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类型:大脑受过损伤,争取全面发展,各业成绩优异。
家庭背景:职工家庭,母亲是工厂干部。
家教特点:对孩子不作奢望·家长善于学习,以身作则·按科学方法育儿
我的儿子李文群4岁时患了“乙脑”。为这病送命的人很多,轻的也都落下后遗症。孩子出院后,脑电图、脑血流图严重异常,医生一再叮嘱,以后他不能用脑子,要事事顺着他,保持心情舒畅,维护和恢复他的大脑功能。当时,我简直要急疯了,真不敢想象我的儿子将来是什么样子,但我也决不甘心儿子就此不成样子。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的手里,倒不如说握在母亲手里。”对,我要做个负责的母亲,不能让儿子智残再心灵残、性格残、品质残。(更不能把有残疾的孩子推向社会。)我决心全力以赴对这个特殊的独生子进行耐心地教育。
我在焦虑中冷静下来,先设计出一个理想的儿子,这设计应符合孩子实际,即没有奢望,只求他具备健康的思想品德,掌握一定的知识,拥有强壮的身体,长大能正正当当地做人,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设计教育孩子的方案很重要,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求不宜过高,应该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
以身作则,点点滴滴影响孩子
在孩子的榜样中,最重要的是父母本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微妙地迁移到孩子身上。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你们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欢乐、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意义。”父母的每个动作都是示范,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有人说孩子在家学不坏,在外边也学坏了。社会上有不良风气,这是现实,这就更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关键就要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榜样,那么家长的一言一行自然就是孩子的行为标准,他就不会或很少去学别人的不良行为。(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家长者,不可不慎啊!)
比如,他上一年级时,由于给他治病,家中生活困难。一次我买了两条鱼,他高兴极了,盼着快点吃。我说:“明天送到你奶奶家去,你和奶奶一起吃。”他就在日记里歪歪扭扭地写着:“妈买了鱼舍不得吃,送给奶奶吃,我长大了要像妈妈孝敬奶奶一样孝敬妈妈。”后来大人工作累了或有病,他都能主动、周到地照顾。一次晚上我犯了心脏病,正好他第二天期末考试,他怕自己睡着了,就整整坐了一夜照顾我。
学校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我把27年前我用的《雷锋日记摘抄》找出来给他学,讲我们小时候怎样真心实意地学雷锋。孩子确实动了心,后来他以《找书》为题写了一篇有感想的作文。
有时感情的感染力比空口说服更深刻。他会从交谈中体会出父母情感的真伪。教育孩子要拿出真情实感来,才能深入孩子心中,变成他的自觉行动。一次学校组织学雷锋活动——扫大街,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决不能在孩子面前说这是搞形式、走过场,这等于在孩子面前做反面宣传,不要污染孩子的纯净的心灵,在没有更好的形式出来之前,这就是必要的宣传形式。活动结束回到家,他就洗了一大盆衣服,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学雷锋不能光在外边学,在家也得学呀。他说得是那么认真,做得是那样自然。班上同学有了困难,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经济上,他都能主动帮助。
循循善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他大脑受伤,智力受到影响,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我一方面带他到各地千方百计求医治病,一方面帮他树立信心,培养他的意志,给他讲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讲身残志不残的人,讲身边的人,帮他树立能够理解又乐于仿效的榜样,使他头脑中形成理想人的形象,播下理想和志气的种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是成功的关键,理想是指路灯。有理想、有信心,就有了方向和动力。) 他上小学第一天说:“妈,我姥爷小时候没上过学,后来上了大学,创了奇迹,我也创奇迹,‘大脑炎’也能上大学。”几句话说出了他的信心和志气,虽然这是几句孩子话,但这是成功的开始。
在二年级时,他写张纸条贴在墙上,“人有志,志不移。无志者万事成磋砣——李文群9岁生日自勉。”再次表示了他的意志和信心。如果说他第一次立志还是孩子的话,那么这次就有点真格的了。持久的决心是他形成和实现理想的保证,那纸条在墙上贴了两年多。
五年级时,他又写了一张纸贴在墙上:“多学为善,要学必专,扎实为一,志达智达。”并且每天坚持做40道练习题,我觉得奇怪,后来才知道,他在一个月前数学测验得了个69分,逼得他写了“志达智达”的决心。他用意志和信心扫清了这个69分的阴影。后来,他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五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全部数学,并做完全部习题,以学校总分第二的成绩升入了初中。
在培养他的信心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他的求知欲望和自学能力。孩子的习惯是父母有意识培养的。在孩子活动之初就要着手培养,他小时候问问题,我就找本书看着给他讲,使他认识到书是个好的东西,书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他识了些字以后,也就学着看书。书成了他的老师、好朋友。后来他真的看起书来就没够,我就尽量给他借书、买书。这与他的大脑治疗又有了矛盾。于是,对他如痴如迷地看书,既要引导,又要适当控制或强制休息。由于引导与控制较为得当,他大脑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同时也逐渐培养了自学能力,在学习中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在自学“笔算开方”时,他虽然用了一个星期才弄懂,但他也不轻易问别人;自学“对数”部分时,我要帮他点一点,他不肯,也顺利地学完了。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他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正是这种自觉的、强烈的“好像出自本能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学习成绩。
为了减少他学习中的压力,减轻他的大脑负担,我有意识地将他学习中的难点提前分散,引导孩子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孩子学习中将出现的难点提前引导,使他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比如:上小学后速算较难,我在他2—5岁时经常和他玩扑克中“十点半”的游戏,尽快给他牌,他既可从中学会认识数字,又练习了速算。这个游戏中有“半点”,他在多次的玩中知道两个“半点”加起来是“1”,增加了小数的概念。这样,当他学小数时,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如上高中后,学习立体几何,对立体概念的理解是关键,我让他从小玩橡皮泥,先画出各种简单立体图让他看着捏。上初一后,又带他去工人夜校制图班听课,他逐渐有了较强的立体概念,对较复杂的零件图他可以看懂并捏出来;而较复杂的零件,他也可以准确地画出图纸,这对以后学习立体几何、制图等都会减少一些难度。
培养多种爱好,使孩子多方受益
从小我就注意培养他的多种爱好,教他下跳棋、象棋、军棋、围棋……带他钓鱼、游泳、摄影、听报告……引导得好他样样都能学出名堂来,围棋还得过两次区级第二名。
有个教育家说: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它能促进脑和智力的发展,提高他的能力,心灵与手巧总是相辅相成的。这首先要给孩子自由。
五年级时,他开始喜欢摆弄电器。我没有怕这怕那而限制他的发展,主动给他买了电烙铁、万用表、零件、书……让他注意安全。不知他烫过多少次手和衣服,但也很快懂得了一些电的知识,做了很多门铃、发光发声玩具、眼睛调解器、话筒、音乐贺年卡……总是有“新产品”问世。他还偷偷地为我的同事做了一个“石英报时器”(她爱人眼有病看不清表),他在玩中还能想到别人的疾苦,大家都夸他是懂事的孩子。为了玩出花样来,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向大人求教,他还自己学着设计电路。六年级时自己设计“电子仿声器——快乐的朋友”,能发出14种声音,获得区青少年艺术节作品一等奖。在玩的过程中,他懂得了许多理论知识,在动手动脑方面都得到了锻炼。
上初一时,他准备组装一台电子计算机,要花200—300元买零件,但买来买去买不齐。在这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父母电子文盲的帽子也许是摘不掉了,可孩子却正是学习的好时候。我狠狠心花1000元给他买了一台“中华学习机”,当时,这是我们家最高档的商品了,他从这里学到的东西是不可估量的。
花上千元给孩子“玩”,似乎不易被人接受,但听听孩子的话:“这计算机真好,真练脑子,我不留级,以后少念个自费学校,一定不让这一千多块钱白花。”何况还不是这样简单的等值代换呢!所以该花的钱一定要舍得花。我认为不被人理解的应该是:家长眼睛盯着彩电,手搓着麻将,嘴里却数落着孩子不好好学习。这样孩子能服吗?教育能有成效吗?
有的家长怕给孩子自由太多,玩散心了,耽误学习。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孩子没有正当玩的东西,就只好去“野”,不是玩散心了,而是野散心了,只要安排得当,玩会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和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孩子往往在玩中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从一定意义上说,玩也是学习。问题是家长要注意孩子玩什么,怎么玩。)
我还抓住各种机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开阔视野,丰富他的知识。
在他五年级放暑假时,我有机会带他去听一位教授的创造学讲座。因人太多,每天只好在会场门外听几个小时课,中午还要钓两个小时鱼,鱼钓了不少,课也听出了门道。3天课讲完,老教授问他:“天这么热,你怎么在外边坐得住呢?”他说:“你讲得太棒了!”又问:“你有什么想法?”“创造学太有用了,应该让小学生都学。”他还给老教授提出了一个不同意见,老教授动情地说:我带了这么多年研究生,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今天一个小孩听出了问题,看来我的创造学这次讲的是最成功的。他们俩到现在还通信,成了忘年交。通过那次听讲座,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意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起了很大作用。
我认为发展孩子的多种爱好,支持孩子玩好,他会把在各种活动中培养的好方法、好习惯迁移到学习上,也会使他受益终生。
家长再学习,才有教子主动权
为了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我参加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举办的心理函授大学。学习了两年“儿童与教育”专业,系统地学习了39门功课,受益匪浅。(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有可能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对儿子,我没有采用对一般弱智儿童的教育方法,仍然采用了诱导的方法。有一件事对我启发很大:孩子3岁时曾问我4减7怎么算?我没有因为他小而回避他,给他讲了负数的概念,并问他:“你高4尺,妈高7尺,妈比你高几尺?”“高3尺。”“你比妈高几尺?”“啊,不高。”“也可以说高,这就是4减7等于负3 ,你比妈高负3尺。”我想即使他听了不懂,也让他脑子里有个负数概念。没想到4岁他住院时,有人问他,“奶奶给你带了什么东西?”“带负1个苹果。”人家听不明白,他又说:“奶奶什么都没带,吃了一个苹果走了。”当时我一阵惊喜,突然发现半年前我们关于“4减7”的谈话收到了意外的效果,发现我儿子还没有傻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他提醒了我不论孩子大小,提出的任何问题都必须认真回答,即使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也要引导他不要轻易放弃,要积极去寻找答案,大人有了答案要及时告诉他,培养他“不到黄河不死心”的精神。这同时坚定了我对他进行诱导教育的决心,也正是这“4减7”的对话,使他在五年级自学负数部分时,很顺利地就通过了。家长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帮助儿子学英语,在他小学三年级时,我上了一年英语夜校,这对孩子的英语入门起了很大作用。他上英语课后,回家也能有“共同语言”,每天几句话似乎没什么,实际对增强他的英语意识是很有益处的,不但充实了自己,帮助了孩子学习,同时也给孩子树立了“学无止境”的榜样。家长的用心良苦孩子是理解的,大大地促进了他的学习积极性。
有人问:你的孩子品质好,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朴素,表里如一,你是怎么教育的?我认为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件麻烦事,需要的是耐心,十几年如一日的耐心。
对孩子的爱要稳定,教育要持之以恒,最忌忽冷忽热,忽紧忽松,或打骂教育,不要孩子高兴大人也高兴,孩子不高兴大人也不高兴。更不要等孩子犯了错误再教育,应以预防为主,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随时的、持久的,要晓之以理。讲道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大人在火头上时,更要把理讲得有情有味让他爱听。即使犯了错误,也要对事不对人,既要严厉批评错误,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对错误不能一次批评了事,应有继续严格的要求和措施,又要防止唠唠叨叨,以防孩子产生厌烦心理,更不要用打骂来加强效果。天才不是打出来的。打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抗药性”,甚至积淀成心理“残忍性”。
通过十几年的耐心教育,这个大脑受损伤的孩子具有了健康的心理、正确的学习方法、健壮的身体。上初中后,他多次参加学校、区、市级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竞赛,物理论文、科技发明创作竞赛都进入了前三名。
今年他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高中。从某种角度上看,我已成功了一半,要想孩子成才尚需加倍努力。
这孩子的“韧劲”很大,使我对那一半成功充满了信心。上初三时,承德市举行中学生物理小发明小制作比赛,我说初三课紧,把以前做的随便交一个吧。他一定要做个能达电压1.5伏以上的小发电厂,开始我们竭力泼冷水,他还是坚持做。一个多月了,做几个都是失败,他还在做。劝不行,气得骂他,他还是做,我只好求他:“儿子,求你别做了,我憋足了劲要揍你!”“妈,做不成我比你气儿还足,只是没有具体出气目标,比你还难受呢!”又过了一个月,电压终于能达到0.5伏了,我说你快交了吧,达到1.5伏是不可能的。但他还是彻底拆了,最后6天,他每天做到后半夜3点,在临交作品的前一天晚上,他又拆了,我急了:“再拆,明天连这个也交不上了!”“达不到1.5伏我宁愿不交。”他又重新缠了个电机,第二天早晨,一个电压能达到1.6伏的小火力发电厂终于做成功了,这个制作获得了全市一等奖。
他这韧劲,就是我后一半成功的希望。
评点:这位母亲的育儿经历感人至深!一个脑部受严重损伤的儿童成长为一个有一定创造思维和能力的优秀中学生,家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典型事例起码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一、家长的高度责任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面对脑部严重受损的儿子,这位母亲深深感到独生子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因自己的失职给社会增加负担,从而树立了要“做个负责的母亲”的信心。正是这种对后代、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责任感,给了她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成功的家庭教育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育儿方法。有一个符合全面而实际的育儿方案,以正面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成才的信心;家长处处以身作则,用榜样感染、熏陶孩子;引导孩子在玩中学,既分散了学习的难点,又有利于孩子脑伤的康复,培养孩子的多种爱好,千方百计鼓励孩子动手动脑等,这些方法符合教育规律,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必须有良好的素质,并不断完善提高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对家长的教育。文中这位母亲可以说是一位有良好素质的家长,更可贵的是,为了当好孩子的良师益友,她时刻没有忘记完善、提高自己,这恐怕是她育儿成功最关键的因素。作者:韩玉玲 来源:家庭教育网刊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