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作业
家长过高期望的原因有哪些?
答:“望子成龙,盼女为凤”是有责任心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正常心态。然而,很多家长却不考虑孩子的综合实力和志趣爱好,盲目地要求孩子去实现对他们来说很难达到的“高指标”。期望过高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有时甚至是造成家庭教育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长期望过高的原因: 一、在某种意义上是由于家长知识观念的转变
二、是来自于独生子女的危机感
三、是家长的补偿心理
四、是家长对孩子的实力缺乏客观的了解和评价
五、是片面的人才观——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成才
六、是同亲友、同事的孩子攀比,不甘心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
第二讲作业
家长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家长对孩子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对孩子的心理的负面影响是:一是孩子容易形成两面性人格;二是容易形成对父母的不理解到怨恨的心理;三是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形成消极的影响。
一、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不一致
由于夫妻双方的素质、教养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彼此又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协调,以致在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大目标上看法不一致,导致在施教时各有各的主张。
二、对孩子“爱”的投入方式不一致
虽然父母都爱孩子,但对于“爱”的理解不同,投入爱的方式也就不同,导致教育态度不一致:一个施压,一个放松;一个严管,一个袒护;一边是棍棒,一边是防空洞。
三、出于教育策略的需要
夫妻双方在施教时,目标是一致的,但缺乏科学的方法。又想严格管理,又怕孩子受委屈。于是,一个出来唱“黑脸”,以吓唬、训斥甚至“打”为手段;另一个出来唱“白脸”,以哄、劝为手段。这类家庭多数是“严父慈母”的形式。
四、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
由于种种原因,个别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特别是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再婚家庭的增多,一些继父母同亲生父母在对孩子的情感上难免有所差异。有些继父母把孩子看作包袱,总是带着苛刻的目光寻找孩子身上的缺点。如果再婚父母分别带有自己的亲生孩子,由于对待亲生子女和非亲生子女的情感不同,则会更加引起孩子亲生父母的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因此,对待孩子的态度问题,常常成为一些再婚家庭矛盾的中心。
五、隔代与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的态度不一致。
由于年龄和生活经历的差异,祖父母和父母对待孩子的希望、要求、认识、情感也常常是不一致的。祖父辈对孩子的教育很容易走上两极:一是有些祖父母习惯于把孩子同自己小时候或同五六十年代的孩子比,觉得今天的独生子女们“太没样”;二是有些老人由于退休生活的孤独感而把情感完全转移到孙子身上,对孩子过分迁就娇惯。这种情况都容易同父辈在教育孩子时形成不一致的态度。
第三讲作业
重学习成绩轻全面发展的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
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而当代家庭教育中,片面追求学业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把孩子的一切课外活动、业余爱好、礼尚往来,都看成是不务正业,予以限制。家长之所以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业,主要是因为受升学、就业压力的影响,以及对人才的片面理解。重学习成绩轻智力开发对孩子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1、缺乏理想和责任
由于家长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与动机仅仅是为了升学,加之缺乏全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个人与家庭、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缺乏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远大理想;缺乏对家庭,对团体,对社会的责任感。
2、不良影响是适应能力差
由于死啃书本,缺乏各方面的实践活动,必然影响心理对适应客观环境的调控能力的发展,导致自理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的低下,独立意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样的孩子心理是脆弱的,很难经受变化了的环境和不良环境的考验。
3、第三个不良影响:理想破灭后的失落和焦虑
德育不好的是废品,智育不好的是次品,体育不好的是残品。而那种把智力同其它四育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没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端正的人生观,就不可能有顽强的毅力在学习上拼搏;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学业也就失去了保障;没有劳动实践,就不容易培养起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而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就没有健全的人格。所以说:德、志、体、美、劳的五育是互相联系。
第四讲作业
一、什么是心育
答:心育也就是心理教育。心育的目地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从而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包括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其他各种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心育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心理训练,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维护心理健康。
二、“心育”对家庭教育的作用
答:在整个教育中,“心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应当处于至上的位置。“心育”是德、智、体、美、劳诸育的中介与基础,是整个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应是心的同化,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心的同化,才能让人类真、善、美之心代代相传。育人如果不育心,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成功。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程度都处于完好的状态。其中,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而社会适应状态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有的家长不给孩子私人的空间,表现在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监控孩子的电话,造成孩子逆反、对抗等不良心理。
家庭本来是孩子生活的港湾,由于一些家长忽视了孩子心灵上的需要,在孩子面前摆着一副你道尊严甚至威严的面孔,造成孩子渴求与家长交流的愿望经常被封闭,久而久之,造成孩子“闭锁心理”,逐渐形成消沉、压抑的性格,对人冷漠,对学习缺乏兴趣,更可怕的是造成一些孩子选择了向不正当的方面进行“情感投资”,如不愿回家、迷恋网络游戏等,以弥补在家庭中的情感缺撼。
又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一切只能听从家长的教导,才能够平安无事地健康成长。有的家长看到社会的复杂现象,特别是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求孩子,担心孩子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问题,所以就采取家长式的教育措施,限制孩子的正常交往,限制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些活动,很少同孩子面对面心平气和地进行思想交流。家长的这种态度,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不以为然的心态,甚至造成逆反心理。家长居高临下地看待孩子,还会有意无意地压抑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志趣和业余爱好。然而,有些家长则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愿望、志趣约束孩子,对那些不符合家长要求的兴趣与爱好予以粗暴的“扼制”。粗暴地扼制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个性,而且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进取精神。
教育孩子过程中如果没有信任,没有尊重、没有理解、没有沟通,那么孩子就不能接受你的教育,教育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第五讲作业
观察你身边有没有溺爱的现象?并谈谈你的感想。
答:前几天我逛街遇到一位家长朋友,她听说我在在学家庭教育很感兴趣,我们就在化妆品店聊了几句。从她的言语中,我可以听出她对自己孩子是比较满意的,开始我还是高兴的:毕竟,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要求是很高的,我所听到的抱怨比较多。可后来我越听越觉得不太对劲,原话我就不说了,但我听出了除学习之外家长的包办代替,孩子如果和同学发生矛盾家长就立马上阵,家长沾沾自喜的神态留在我脑海里很长时间;其间,她还否认了家庭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认为孩子小学毕业就应该大放手。
其实我还是感谢这位家长,她的畅所欲言起码使我掌握了具有代表性的家长心态。虽然她的溺爱没有在我的面前实质表现出来,但通过她的叙述我基本了解她的家庭教育状况。在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旅程。我不能改变别人,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在改变自己的基础上,改变我们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六讲作业
谈谈“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危害。
答:“儿童溺爱综合症”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儿童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性格孤僻;遇事稍不如意就摔摔打打,骂声不绝;有的无端哭闹;有的挑食,厌食……产生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家长违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对孩子采取不正确的管教方法,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对孩子心理的危害:
1、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
孩子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是产生成功欲望的一种动力。家长过多的干预,过分的保护,会扼杀孩子这种获取成功的积极性。实践出真知,孩子们要不断地通过对事物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单靠语言来传递知识,孩子即使都能记住,也不能深刻理解。如果孩子总是得不到实践和创造机会,他们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将会被扼杀。
2、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而限制了独立意识
父母过度的保护就是为了让孩子减少麻烦。但是,如果父母总是把孩子该做的都提前做好,使孩子本来可以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孩子的依赖性格。使他们变得懦弱,缺乏勇气,影响了他们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发展。孩子迟早会直接面对社会和人生的,那时就会遇到真正的、更多的麻烦。
3、孩子容易形成任性固执、唯我独尊叛逆的个性
帮助家长们重新夺回在家中的“控制权”,实现家长的教育初衷。家长们必须明确在家中的“教父”政策。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有权利在不征求孩子意见的情况下做些决定,因为年少的孩子在很多事上并不具备正确的判断力。
4、缺乏抗挫折能力和责任感
在溺爱的家庭里,孩子习惯于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前面的路是家长提前铺设好的,一旦摔倒,家长会立即跑上去把他扶起,还要替他拍掉身上的土。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很难爆发出克服困难的自主能力。
第七讲作业
粗暴打骂式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创伤?
答:打骂和吓唬是最不民主、最不科学的施教方式。用打骂和吓唬的方式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不仅是严重的,更会扭曲孩子的心灵。
1、 说谎耍滑
孩子的说谎行为,都是为了逃避责任,掩饰错误,骗取好感。调查结果显示,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粗暴教育。“怕挨打”是多数说谎者找到的理由。这些孩子所害怕的,不是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而是家长手中的棍棒。这些孩子还常常会想出一些“鬼点子”来对付家长,如避重就轻、嫁祸于人、瞒天过海、恶人先告状等。
2、怯懦、恐惧
一些孩子经常挨打被吓,被打服了,吓怕了,以至失去了应有的自尊和勇气。遇事不敢出头,小心翼翼,总是怕犯错误。一旦有错,或是未达到父母规定的指标和期望值,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有些孩子轻生,就是惧怕打骂的结果。因受挫折而施暴力的青少年,大多谨慎、敏感,忍耐力弱,并有明显的“强迫倾向”,在危机状态下为逃避现实而辍学,甚至想自杀。“我这样完全是双亲不好!”为保护自己把责任转嫁给双亲,使自己的思想、犯罪行为合理化。
3、逆反心理
由于打骂和吓唬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因此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在挨打时表现出了一种“誓死不屈”的劲头;有的孩子嘴里不说,心里暗暗地反抗。
4、双重人格
长期耳濡目染暴力行为,父亲施暴、母亲受虐的图景反复出现,是宣传“男尊女卑”的活教材。孩子从小接受这种熏陶极易形成暴力倾向。孩子世界中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
5、怀疑与仇视
一些经常被打骂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往往会被扭曲,他们用变态的目光看待社会和周围的人。他们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就是如此。
第八讲作业
观察你周围有没有因为不良的家庭关系给孩子带来伤害的家庭,写一篇案例分析。
答:一个社区的同学,我们是9年的同学,缘分可谓不浅,但我们的关系并不十分亲密,她总是有着一股天然的戒备心理,我想这大概和她的家庭环境有关。
同学的爸爸最开始任井队技术员,由于工作突出且刻苦钻研业务,被单位选派深造,将近40岁时已经是公司领导了;不过她的妈妈就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性格温顺,端庄朴素,虽说是高中毕业,但没有工作。夫妻之间的差距逐渐显露之后,丈夫对妻子的态度变了,家庭气氛也是阴森森的,。本来这位同学小学时是一个十分活泼的小女孩,十足的文艺骨干,但在六年级时她的性格发生比较大的转变,整天要么不说话,要么一说话就把人气得要死。到中考时我还听说她的父母正在办理离婚事宜,结果她连技校都没有考上,只得复读一年,想想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呀!她的成绩虽说不是特别出色,但考技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
我上了高中学习越来越忙,就很少和她联系了,但是还是断断续续地听说了她的一些消息。去年碰见她,不见了颓废的样子,详谈之后才知道她复读之后考上了卫校,老师对她十分关注,毕业之后也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进医院上班。由于她自己的经历所以报考了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不仅自己从痛苦中解脱,还能帮助其他人。分别时她感伤地说了一句话:“如果当时爸爸妈妈能够冷静处理感情问题,我又是怎样一种人生呢?”我很想把这个问题带给她的父母……
我这位同学还算幸运,有老师引导、帮助,自己的不放弃,到今天才算是将那段让她痛苦的回忆掀过去了。但那段日子在烙在她身上的烙印至今仍历历可见,包括和家人、同事、朋友的相处对她来说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父母婚姻的失败让她对婚姻充满着恐惧,成为不婚主义者。如果不婚是个人选择那倒无可厚非,但很明显她的决定是在受过伤害之后做出的,这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
所以建议家长在处理感情问题要明确:①这是你们共同的孩子,你们有责任抚养、教养他们②做不成夫妻、做不成朋友,那起码可以不做敌人③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这样让你们颜面尽失,没有为人父母的尊严④你千万绝对不能“培养”出一名反社会、反人类的罪犯,该怎么做呢——只是在你快要崩溃的时候深呼吸,冷静下来,和对方坦诚交流。还有更好的建议需要我们更深地感悟生活之后自己得出。
第九讲作业
不健康家庭文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是其家风的具体体现。这关键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素质和修养。建立良好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环境育人的主要内容。家长的兴趣、爱好、素质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作为家长的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注意的是,由于代沟的影响,两代人对文化的追求和理解是有一定差别的。作为家长要善于因势利导,学会尊重孩子对新时尚、新文化的追求与尝试。
1、 电视及“爱情片”的影响
2、家庭装饰的熏染
3、无节制的娱乐活动
4、危险的“麻将”
5、卡通的泛滥
6、嫉妒心理
7、“酒文化”的消极影响
在本地第四和第七项比较严重,尤其是父亲的榜样作用欠佳使母亲的说服教育在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家庭教育缺失了父亲的努力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