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只要一个微笑(唐闻)

14年前 [06-12 23:21 周六]

 

端午节调休,今天得上班。

征求他意见:是否跟我去单位过早,再步行到学校参加模拟考试,这样算下来,时间上恰好。

他点头。

于是坐班车八点多钟到单位,进食堂前,我说:见人要打招呼。

这几乎是一种下意识的提醒,尽管我知道意义不大。

总体来看,他是个比较羞怯的男生,不擅表达,除非是很熟悉的人,否则他是不大与人交流的,即使别人主动问好,多数时候他也只是低着头不易察觉地笑笑,最多从喉管里嘀咕几句没人听得见的话。

曾经认为这是他不懂事不礼貌。后来明白孩子的性格有先天原因,更有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

小学时候,每年寒暑假没人照顾,都是我带着他上班,特别在意他在同事面前的表现,所以常常提醒:一定要讲礼貌,要叫叔好,或者阿姨好、伯伯好;有时候同事逗他,因为怕他反应慢、怕他表达不好,所以也常常在他还没开口的时候就抢先代他回答。加上小时候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否定居多,结果,我越是在意的地方越是成了弱点。

前两年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要让他改变已经相当困难。成长中太多被我们忽略的东西,事实证明是要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气来校正来弥补。这也是我常常羡慕那些新妈妈的原因,他们有机会在抚养孩子之初,就争取一次性把事情做对。一次性做对,永远比犯了错以后修正,成本代价要小得多。

有一阵他很困惑,为什么一定要强调人际交往能力?他以为:大师都是孤独的。曾经跟芦苇阿姨讨论这个问题,芦苇阿姨说:大师可以在心灵上孤独,但是不要在行为上孤独。

他慢慢认同这个观点。所以也在努力地让自己学会融入。现在他在班上已经能跟同学很好地相处,也愿意主动找老师交流。我知道,这个进步对他而言完全可以视作一种飞跃。

只是在其他环境,比如我的单位,因为记忆中那些被压抑的印象,心理上很难产生亲近感,所以流露出的依然是固有的胆怯和畏缩。

淡淡地告诉他:如果你觉得跟我的同事说话很难,那么你只要绽放一个微笑就可以。要知道,他们都非常友好。

听话的点头:明天早上到你们食堂,我再试试。

晚上回家问了下考试情况,感觉不难,只是故意犯了些不该犯的错误。理由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避免考前用力过猛。
      知道是同学之间互相受影响,就点了他一句:不要迷信,考前稳定证明你的状态趋好,相反,如果起伏很大,说明问题不少。
      他叹气:要是能让我自己在家复习就好了。
      呵,要我跟老师申请吗?
      答:算了,没几天了,别搞特殊化,惹老师不高兴。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