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二学科家长教子基本能力(16—19作业)

16年前 [08-15 01:10 周五]

 

第十六讲

作业:

一、填空题。

1.孩子在学习中家长只是配角 ,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做学习的主角 。陪读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2.孩子学习知识主要是依靠 学校 教育。在这一点上,家庭教育不能代替 学校教育。

3.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一般一定要先从帮助、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下功夫。

二、简答题

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习?

答:家长要明确自己在指导中的地位只能是配角,让孩子做学习的主角,注重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增强教育意识,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不要给孩子当拐杖,让孩子自主学习,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起到指点作用就可以,并用和蔼的目光,鼓励的语言激励孩子。重视:感觉学习、动作学习不用过多的信息一层一层地把孩子包裹起来,使孩子动弹不得。

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善于引导,使孩子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孩子自己做学习的主角。

1、孩子的知识教育,主要依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可代替学校教育。

2、家长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家长在教育艺术上可以是位天才,但不可能是一位全才,如果家长以全才的标准要求自己,会引起无端的困惑和自责。在指导孩子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家长角色过了,孩子的能力就一定会弱。

3、家长在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中,家长的功夫要花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来进行逐层提高孩子自我学习、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4、注重指点学习过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一般一定要先从帮助、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下功夫,把细节决定成功的思想从小就灌输给孩子,并变成他自己的财富。我们要很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得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平时是否认真去学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在考试时你是否认真阅读每一题的题意等等。

5、指点孩子学习不要面面俱到,感觉到了就行了,否则就变成了唠叨,唠叨的结果是使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发展孩子厌恶学习,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思考题

1家长不可能是全才,即是全才,也要培养孩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家长角色过了,孩子的能力一定就会弱了。谈您对 这句话的看法。

答:我认为这句话非常正确,家长的角色过了,包办代替多了,必然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就缺乏了思考,最终害了孩子。家长指导的目的是为了放开手让孩子学习各种能力,孩子的能力提高是通过学习锻炼操作得来的。家长在这方面肯定优于孩子,如果家长因为孩子做的不好,或因为慢而不让孩子操作,那么孩子在知识和技能学习、感觉学习以及动作学习方面就会会越来越差,这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因此家长要培养孩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主动学习,家长做好指导帮助就行。

 

2细节决定成功的思想从小就灌输给孩子,并变成他自己的财富。我们要很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得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平时是否认真习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在考试时你是否认真阅读每一题的题意等等。针对这个问题您是怎么做的?

答:这句话非常正确。如果做事情能把握所有细节那肯定能成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一般一定要先从帮助、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下功夫,把细节决定成功的思想从小就灌输给孩子,并变成他自己的财富,使孩子终身收益。要注重学习过程,避免纠缠结果。

1、不要唯分数论,只要学习过程做好了成绩不会差,我们爱的是孩子,不是孩子的成绩。

2、一方面,家长指点孩子学习过程包括指点具体过程中的细节。

3、另一方面,关心过程不能事事追究过程,偶有失误,家长不一定非要计较不可。

第十七讲

1、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

孩子的人身安全保护最令家长担心,但是孩子又必须离开家长独立活动。所以,除了家长给予孩子悉心的保护,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人身安全的自我保护的观念和能力,要把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在生活中我们要随时将听到、遇到和想到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事例,及时地告诉孩子,让他树立安全的观念,学会自己爱自己。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与自我保护意识结合起来,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伤害,以及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2、加强心理安全保护。

父母在对孩子的人身保护上应该说都做得比较主动、积极。在对孩子身心保护上,也就是人格、人权的保护上并不是做得很好。父母、老师、同伴不正确的评价、惩罚、家庭内部发生争吵、打架、父母分居离异或死亡等,都会使孩子感到特别恐惧。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安宁的成长氛围。现代的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偏弱,家长要适时注意提供机会,让孩子得到锻炼。

3、家长保护孩子不受社会不良影响。

一是净化孩子家庭生活环境,对中小学生来讲,家庭影响大于社会影响,这是第一防线。二是提高孩子自身的抵御能力,任何坏影响都要通过孩子的弱点才能起作用,家长要以坚决的态度反复讲明不良现象的危害,让孩子从观念上筑起警界线,鼓励孩子勤奋向上,不讲吃穿,不虚荣,以追求享乐为耻。

4、把欢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保护孩子童年的欢乐,并不是给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百依百顺的满意,而是给孩子拥有自然成长的欢乐。孩子童年的欢乐并不来自成人世界,而是来自孩子们自己的世界,孩子的世界只属于孩子,家长只能给予保护而决不要去干扰或取代。

第十八讲

什么是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常见于学龄儿童,以女孩为多见。这类儿童常常因学习成绩差,对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对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看法非常敏感,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孩子有焦虑症的原因?

1)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苟求,只知望子成龙,而不考虑这些要求是否超过了孩子智力发育不平,孩子摄于家长的权威,整天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导致了过度焦虑反应。

2)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家中对其百依百顺,这同样使孩子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当孩子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或学校中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时,就容易发生过度焦虑

3)有些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度地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搞题海战术等,教育内容过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孩子负担太重,接受不了,也易形成过度焦虑反应。

如何疏导?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循循善诱。对于孩子的学习要求,应注意到孩子的年龄、智能水平,不能马虎,也不能苛求,不溺爱,也不放纵,使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儿童,从小得到健康的发育。

其次,要讲究教育方法,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并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充分的娱乐时间。

三是告诉孩子她很棒。引导孩子从主观上努力克服焦虑,当症状逐渐消失后,要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消除过去那种紧张的心理,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其开朗的性格,防止症状复发。

第十九讲

我对创造力的理解

最初,对“创造力这个词,有所了解、并带来震撼的是:从网上获悉黄全愈博士、根据自己的孩子分别在中国和美国接受的不同教育、所写的一本《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当时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在报纸上、网上有所转载,新疆的书店还看不到发行的书籍。看到书中的部分内容转载后,我迫不及待的通过多种渠道购得了书的全稿。一气呵成之后,我又多次阅读,每次书中的文字带给我的震撼、都让我很久不能平静……

黄全愈博士以‘孩子在中国学画、兴趣浓厚,展现出来的优秀作品让许多成人望尘莫及;到了美国却什么都不会、开始不喜欢绘画,脱离了老师的范画什么都画不出来?’博士迷惑的同时开始观察、对比孩子接受的两种不同教育的区别,并震动了……

绘画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在中国的学画过程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而在美国学画是需要“心”的参与,是一个自我构建、创造的过程。眼睛里的画职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中国孩子画完画会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只问“好不好”。

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去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养孩子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就要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月亮出现,要去鼓励孩子打破常规的举动。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家庭中,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细心的家长就不难发现,孩子随时都有创造的潜在能力,关键是家长如何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贵在家长做有心人,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振兴,一个民族要独立,就要培养大批创造型的人才,有研究表明:3—9岁是人的创造里发展的基础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点燃创造的火花了。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创造性行为的认识,对待孩子的一些创造行为看作是异想天开、调皮或是添乱,往往不予理睬,或是粗暴干涉,在无意中伤害、压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