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楚天都市报》报道: 2008年12月16日,武汉市9岁的彬彬(化名)赤裸着下身,胸口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三年级期中、期末如果不考全年级第一的话,就到学校门口去站着。”在寒风中哆嗦着走过小区。孩子的腿上、屁股上是一条条的红色伤痕,孩子的父亲手持皮带,一边打,一边大声教训,孩子则哭叫着。有人上前劝阻,但父亲根本听不进去,赶着孩子继续朝前走,一直走到靠近孩子学校的地方。记者了解事因时,他的母亲说:“以前一直考全年级第一,今年只考了第五,没达到他父亲的要求。”
看到这个案例,我很沉重。因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成绩而引发的极端事件岂止这一个?由此而引发的家庭悲剧也数不胜数啊。我在想,9岁的彬彬是否会因此而给他留下一生的心理创伤?他的父母是否真的意识到他们无知而犯下的过错?孩子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当我们的父母不习惯用“两只手”和“眼对眼”的教育而习惯于用“一只手”教育的时候,一个个问题孩子就产生了。一个有问题的学校不能毁灭一个孩子,但一个问题家庭所造就出的问题孩子,任何一所学校都改变不了他的命运。只有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一、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很多家长便绷紧了一根弦:千万别让孩子在分数上掉队。于是,每当孩子放学回家,家长的第一句话就是:考试了吗?得了多少分?上课认真了吗?很少有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在学校快乐吗?上课有没有积极举手?今天交了几个朋友?家长死盯“分数”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往往使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教育、情绪教育、沟通教育、健康教育、改变行为能力、尊师重道意识、多元化世界意识这七大工程教育,而且使他们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少了淡定,多了急躁;少了沟通,多了说教;少了和谐,多了对抗。当孩子成绩欠佳时,我们该怎样做?
1、孩子这个时候更需要你的鼓励。你应该相信,没有哪位孩子说我喜欢成绩考差。如果你的孩子在哪次考试中考得不理想。请千万控制你的情绪,并且从孩子的试卷当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本来孩子预感可能有“暴风骤雨”,但通过你的一番“和风细雨”的滋润,孩子一定会心生感激,从而激发孩子努力学习的热情。
2、帮孩子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家长可以先让孩子分析其中原因,一定要孩子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试卷太深、基础不好使得功课跟不上等正面的原因,或者是未及时复习巩固、学习懒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负面原因。家长也可和老师沟通,综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在追查原因时,一定要态度和蔼,不要责备孩子,否则很难发现孩子成绩低下的真正原因。
3、跟进补救措施。分析原因后,家长如果有能力,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如果没能力可以借助老师的力量。分析孩子试卷时,要弄清这次考试失分哪些是属于大意失分,哪些是属于知识性缺陷失分。如果是大意失分,家长要告诉孩子一些应试的方法,矫正孩导致大意失分的不良习惯。如果是知识性缺陷失分,要教孩子在考后进行知识弥补,家长可适当援手。如果是属于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而导致的成绩整天下滑,那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家长也有必要检查自己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哪些疏漏。
二、强健孩子的体魄,夯实孩子成长的基础
分数不是家庭教育的唯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人生的幸福是以有个健康的身体为前提的。
1、饮食,孩子身体健康的基础。
人们常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这一养生经验是有道理的。早餐要讲究质量,除主食外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等,使体内的血糖达到或超过正常标准,这可以使人精神振奋。早晨经常被人忽略,导致孩子上午的学习无力为继,注意力不集中而影响学习。午餐应适当多吃一些,而且质量要高,以保证下午的学习。晚餐要吃得少,以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如果晚餐吃得过多,容易导致肥胖,并影响睡眠。如果孩子年龄较小,也可以少食多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家长不愁没东西给孩子吃,最怕孩子不吃,因次孩子想吃什么给什么。但病从口入,孩子吃什么,家长要斟酌。研究表明,孩子饮食方面有十二大健康杀手:食物污染、补品、糖食、洋快餐、酸性食物、精食、方便面、巧克力、咖啡、鱼片干、豆奶、冷饮。孩子接触这些食品时,家长一定要慎重。除此,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改正孩子偏食的习惯。
2、睡眠,孩子向前进发的驿站。
平时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些家长让孩子经常看书或做作业到九、十点很高兴,认为孩子勤奋好学。其实不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人体的“生物钟”晚上10点至11点将出现一次低潮,这时,人的体温、呼吸、脉搏及全身状态都处于一天的最低点。因此,睡眠的最佳时间应该固定在晚上9点到10点之间。小学生最好9点之前上床睡觉,中学生可以稍微推后到10点上床睡觉。磨刀不误砍柴工,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有充沛的经历投入学习。
孩子起床之前,家长可以先把窗帘拉开,轻轻地叫醒孩子,或在孩子脸上轻轻抚摸,或低音量地放些轻音乐,让孩子很自然地从睡眠状态转为清醒状态。孩子醒后不要硬逼孩子马上坐起,可让孩子稍微躺1-2分钟然后起床。
3、运动,孩子活力的展现。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增强孩子体魄,给孩子带来无穷的活力,促进孩子的身体成长。身体的健康发育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身体健康,提高孩子抗病能力,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同时还能够锻炼孩子的意志和品格,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哥斯达黎加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加夫列拉·马德里斯指出,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工具”,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因为,在运动和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例如掌握平衡、协调心理、处理问题等。通过玩耍和运动,孩子能提高识别物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思维想象创造力,还能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等。
如果孩子不爱运动,家长平时可以参与孩子的游戏、运动。为了增加孩子的兴趣,家长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最好切合孩子的兴趣,比如轮滑、放风筝、旅游、骑自行车、打球等,还可为孩子增添必要的运动器具。
4、劳动,孩子强身敦品的最好方式。
“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如今中国的城市孩子包括富裕地区的农村孩子“劳动”少,原因在于有些家长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了,劳动不劳动无所谓;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是“苦”出来的,不要再让孩子受“苦”;有些家长在话语中可能也不自然地表现出自己对体力劳动的轻视,比如,你再不认真学习,以后让你去踩黄包车、拉板车等。其实,劳动是对孩子最后的教育方式,劳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质,还可以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体验生活的艰辛,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培养孩子的自力能力。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四十余年的研究发现:适量劳动可使孩子快乐。因为孩子在劳动中,不仅获得了才干,而且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有些国家规定了孩子在什么年龄应该做家务和社会劳动。美国:法律中规定了6岁到18岁的孩子应该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法律规定,6岁以上孩子必须做家务和社会劳动。
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家长特别是妈妈首先要学会“懒”,对孩子不要事事包办,要舍得让孩子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多干活。要培养好孩子的劳动习惯,家长首先要多示范、指导,传授给孩子劳动的技能。孩子在做家务时可能会因为手脚笨拙而制造一些小麻烦,家长要多容忍、多鼓励,少责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次,要培养孩子对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交给孩子事情时最好交代什么时候做好什么事,注意哪些问题,并及时检查,孩子做得不足时,家长可平和地指出。如果孩子做得好,可以进行奖励,但奖励要精神奖励为主,尽可能避免金钱刺激,因为干家务是每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如果孩子不愿干,家长可以用卢梭的“自然后果律”让他自己承担后果。比如要求孩子每天洗自己的袜子,如果他不洗,就家长不要包办,让他最后没袜子穿。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好书包,提醒后孩子不整理没事,让他准时睡觉,第二天让他自己整理,如果上学迟到或落下什么学习用品也不管他,让他自己承担后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创造孩子幸福的未来
性格决定命运。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他们具有活泼开朗、勇敢坚强、认真细致、独立性强、有自信心、爱学习、善于与别人相处等良好性格。但是常常事与愿违,经常听一些父母诉苦,孩子脾气不好,说不得,骂不得。其实,孩子的性格和父母的教育及影响有很大关系,如果试着去分析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般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因此,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至关重要。
1、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的不同性格。我们提倡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民主型家庭,孩子开朗、自信、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合群、友善。溺爱型家庭,孩子则会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放任型家庭,孩子固执、散漫、社会适性差,攻击性强、情绪不安、专制型家庭,孩子情感冷漠、自卑、粗暴、孤僻、不合群。另外,家庭成员之间要形成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和谐气氛,如果家庭充满亲情,关心和爱心,孩子会体会到安全,幸福和温暖,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如果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互不关心,在育儿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那么孩子容易形成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粗暴、说谎等不良性格。
2、保持良好的沟通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前提。要保持沟通的畅达,首先要把孩子当“人”看。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独立的人格。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孩子交朋友,事事以商量的口气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孩子心灵之门才会为你打开。其次,不当裁判当顾问。平时对孩子少些唠叨、说教,多些理解和倾听,即使是对孩子的指导性语言也要做到简明扼要。父母需要做的是当好孩子的顾问、参谋,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教他们正确处理方法,指导他们学会依靠自己的指挥摆脱困境,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多表扬鼓励,慎用批评。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给他点阳光就会灿烂。家长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给孩子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当孩子有了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轻易批评,更不能当面批评,如果要批评也要尽量采用幽默一点的方式。
四、抓住孩子成长关键期,把握孩子健康成长的机会
敏感期( Sensitive Perilds )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提出的。蒙特梭利博士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教育家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则之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敏感期是暂时的,它只持续一段短暂的时期,只要消失就永远不可能重新出现。每个关键期都有孩子心理在发展的特性,如果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有哪些阶段是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要重视哪些问题,进行哪些科学的训练和培养,那么,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成长的九个关键期(转摘):
1、感官关键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要充分让孩子聆听、触摸、观察、尝嗅、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增长智慧。
2、形象视学发展的关键期(4岁以前):这个时期儿童的形象视觉发展最迅速。这时候的孩子,一般喜欢“上公园”、“出去玩”,这是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室外自然风光、鲜明的画面。这时,除了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接触丰富多彩的世界之外,在室内的时候,还要给他多看图画书、动画片,开阔孩子的视野。
3、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3—5岁):如果要培养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要错过3~5岁的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听古今中外名曲,多参加音乐活动。
4、语言关键期(3~6岁):这个时候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促进孩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12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段时期,再开始学外语,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学好。
6、秩序关键期(2—6岁):2岁到6岁是教孩子知晓、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应逐渐引导孩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多与别的孩子交朋友。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训练他们养成自律的能力,以便以后适应社会规范。
7、想像力关键期(2—8岁):这个时期,家长要让幼儿多听孩子喜欢的童话和科学幻想故事,多看图画,多看动画片、科幻片,识字后多读书。在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后,可以让孩子看画编故事,或续故事,或与家长轮流讲故事,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学1—4年级):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而到了6—9岁,即在我国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这个时期的许多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而对学校的课程,感觉“吃不饱”。父母可以在他兴趣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包括对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的资源,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文化需求。如果这个时候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可能孩子这方面的渴求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捣乱、多动等。许多聪明孩子在课堂上有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等等毛病,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9、黄金阅读期(8—14岁):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在小学中年级(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