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作业
1、请谈谈您对人才内涵的理解。
答:人才,简而言之,是指有才能的人。《辞源》(合订本)认为人才是指“有才学的人”。在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对人才的认识和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学者们对人才的定义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就是人才;人才是有潜在能力的人;人才是出类拔萃的人;人才是有特殊才能的人;人才是有超群才能的人;人才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人才是对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人才是智能较高,可能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人才是智能较高,有使命感、责任感、义务感等良好素质的人;人才是智能较高,创造力较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可视为人才呢?
人才最基本的内涵有四个维度:
一是“德商”,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品格修养。古人云:“道之以德”,“德者得也”。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才能得到事业的发展、人生的乐趣和生命的精彩。古今中外,一切真正的成功者,在道德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二是“智商”,就是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商”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开发和训练。
三是“情商”,就是认识并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美国职场中流行一句话:“一个人靠智商得以录用,靠情商得以发展”。情商在人生成才道路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是“意商”,就是一个人认识逆境、战胜逆境的能力,是忍受艰苦,抵御引诱的人格意志。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苦难是人生最好的教育”。
2、早期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答:早期教育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地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以促进正常健康婴幼儿的智能发育。这种教育活动如用于智能发展偏离正常的婴幼儿,可望使这些儿童的智能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后者亦可称为早期干预。
第二讲作业
请您谈谈早期教育的可能性。
答:古今中外早期教育成功史也表明,早期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近年来,我国发现一批智力超常的儿童。这使一些人认为,早期教育是适用智力超常儿童的,而与一般儿童无缘。其实,早期教育不仅适用于智力超常儿童,而且也适用于一般儿童。即使智力落后的儿童,对其进行适当的早期教育,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这是因为,一般儿童都具备早期教育的生理条件与心理条件。
一些研究还表明,幼小的婴儿从出世起,就具有惊人的反应能力。他们是信息的主动探索者,可以接受从所有感官传入的刺激,能对大量的输入刺激进行编码。表现在:①高水平的感知觉。②高水平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另外,从已有的研究材料看来,人类的视觉在4岁以前有一个敏感期。所以有人建议,最好及时让儿童学习字母和字词,他们能从这一形象知觉的敏感期得到很好的效益。
1、婴幼儿智能的发展有巨大潜力
2、婴幼儿阶段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有人认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会损寿、短命;有的家长担心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出现“早慧早衰”,这种顾虑是没有必要的。
首先,从动物的寿命与脑重的关系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趋势:动物的寿命愈发展,动物的脑就愈重,它的寿命就愈长。因此,从动物的种族发展来看,脑的发展是有益于延年益寿的。
第二,从神经科学的观点来看:“用进废退”的原则是较为普遍适用的一个原则。神经细胞亦是如此。大脑神经细胞是愈用愈能保持其充沛的活力。愈不用,则会发生退化现象。因此,用脑不仅不会损寿,而且会增寿。
第三,从脑生理学的观点考察。人脑140亿个神经细胞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但我们所利用的却仅仅是很少一部分,潜力远未挖尽。早期教育可以作为“开发”大脑“潜在资源”的一种手段,用不着担心“超负荷”而引起短命。问题是在早期教育的过程中,怎样利用好的方法来发展它。
第四,有些资料可以说明早期教育不但不会损寿,而且杰出人才比一般人寿命更长。
所以说,那种顾虑幼儿早期教育有损于儿童健康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第三讲作业
请谈谈早期教养中有哪几个关系需要我们正确加以处理?
答:1、教与养的关系
针对只养不教、过度教育、教养脱离提出以“养为主,教养融合”的原则。在实践中关注“教与养”的互为影响关系,使蕴涵在“养育”中的“无意教”变得自觉,减少独立于“养”的“专门教”。
2、成熟与训练的关系
针对急功近利式的盲目训练、不宜刺激,提出以生理成熟为依据,顺应成熟指标的训练时机把握,以婴幼儿可接受性为前提的训练策略,创设环境提供自发练习的机会。
3、早期干预与早期开发的关系
针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超前教育,提出早期开发和早期干预的概念使用范畴,首先要鉴别发展潜能,是正常发展,优势发展还是迟滞发展,通过观察,早期发现。干预性训练(障碍)和开发性训练(超常)只针对少数儿童,对大部分儿童则是一种保障性训练。
4、心理的无意识与发展的能动性
心理的无意性(受动)意味着婴幼儿对环境具有极大依赖性,成人的作用具有主导性,但发展的能动性又意味着强迫行为的无效性,作用于环境的方式是婴幼儿自发的。教育的策略在于使受动与能动统一,即用条件反射的原理学习规范,用动力定型的方式培养习惯,用生理节律的特点建立秩序。
5、早期经验与未来发展
针对追求训练的即时效应,而忽略长远效应和可能出现的负效应,提出要辨别哪些值得早期培养而一生受用的,哪些则是到一定的年龄轻而易举就能获得而早期则要花很大力气的,同时要发现那些终生受益的品质在早期萌芽的表现特征。
6、发展的连续性与教育的阶段性
针对早期发展中个体之间极大的差异性,而集体教养具有年龄的阶段目标,提出教养注重小步递进的发展连续性,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发展的差异性越大,划一的阶段教养目标越不适宜。以个体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注重集体教养中的个别性指导原则。
7、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力求体现以养为主,教养结合的原则。
——机构教养的理念
基本理念:亲爱儿童,满足需要,以养为主,教养融会;
关注发育,顺应发展;因人而异,开启潜能。
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强调情感在婴幼儿早期发展中的重要性;
以养为主,自然融会,强调在养育过程中自然形成各种成长经验的和谐性;
尊重天性,顺应发展,强调按照婴幼儿自身发展大纲前提下教育的自然性;
关注个性,开启智慧,强调教养活动因人而异的差异性。
——机构教养的方法
1、拥有母亲的情怀,给予婴幼儿深情的关怀;
2、秉持自然的心态,创设开放而丰富的环境;
3、把握适宜的刺激,顺应和推动婴幼儿的发展;
4、对教师和保育员的建议:多满足,少要求;多关注,少“教育”;多自然,少刻意;多个别,少集体。
第四讲作业
请简述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答:儿童的生命并不是从新生儿才开始的。儿童在出生以前,在母体内度过大约10个月(约280天左右)的寄生生活,它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逐步变成一个完整的胎儿,这就是所谓胎儿时期。胎儿时期是儿童个体发生的时期,它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准备了自然的物质前提。
从乳儿期的最初阶段,也就是胎儿出生后约一个月的时间,叫做新生儿的时期,这是一个具有质的特点的时期:
1、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变为独立生活。胎儿生活是一种寄居生活。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机能都是通过母体来实现的。儿童出生以后,开始直接与外界环境发生关系,他必须独立地进行生理活动,这是一种新的变化。由于这种变化,就引起了儿童主体适应客观现实、独立调节自身行为的需要,就为儿童心理的发生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2、心理现象开始发生。心理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新生儿时期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时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起点。
刚刚出生的婴儿还没有心理,只有一些无条件反射,也就是生理本能的反应。主要是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保证它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的适应。重要的无条件反射有:
①食物反射:接触儿童的嘴唇或颜面时,就引起吸吮动作。
②防御反射: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刺激或痛刺激产生泛化性的反应(刺激一处,全身反应)。
③巴宾斯基反射:轻轻地抓或刺儿童的脚心的时候,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八九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④抓握反射:物体接触手掌的时候,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把身体悬挂起来。大约到第二个月的时候,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条件反射,如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定向反射、吞咽反射、打噎、喷嚏等等。
在婴儿期内,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了极其重大的变化,其一般特征为:
第一,婴儿学会了随意地独立行走,这就扩大了他的生活范围,手的动作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因而可以准确地玩弄和操纵他所熟悉的物体。
第二,婴儿的言语在迅速地发展着。他不但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够运用语言来跟成人进行交际。词的概括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遵从成人的指示),也初步地发展起来。
第三,由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婴儿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游戏活动,同时逐步开始进行最简单的摹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的活动。这对婴儿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
第四,在婴儿初步独立活动中,心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玩弄物体和初步游戏及其它活动过程中,婴儿能更好地知觉和理解事物,特别在言语的帮助下,婴儿开始能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最初步的综合和概括,从而加深了对于物体和现象的认识。但同时由于他的经验还比较贫乏,言语能力还较差,因而各种心理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认识的抽象概括性和计划预见性还很差,注意和情绪也很不稳定。
3~6岁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时期,所以叫做学前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表现为:
第一,幼儿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了重大的矛盾,这是幼儿心理上的主要矛盾。
第二,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