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人才教育与成长基本原理作业二

16年前 [10-06 10:45 周一]

第五讲作业

请您谈谈陈鹤琴先生对03岁婴幼儿心理的七大特点,并针对其中一点加以举例。

答:陈鹤琴(18921982),生于浙江上虞。留学深造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幼儿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研究。

陈鹤琴对03岁婴幼儿的个案研究,还与家庭教育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颇有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他根据对儿子心理发展的追踪研究材料,把03岁婴幼儿的心理概括为如下七个特点,即:(1)小孩子好游戏的;(2)小孩子好模仿的;(3)小孩子好奇的;(4)小孩子喜欢成功的;(5)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6)小孩子喜欢合群的:(7)小孩子喜欢称赞的。然后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参照学习的性质与原则,归纳出早期儿童的101条原则,写成了《家庭教育》一书,这本书图文并茂,趣味盎然,直到今天,仍然不失为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好书。

在我班学生身上体现的最明显一点的是第四点,就算是流动红旗、卫生红旗他们也要和兄弟班级一较高下。今年他们六年级马上要毕业了,由于把重心转到了升学考试上,所以眼保健操、课间操、红领巾佩带等考核项目就没有十分注意,我们整个六年级的年级流动红旗在半个学期过去的情况下还没有争得一面。这可把同学们急坏了,大队委和班长召集班委商量对策,在班会课上做了战前动员。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年级就争得了年级流动红旗,在值老师宣布时,同学们都鼓掌庆贺。

 

第六讲作业

请您谈谈皮亚杰关于“幼儿时期‘自我中心化思维’的主要特点哪些?

答:1、直观形象性。他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只看到几个有限的表面特点或现象,只凭感性或直觉进行认识活动。如给他看两排等宽等量(58)的硬币,问他哪排多哪排少,能够数数的幼儿这时可能会以手点数,也可能直接凭感知,但答案大都正确,即两排一样多。当着他的面把第二排摆宽一些,再问他时,他就会认为第二排多了;有个别幼儿数数能力发展得较好,答错后经指点或要求他以手点数后再作回答时,则又能回答正确:皮亚杰把思维的这种直观性特征称为“中心化”现象,这只是自我中心化思维的一个方面。

2、缺乏可逆性。上述现象还表明,这时幼儿还不能动态考虑并协调好思维过程中连续转换过程的每一步,也不能从事物发展的来路再返回原出发点进行逆向思考,因之就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所以就睁着眼睛把一样多的硬币看成一多一少了。

3、绝对性。幼儿这时对外在世界的认识缺乏相对性,总是绝对相信自己的感知、看法和观点。例如,他可以准确地指出自己的左右耳,但却不能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在道德、游戏规则方面对家长、教师(也即权威)绝对服从和单方面尊重。

4、想象与外在现实的混同。这时期幼儿经常把自己的想象(包括想法和又见点)同客观现实相混淆,并以为它就是外在现实,由于他们常不能把想象与现实分开,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认识无限扩张,从而常常无意识地说一些“谎话”或者是“胡言乱语—:这都是其独特思维特点的自然表现,切不可批评、讽刺或打击。
   
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泛灵论”、“人工论”、“拟人化”的神话故事等认识上的奇特现象,它们都与自我中心化思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

5、另外,这时期存在着一种奇特的“自我中心化言语”: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幼儿说话时并不一定要别人去听或作出反应,有时只要一种形式上的“听者”或“谈话者”即可。二是谈话时总是不能从听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讲述,总以为别人对他所讲的事早已了如指掌了。

 

第八讲作业

请用一个实例来具体阐述早期教育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答: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释清楚什么是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1、具体性原则。2、及时性原则。3、兴趣性原则。4、差异性原则。5、自发性原则。6、环境原则。7、发展原则

自发性原则:这个原则是近代进步教育家们所一贯强调的。它认为,幼儿富有自发性。我们要把它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通过幼儿本身主动地进行体验和活动,这种自发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变成自觉性。例如,幼儿在冬天打碎了玻璃,你只是消极地批评一通,即让人把玻璃配上,也许对他教育不深。如果让他自己自发感受到北风的寒冷,在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再晓之以理,培养他爱护公物的品德,教育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因此,只要在教育中以自发性为出发点,进行引导,就能奏效。

这点我父母绝对是我的榜样。小学三年级我就要负责洗碗,因为我年纪小中午休息时间又比较短所以我洗的是晚上那一顿的碗。记得刚开始时我那是一百个不情愿呀!每天想尽一切办法逃避这个责任,可我们家的规矩就是一经宣布很难更改……有一次我实在不想干,罢工睡觉了,心里想:反正爸爸妈妈会帮我干的。结果等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天!碗还摆在那儿!!!我无奈地把碗洗干净了,当然,那天早上我没有吃成早饭,上学也迟到了……

 

第十讲作业

在训练孩子语言时,发现孩子出现口吃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口吃发生的原因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幼儿刚学说话,由于语言功能不发达,需停顿四五次才能说完一句话,这属自然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此现象会逐渐消失。而5岁以上的儿童出现口吃,只有进行有效的矫正方可治愈。因为口吃是一种功能性障碍,发音器官一般没有病变,以心理治疗为主。如果您的孩子或周围有亲戚朋友孩子出现口吃现象,那您不妨从以下途径给予指导:

1)关心体贴孩子,告知他的发音器官是正常的,只有放下思想负担,坚持练习,一定会治好的。

2)周围的人不要指责、嘲笑、模仿和过分关注他,让其慢言慢语,多与人交往。逐渐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鼓励其当众踊跃发言。久而久之,口吃会自然消失。

3)进行语言训练时,注意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如发音练习,由词到句,由短句到长句,配合音乐节拍,效果会更好。谈话对象可以先是家人,然后是亲戚朋友,再是老师、同伴、同学,让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4)阳性加强法。孩子出现口吃时,不予理会,若其讲话未出现口吃,则及时鼓励和奖励,这样,会使无口吃语言得到强化,发生频度增高。这对于口吃矫正治疗非常有效。

5)如果孩子焦虑、紧张、肌肉痉挛,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小剂量抗焦虑药物。

我的邻居小妹现在21岁,她有轻微的口吃,我想请问老师对成年人的训练是不是也遵循以上几点或是有更深层次的方法?谢谢。

 

第十一讲作业

请结合要扩大幼儿的生活范围,引起广泛的兴趣这个早期教育方法,具体说明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整天关在家里是提不起学习兴趣的。有条件的父母要多注意培养孩子观察周围世界,从小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在世界万物面前,让他看、模、闻、听,甚至品尝,这能极大地激发起童心的探索愿望。要到各处游览,去博物馆、动物园和公园,参观名胜古迹。大自然是一所大学校,在那里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可以大开眼界,随处可以学习到新鲜的知识。

提高孩子广泛的兴趣。要注意培养幼儿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来发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才能发展的契机,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给孩子带来学习的愉快,在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因而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认为这个方法不仅对幼儿管用,对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是承认也是很有作用的。一个小故事:英国女王在位50多年了,相较于自己的子女,她和丈夫的婚姻真可算是一个很好的极致榜样了。其实早在女王还是一名情窦初开的少女时,国王和王后就带她满世界巡游,就是希望她能见遍适龄的欧洲王子,挑选自己的意中人,以免出现父母强加给公主一个不得不进行的婚礼。(感叹一下,王室婚姻也真是不容易呀!)年轻的公主对美好的婚姻的生活充满着好奇与兴趣,父母在旁边的旁敲侧击使孩子保持清醒,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发展了。公主也没有辜负父母的苦心,她的丈夫经过了六十年钻石婚的考验证明:这是幸福的一对。

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年轻的王子让父母十分不放心,于是对他有着诸多限制。让他对什么都是兴趣缺缺的感觉,到了适婚的年龄没有人告诉他到底应该怎样挑选既符合王室要求,又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结婚对象。等到辛普森夫人出现时一切对国王和王后来说都晚了。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在孩子幼小时很重要,对长大甚至是已经成人的孩子同样重要。

 

第十二讲作业

请您谈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答:对儿童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是:充分的抚爱、充实的生活、平稳的环境、艺术的陶冶、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1、充分的抚爱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

2、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

3、平稳的环境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

4、艺术的陶治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

5*健康的躯体

健康的躯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躯体的健康同先天的条件有关,然而后天的保护和锻炼亦十分得要。要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的发展,就必须同时使儿童有健康的身体。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条件外,促使儿童心理健康的条件还有很多,如经常与同伴交往,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父母的直接影响等,这些都应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