助人自助”:辅导
协助个人自立、自助,
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辅导教师
工作
“送鱼”,
授人
渔;
拯溺,
教人如何游泳;
救人,
教人如何自救。
三、教育方式:全方位心理关怀
家庭
台湾心理学家认: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根源
家庭,形成
社会,表现
学校。系统式家庭治疗
认
,
访者只
家庭问题
携带者。
症状
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
表现。
见家庭成员对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
,家长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重要环节。
项工作包括:
1.需求评估。通过与学生、教师访谈,通过对家长教育子女方面
心理测量,摸清家庭教养状况和存
问题。
2.整体辅导。对家长
共同需求和带普遍性
问题,
专家进行讲座辅导。
3.分层辅导。例如,小学阶段辅导任务包括:对低年级学生家长进行子女入学适应方面
辅导;对中年级学生家长重点进行子女学习适应性
辅导;对高年级学生家长重点进行子女青春期
辅导。
4.分类辅导。针对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下岗家庭、原住民家庭及亲子关系恶化家庭等同类别家庭
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
5.个别家长辅导。前面几个途径能解决
问题,通过个别帮助解决。
学校
台湾将心理辅导工作作教育
核心工作,制定
相关条例和实施要领。指出,小学
辅导“
级任教师及
科教师,透过
科教学情境,充分利用讨论、报告、说话、参观、表演、绘图、工作、唱游、填表、作业、辩论、角色扮演、游戏治疗等团体辅导
技术,注意发展儿童群性,
学校
团体生活中,培养服务人群和合作
精神,启迪
高尚情操,培养
向上意志,美化
人生理想,
达辅导目
”。
中学有辅导活动
课程与时间。团体辅导
配合
科教学及团体活动、班会、朝会实施。个别辅导则要求“认识学生身心
发展和个别差异,经详细
观察、调查、测验、咨商诊断等过程后,作具体
记录,综合研讨供
项辅导与教学
参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规范化建设方面,台湾有
成功
经验。台湾心理辅导从无到有、从实务走向理论、从行动走向制度
发展历程已经几十年
。
们认
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建设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必
路,
教师队伍
专业化建设
关键和前提。
政府
台北市教育局《心教育“白皮书”》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启动正向
心念,建立多元
价值观念,打造优质
教育环境,建构新世纪
教育发展主轴。
“白皮书”提出全人教育及终身教育
主轴。全人教育包含:适性发展、人文素养、能力培养、生命教育、两性教育、情绪教育、法制教育。
“白皮书”提出建立循序推动模式:循理
说服、自
顿悟、无形
劝化、远景
建构、谨慎
置换、价值
澄清。
2003年7月,台“教育部”训育委主任吴荣镇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孩子要从
解孩子开始,孩子
自
保护
应从早做,要重视孩子
心理健康教育,
能只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
介绍,教育主
部门针对青少年自杀易发人群,已实施“青少年心理辅导计划”,并制作自杀防治手册,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专线等
加强应对。
更多
社会人士强调社会自身对青少年
影响,认
如果整个台湾
经济发展、
业状况、教育目标、社会风气乃至政治乱象等没有根本
改变,青少年自杀
一令人痛心
现象将难
遏制,
,希望与前途毕竟
决定年轻人生活并奋斗
最重要
理
。
四、心理辅导教师要求与培训
依照台湾规定,一个合格
辅导教师
大学中应修满下列课程:辅导原理(4学分)、教育与职业资料分析(3学分)、心理与教育测验(4学分)、团体活动指导(2~3学分)青少年心理学(2~3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修满20学分。
一般情形。
外,台湾中小学
聘请辅导教师时
会考虑下列
素:
(1)教育程度:任何辅导人员必须具备学士学位,具有硕士学位
佳。
(2)工作经验:从事辅导工作
前,最少有两年
教学经验,最好
具有一年
上
教学外
工作经验,如社会工作、行政工作、公众服务等经验,
外
需要有3~6个月
处理辅导业务
实际经验与实习。
(3)专业技能:从事辅导需
专门技能包括咨询、调查、问卷、测验、个案研究、心理治疗、资料收集、联络服务等技能,并具备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教育与辅导
技能等专门训练。
台湾辅导教师培训内容与要求:
培训有两条途径,一条
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
一条
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中选派。
论
种途径,都要参加辅导理论
学习、培训及辅导实习,
理论学习包括下列四个部分:
(1)基础课程类:心理类有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卫生等。教育类有教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与学校行政等。社会类有社会文化发展史、人类学、社会学。专业基础类有辅导理论与哲学、咨询理论与原则等。
(2)专业课程类:辅导心理学、职业辅导心理学、团体辅导学、教育及心理研究法、辅导评价等。
(3)技能学科类:会谈方法与技术、辅导资料
收集与应用、个体与团体辅导方法、行
调适问题、社会关系等。
(4)学科类:教育与心理测验、课外活动
理论与辅导、生物学、经济学、法学概论等。
学员完成
上述理论学习后,方
参加辅导培训或到专门机构接受实习研修,时间一般
一年左右。培训
内容主要
技能和品格
主。技能培训包括会谈、人际关系处理、问题解决、书写辅导个案报告等内容;品格方面包括人格调适、稳定
情绪、机智、同情、忍耐、热情、合作、服务等内容。
实习分实验室实习、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三种。实验室实习如测验实施、统计结果
分析。校内实习如具体
辅导工作过程
参与。校外实习如到社区服务机构、儿童福利院、慈善机构工作等。实习时有专门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及考评。一年左右
实习后,才
正式
聘
中小学辅导人员。
培训机构及课程设置:
目前,台湾中小学辅导人员培训机构主要
大学及独立学院
心理系、教育系、教育心理系及辅导系。
例如,辅仁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培养专业辅导人才及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人才
主。
开设必修课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教育心理学、辅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咨询理论与技术、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团体辅导、心理测验、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
设选修课
青年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教育与职业辅导、特殊儿童心理与辅导、个案研究等。
总言
,台湾对辅导教师
资格、修养、责任都有严格
规定,
些规定
台湾
辅导能长期
社会认同,并得
断发展
条件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