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程桂琴
《怎样使孩子入学习之"境"》
一、 什么是孩子的学习之“境
为什么让孩子入学习之“境
1、 什么是环境
物理意义上的环境也就是指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3、什么是学习之“境”
二、 为什么让孩子入学习之“境
1、 会使孩子从对学习无兴趣到有兴趣。
孟母三迁的故事只是物理意义上的境,断机杼则是让孟子进入到精神意义上的学习之境
2、 “入境”会使孩子的学习从不专注到专注。
“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3、 入境会使孩子的学习从无目标到有目标。
三、 怎么使孩子入学习之“境”
1、 扣动孩子的心灵,改变孩子学习的态度。
人活着,不只是简单的生命的重复,而是要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做,且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成功。大事做于小,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地做开始,只有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大事做于小,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地做开始,只有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只要让孩子找到那种“我最棒!”的感觉,你就是成功的父母。
2、只有入境才能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
自己在为自己的快乐而学习!是为了开心的生活而学习!而不是在给别人学习,不是任何人的雇佣军!
3、 只有入境才能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物理环境中,就看我们家长是怎么发现和利用这个环境了。对于没有准备的人,再好的环境也让它白白的流走。对对于有准备的人,也不见得百发百中。我们引导孩子,就像打太极拳一样,即不能伤到我们的孩子,也不能让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这就是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程老师的讲座使我意识到家长的职责在于“导”。记得我刚工作时很郁闷,觉得这些孩子怎么这么笨呀?!简简单单的a、o、e他们要等到什么才能学会呢?完全没有想到身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老是去羡慕其他老师的班级成绩好不去寻找自身原因使得我的工作走入瓶颈。经过好长时间,我才从混乱中解脱。现在我常常想:如果我能早一些接触到各位老师,接触到家庭教育团队,我又会怎样呢?
8月4日王蜀云
《父母成长系列:父母情绪管理》摘录及听后感
信息2、父母虽然意识到当时的情绪是错误情绪,但并不清楚错在哪儿?(因为他虽然想控制,但最终还是没能控制住
1、妈妈觉得题目简单但孩子却不会做。(火气酝酿期)
2、妈妈认为孩子不会做,是因为不用心,上课没专心听讲。(火气弥漫期
3、妈妈觉得孩子懒不爱动脑筋。(点火仪式)
4、妈妈想帮孩子弄懂难题,但孩子不配合。(爆发期)
5、在妈妈已经控制不住情绪的状况下,遭遇孩子的对抗。(顶级火势)
1、 妈妈认为:题目简单,简单的归结为孩子“不用心”不能专横的判断孩子上课不听讲。“而孩子却“转不过弯”。
2、妈妈觉得孩子懒,不爱动脑筋
3妈妈想帮孩子弄懂难题,但孩子却不配合
孩子希望妈妈做的,和妈妈实际做的不一致,换位思考
孩子做作业,遇到难题向妈妈或是爸爸请教,妈妈拿过题目,仔细看了看说:“看来我们宝贝儿又遇到难题了,来妈妈和你一起动脑筋好
宝贝儿,你先看看这题目里是要求算什么呀?是算面积呢?还是算距离?”
“我们来看看,题中给出的条件是什么呢?” (比如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然后把这个找出来后,
其间看孩子如有皱眉的举动,应及时鼓励孩子,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给孩子一个示范。
人经常都有犯糊涂的时候,,脑子里就像蒙着一层雾,就是不清楚,干脆休息一会
最终是要让他自己明白,学习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目的。
2、我们指导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需要孩子思考
3、当我们用指责的口气批评孩子时,孩子一定会产生抵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宽容、善意,这些对待人的基本准则,也应该用在孩子身上
怕其实也是一种反抗、一种逃离。解决问题才是主要的,指责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更糟糕,得不偿失。
控制情绪的方法:
1、离开情绪现场
2、积极暗示
3、深呼吸
4、向自己提问
问自己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生气?我生气是否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我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
我是O型血,性格比较冲动急躁,属于一点就着的类型。今天对老师给出的控制情绪的四种方法真是感激涕零,想来孩子们也受苦了,我这位老师有时太情绪化了。以后有了这些武器,我相信自己能够抓住自己的“心魔”——坏脾气。
以后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我手中的方法可就多了,当然在这之前我要不断地充电——想给孩子一碗水,自己得是自来水啊!
8月5日韩蕊羽
《教育方法之个性培养》摘录及听后感
儿童成为人才之前,他是一个自然人。人必须活着,一切才有所依附。
社会和人一样,都有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坚信了这一点,我们就要相信孩子从一开始就已经拥有了自我发展的潜意识。
孩子做的一切探索性活动,都表明孩子需要不断从外界汲取能量以维持他内在的这样一种强大的生长需求。
情绪不好孩子不合意的时候就容易发脾气了。这个时候孩子其实又成了她的发泄对象了。
不同的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同的,他们的存在都有不同的价值。
一切从孩子自身发展出发,这才是关键。
个性培养就是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让他们个性地去选择自己的成长方式。
我们要做的的教育就是顺应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指引和帮助。但要明白,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而不是说随时给予的时候都需要他们“听话”。
所谓因材施教,孩子才是教的关键。他的兴趣爱好,他的个性特点才是家长所有教育的出发点。
个性教育就要求家长要相信孩子的个性是独特的,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这双眼睛不但能帮助孩子发现他的潜质,还能带领孩子看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不下水怎知水深浅?这就是我听完韩老师讲座之后闪入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作为一名老师,我很清楚带一个怎样的班级会省心:最好是整体素质比较强的班级,要不然也要素质均衡一些,如果接到圆头方脑的孩子,那就自求多福了。以前看到过一则漫画:一群脑袋形状各异的孩子们经过学校教育之后全都成了圆脑袋,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不注重个性、害怕学生展现个性、嫌恶学生的个性发展……各种理由不一而足。老师学要学生“听话”,家长需要孩子“懂事”,而社会则需要带领社会进步的精英,显然“听话”、“懂事”的孩子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
所以我也会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尊重个性,善待差异。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