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原创:教师数学案例带来的思考(教学感悟)

16年前 [08-12 00:28 周二]

教师数学案例带来的思考

在新理念和《纲要》的指导下,我园组织全体教师观摩了谢卫琴老师准备的“中班数学——连一样多(3、4)”操作活动。中班参与教学设计和前期准备的教师,在这次活动中感触特别深,这节教学活动的环境创设、教具准备非常充分,大家课后的收获也特别多!

近一年来,我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案例为载体,立足于园本研究,带来全园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理论通向实践、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有效途径。

平常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孩子们使用的操作材料老师们很少更新,基本是‘老三样’,偶尔添设操作材料,老师们也尽量以简单为主。虽然教研活动中我多次强调更换主题环境和操作材料的重要性,可收效甚微。因为这次开展的是教学比赛,这节数学活动老师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更新上下了很大工夫,教学效果也与老师们平时在班里组织的大不一样。活动刚开始我让上课的老师自己谈,是想听听她自己对这节教学活动的感受,没想到老师们讲述的兴趣非常强烈!大家从幼儿的完成情况、感兴趣的程度入手,总结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实现的,儿童是不断发展的,支持儿童发展的环境也应随着儿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变化”应该是班级环境最主要的特点。

另外老师们也意识到了:大家在教学中仍然没有脱离“教”的模式。虽然新《纲要》的学习从未间断,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融合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可是教师在实施案例的过程中,“两头不通”的情况仍然存在。(一是课题理念与案例内容不通,也就是说,教师对案例内容的理解不能或较少能与课题思想和理念建立联系。二是案例内容与教师行为不通。也就是说,教师执行案例的过程,其教育行为与案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不相符。)

在大家畅谈常规培养的重要性时,陈老师提出了:幼儿兴趣容易转移和教学手段多样性的问题,大家一度陷入困境。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老师们每天和思维活跃、天真可爱的孩子打交道,不知道会有多少意外的状况发生;也不知道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会吸引孩子多久……此时我积极鼓励大家多做有心人,以表扬、鼓励为主,多关注幼儿在常规培养中的快乐体验。以宽容、接纳的胸怀允许幼儿出现反复不定的状况,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同时我还及时接过问题加以引导,让大家明白:1、当常规转化为幼儿的习惯行为后,老师们还要随幼儿出现的反复情况,强化常规的执行过程。2、教师、同伴与幼儿自身的表扬、奖励、激励是形成良好常规与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3、让幼儿在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体验由此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与美感。

接着我把大家领入到对记录单的关注上。以往组织教师到乌鲁木齐参加数学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活动如何设计,达到了什么教学目的,使用了什么教具等。直观效果好的,大家就照着学。不太注重分析:‘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依据的是什么,对孩子是否合适’。这样的活动尽管年年搞、月月交流,可教师业务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提高,仅仅停留在依样画葫芦或形式翻新的层面上。这次教学研讨活动中,当老师们流露出对幼儿‘会记录、讲不清楚’的现象表示困惑时,我抛砖引玉,提出问题:“你们想让孩子说什么、怎样回答问题?”当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我又提出问题:“老师们设计记录单时想让孩子记录什么?”问题一出来,大家的兴趣来了,开始积极的思考,通过对操作过程的回忆,大家明白了记录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记录是帮助幼儿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引导幼儿理清思路,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养成幼儿自主表达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最后我告诉老师们:数学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不能生搬教材、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每个教学环节,大家都要清楚‘解决什么问题’;每次提问,老师们都要明白‘你想让孩子说些什么’……如果还有老师心存困惑,教学中有问题一时没法搞清楚,下去再翻翻书、查查资料,接着幼儿园还会进一步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大家还有机会商讨……。

这次教研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积极思考、情绪高涨,气氛非常活跃。大家感到这样的研讨活动既能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工作的指导性,改变了‘一言堂’的教研模式,创设了一种互动、宽松、自由对话的新型教研模式。最终大家清楚了:我们过去所熟悉的实施案例的陈旧方式已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师自己专业成长的需要了。我们必须从‘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中脱离出来,通过研究的过程,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逐步能从幼儿发展的需要出发,走出案例的束缚,创造出本土化的适合本班、本园、本地幼儿需要的活动和教学思路。

   2008年6月10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