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对创造力的理解
最初,对“创造力”这个词,有所了解、并带来震撼的是:从网上获悉黄全愈博士、根据自己的孩子分别在中国和美国接受的不同教育、所写的一本《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当时这本书的部分内容在报纸上、网上有所转载,新疆的书店还看不到发行的书籍。看到书中的部分内容转载后,我迫不及待的通过多种渠道购得了书的全稿。一气呵成之后,我又多次阅读,每次书中的文字带给我的震撼、都让我很久不能平静……
黄全愈博士以‘孩子在中国学画、兴趣浓厚,展现出来的优秀作品让许多成人望尘莫及;到了美国却什么都不会、开始不喜欢绘画,脱离了老师的范画什么都画不出来?’博士迷惑的同时开始观察、对比孩子接受的两种不同教育的区别,并震动了……
绘画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在中国的学画过程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而在美国学画是需要“心”的参与,是一个自我构建、创造的过程。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中国孩子画完画会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只问“好不好”。
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
创造力是指打破常规去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要培养孩子这种创造的特性和能力,就要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月亮出现,要去鼓励孩子打破常规的举动。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环境。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家庭中,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细心的家长就不难发现,孩子随时都有创造的潜在能力,关键是家长如何发现、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贵在家长做有心人,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学会欣赏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振兴,一个民族要独立,就要培养大批创造型的人才,有研究表明:3—9岁是人的创造里发展的基础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很难点燃创造的火花了。目前许多家庭中,由于家长缺乏对孩子创造性行为的认识,对待孩子的一些创造行为看作是异想天开、调皮或是添乱,往往不予理睬,或是粗暴干涉,在无意中伤害、压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