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会遇到两难选择,比如练琴就是典型的一件事情。因为它不像文化课的学习,我们很容易就搞明白这是必须做的。孩子即使不乐意,他也不能否认应该把学习做好。而像其他的事情就似乎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我们首要的事情是要找一个标准。其实练琴的意义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得一个在音乐上的学习。我们很容易发现身边有许多孩子经常换项目,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最后什么也没有做好。有的是家长让做的,有的是孩子自己想做的,但唯一没有区别的是最后都没有做好。孩子在有闲余的时间内干点什么好呢?干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此付出的态度。通常都会指向一个焦点——就是:毅力。
我记得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傅聪小时候练琴就很恨他的父亲,因为他感觉不到快乐。当他大了的时候,他才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也就有了著名的《傅雷家书》。我们也知道很多家长让孩子练琴倒也不是为了成为什么演奏家,但关键是没有做好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根本不是成不了什么演奏家,而是孩子平添了许多的坏毛病,给他以后做其他事情的事情为完不成打下了一个习惯性的心理基础。
怎么办呢?怎么能让孩子顺利地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想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话,二是约定。
对话的目的,让孩子确实明白这件事情的意义,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如果孩子的确不愿意做,那么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来。当然,对话也很需要技巧,比如告诉他,某人小时候做的非常好,结果后来如何的开心。(孩子听了后,就会理解大家都一样的,但为了以后现在吃点苦,忍耐一下是应该的)如果你要是不做的话,那么我们以后永远都不要再接触。(孩子会想,如果放弃的话,会很可惜,而且以后再也不能接触琴了,也许会很后悔)
约定的意思是,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达成都愿意接受的方式,比如每天练习多少时间,在什么时候练习,如果没有完成会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完成好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等。这都应该是对话中完成的。
我经常说,孩子是世界上最讲义气的人,所以至少从我和孩子的沟通中,我还没有发现孩子如何背信弃义,虽然会有反复,但总体还是不错的。
同时,有条件的话,经常找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练琴比武,让孩子找找感觉,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孩子的斗志和兴趣。
在我看来,孩子喜欢上网,不愿意练琴等做家长不喜欢的事情,往往都和父母不恰当的教化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我们当家长的想好怎么说,孩子自然会听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