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载:生与死的诠释(人生感悟)

16年前 [08-09 22:42 周六]

生与死的诠释

                 (/歌飞   045)

 

有个老头,饱受饥饿,有一天碰到了富家宴,他一连吃下五碗拉面,然后一头砸下来,猝死在桌上,脸上带着笑容。有人说:“这人是幸福的”。

又有一家人,女恶男卑,丈夫有一天终于忍无可忍,暴怒之下砸掉所有的家具,劝架的邻居有人多是指责这位丈夫,但也有人说:“这也是一种出路”。

死是生命形式的毁灭,毁掉就是渐次地死亡。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死是对生命过程的截流,生命的全部意义最终要在死的形式中显示,有盖棺定论之说。一个人不能勇敢地面对生命,就应该勇敢地面对死亡,因为死是对生的升华。只有参透了死,才能算真正的领悟生。

我国古有“寿终正寝”之说,所谓正命而亡者为寿,非正命而亡则为夭。一般地看,这种正命而亡可能恰恰说明其生或死都毫无意义。

 

重建与新生,未尝不是为了毁灭。远古恐龙时代的湮灭,乃是以整体覆亡为代价,启示生命群体的轨迹。

悲剧的意义在于毁灭,毁灭的意义又在于重建与新生。毁灭是一种印证,是对存在的否定,又是对存在的验证。正如,扳倒一棵树,才能看到树根有多广,树叶有多密。

文天祥用他的死来开启后继,岳飞用他的死来辨明忠奸,杨业用他的死来激励儿孙,谭嗣同用他的死来酬国人之觉醒……“一个人要成为强者,就是要正视死亡,果断地、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这是人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海德格尔语)

死并不可怕,到了必死的境地,死便成了一种坦途,一瞬间的作为化作永恒。

夸父的死是对上天的疑惑,屈原的死是对生命意志的疑惑,水浒英雄的死是对国家社稷的疑惑,金陵十二钗的死是对爱情的疑惑,王国维的死是对华夏文明的疑惑,梅艳芳的死是对生存意义的疑惑……疑惑而赴死者,是烦生命之所烦,畏生命之所畏。忧戚、郁闷、怨恨是生命之烦,恐惧、绝望、着魔是生命之畏。(海德格尔语)

生不如死者,是生的力量陷入黑洞、深渊,心灵窒息,能趋于疲,眼看着燃灯将尽。

而有很多人,会阒无声息地死去,就如成批杀掉的猪猡,托体同山阿,千万年之后化为泥土不着痕迹。长寿又如何?没有使命,失重了的虚脱,成为“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书名,原名《布拉格的春天》)

假如一个人,经过多年的奋斗,平常地,他积蓄起巨大的财富,财富多了则后人不甚努力,成了所谓败家之子(如曹雪芹)。然而,只有假手于败家之子,才能看透人世的悲衰,创业的艰辛。不能建设了,就不如毁灭它,反其道而行之,未尝不是一种出路!

执着于一个向度,则超重、胶着、低迷,没有回头一笑的洒脱,那便成了上古传说中的棋局----“珍珑”。

不论是巨富或是高官,都是有死的代价的,正如毛泽东一统江山,高居其位,是以无数亡魂的英灵作为代价;曾国番发了隔夜财,位列三卿,威高震主,是以太平军的覆灭为代价的。一将名成万骨枯啊!

可叹,世之艰辛,生之珍贵!

当李叔同托身为“弘一大师”之时,是以毁灭李叔同为代价的。李叔同是何等奇才,“二十文章惊四海”。

 

生命的形式是一种膨胀的能量形式。有膨胀就有收缩,当生命膨胀发展之时,人人如斯欣喜;当生命萎缩颓败之时,则又扼腕痛恨。悲壮者必有流线形的膨胀,遭到突然的拦截,断口处,乃见生命壮丽的纹路。

没有毁灭的壮丽,哪有建树的辉煌?佛家“舍利”,如凤凰涅槃,那是古佛精灵的凝聚,取譬舍己利人,所以才会潜藏巨大的能量和启迪。般若之能“照”,直观众相之相,达到“有以玄通,物我俱一”的境界,这时照见,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前奏。正象爱因斯坦所说的:当任何有形体的物质达到光速时,物质形体消失了,全部转化为光能。

能量,本身没有多少意义,意义在于积蓄起能量的这种形式!不同的形式,积蓄起或大或小的能量,才展现出生命的美奂美仑!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德性,老子称之为“德”,就是“得”道的意思。所谓“器”之可论大小,源自生命形式之优劣。

精妙的形式往往是千年难遇的巧合,所以能绽开绚丽的生命之花,也许只有等到花之凋零,方见花的美妙绝伦。

地狱,是天堂的倒影,舍生取义,敢下地狱的人,何尝不是天堂里的精魂?!

海德格尔对于死的诠释,道出了生命形式基本的流程----烦、畏、死。当流星划破夜空,那优美的弧线也划过我们的心灵,在这道弧线里,人们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当春秋代序,草木零落,人们了解到自身的节律;当地震与海啸、疾病与灾难来临,方知生命形式的脆弱。

可怕的是发现长寿与短命都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与流星相比,则无不为寿;与日月相比,又无不为夭。然而寿与夭,谁更有意义呢?

所以人们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一种永恒的生命诠释。西方人的执着、儒家的仁德、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涅槃,都是从不同的意义上寻找一种复归之路,期求以最短小精妙的形式获得永生的意义。

只有近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才发现了瞬时超距的奥妙,找到了能量与形式相互转化的直接通道----相对论,这才代表一个时代的发轫。这将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时代,因为相对论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原子弹爆炸引发的震动。

生命实际上是时空遂道里绽开的一朵朵美丽的昙花,转瞬即逝,而又嫣然婉在。

 

永恒

爱使人永恒,抑或伟业丰功随人不朽?德使人广厚,抑或作品可以不朽?信仰永恒,抑或灵魂可以不朽?乃因生命的有限形式,找不到真正的答案,“有限”,就是生死啊。

我们的印象是:走过的一天就是死去的一天,走过的一刻就是逝去的一刻,我们生活在此时此刻----活在当下;但生命的形式却在不断地层累,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地拓展。有人说:人世间最终的意义也许在于:“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面对大海,本来没有一滴水的意义;面对无限(超距),本来没有有限(瞬时)的意义,可是在生与死两端,却又是首尾相接,古印度人提出了最原始方法----涅槃,这与相对论却是遥相呼应。

只有时空拓展,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生命层累,没有生和死。如是说,不过“以死鉴生”罢。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