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周弘赏识教育下(转)

15年前 [05-25 20:32 周一]
都看得起我,我愿意为你赴汤滔火,还在乎一二句批评吗?
  还有一句古话是:“士为知己者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者献出最宝贵的生命呢?很简单,三个字:看得起。
  成年人都需要赏识,从最高领导到一般平民都如此。
  比如说,年轻的女士或小姐,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对周围的眼光都很敏感。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她的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的、甜丝丝的。
  成人如此,何况孩子。
  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个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本能地看到孩子的优点。孩子上学后,家长开始怀疑孩子,认为孩子不行,目光总盯在孩子的缺点上。
  家长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孩子的无形生命好比一棵果树,果树有果枝(优点),有风枝(缺点),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着缺点的风枝上,风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家长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是桃李满树。
  现在的家长希望孩子进步快,老说孩子慢;
  希望孩子细心,老说孩子粗心;
  希望孩子胆大,老说孩子胆小;
  希望孩子聪明,老说孩子笨。
  家长总是习惯地认为:优点不说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而赏识教育恰恰相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现在的孩子得到的赏识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据报道即使在美国,也是每六个批评才能换来一个表扬。家长要倒过来,跳出去想问题,改变现有的思维方式。
  周弘用十几年的生命体验得出一个结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氧气,可是我们望子成龙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当今的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丰裕,吃穿应有尽有。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渴望精神的需求,他们与成人一样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
  周弘是怎么赏识女儿的,这里再简单归纳一下:
  ——当三岁半的女儿刚开口说话,把“水”说成“堆”时,全家人欣喜若狂。
  ——当女儿用颤抖的小手画出第一幅杰作——几根蚯蚓般的线条时,全家人欢呼不已。
  ——当女儿刚学会做应用题,十道题仅做对一题时,周弘却对着这道题惊呼:“太了不起了,这么难的题目你竟然会做,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连碰都不敢碰呢!”
  ——当女儿刚开始写作文,晚上吃饭的时间,就是一家人共同欣赏她作品的时候,每当出现了一个好句子,他们就热烈鼓掌,拍手称快,于是激发了女儿写作的兴趣。于是女儿找到的作家的感觉,后来与周弘合作了一本书《从哑女到神童》,现正在写一本书《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就物质生活而言,女儿并不比一般儿童富有,而就精神生活而言,女儿也许算得上是百万富翁。

  周弘说过一组三字经:白见黑,黑见白。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战争千钧一发之际,去伊拉克翰旋,实现了和平,他说中学老师的一课改变了他的思维模式。
  老师先拿出一张白纸,中间一个黑点,问同学们看见什么?全班同学盯住白纸,齐声喊道:一个黑点。
  老师沮丧地说,这么大的白纸没看见,只盯住一个黑点,将来你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黑点越来越大,最后整个世界变黑了。
  在沉默中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一个白点。又问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开窍了,一个白点。老师欣慰地笑了,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所以,全世界都认为伊拉克战争乌云密布,一触即发,而我却看见了一线和平的曙光。”

  再讲一组三字经,一泡屎,一尊佛。
  年轻气盛的苏东坡遇到了一位老和尚,见他穿着黄袈裟,便想戏弄他一番,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怎么看,你都像一泡屎。
  老和尚双手合十,毫无恼色,笑曰,我怎么看,你都像一尊佛。
  苏东坡满心欢喜,自以为讨了大便宜,回家后就向苏小妹吹嘘了一番,“哪知苏小妹说道:“哥哥你上当了”,人家是心中有佛,所以满眼是佛;而你是心中有屎,所以满眼是屎。”
  说得苏东坡脸腾得红了起来,半天说不出话来。

  现在搞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种注意力经济,所以广告铺天盖地,而教育孩子的本质也存在着一种注意力心态。
  如果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前途一片光明;如果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孩子前途一片暗淡。
  植物都朝着向阳的地方生长。
  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赏识是孩子无形生命成长的阳光、空气和水。
  (五)第五次觉醒——达到一个目标:通
  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一个与幸福有约的人,一定与成功有缘。
  一天,有个孩子对周弘说,周伯伯,我不想再接受赏识教育了。周弘感到困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没有赏识教育,考试成绩不好时,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谁也不欠谁,现在赏识越多,感觉欠债越多。
  原因何在?
  这些家长的赏识是功利性赏识,目标就是一个字——分,分分分,孩子的命根。如果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家长就感到赏识不管用了。
  有的家长,孩子得了第一名,就不许孩子第二名;孩子当过三道杠的大队长,就不许孩子二道扛,总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这就是所谓成功家长的心态。许多失败的家长也不宽容孩子,强烈的补偿心理反使他们把孩子当成生命的最后赌注。
  中国家长最爱孩子,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但他们爱孩子,更爱面子。
  周弘也经历了由功利性赏识到对生命的赏识的阶段。
  初一时,女儿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伴随着这巨大的荣誉,女儿遇到了新的挫折,童年的磨难没有把她压垮,但是巨大的荣誉差点淹没了她。
  掌声、鲜花、闪光灯包围着一个刚刚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女儿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飘飘然了。
  同学们按“神”的标准要求她,加上老师动不动就批评其他同学,人家周婷婷做得如何,你们又做得如何,无形中又拉开了女儿与同学的距离。于是本来婷婷与班上同学融洽的关系慢慢开始疏远了,结果婷婷重新走向孤独,上学、放学的路上,没有同学和她一起走,女儿感到伤心,她发现自己笑都笑得不自然了,脸上的肌肉在颤抖。
  女儿含着泪水把心中的痛苦告诉了周弘,他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长期以来,他都注意培养女儿的成功感。跳级、打破吉尼斯世界记录、成绩名列前茅等等,而现在他才发现,成功了未必幸福、快乐,成功感与幸福感相比前者是芝麻,后者是西瓜,他以前是捡芝麻,丢西瓜。周弘认为如果女儿不能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即使得到更多的荣誉,将来也不会有美满快乐的人生。
  周弘认为赏识教育与幸福有约,一个与幸福有约的人,一定与成功有缘。
  因此,赏识教育目标就是一个字——通,让家长与孩子的生命处在和谐的状态。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更不是人外人。
  联想到周弘教育婷婷的过程,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婷婷小时候因为听不见,也不会说话,很自卑,在幼儿园想小便也不会表达,憋不住时就尿在裤子上,处于人下人的阶段;当了全国十佳少年后,有了极强的自信心,而且性格上乐观开朗,完全摆脱了小时候的自卑状态,但由于周弘把教育的目标放在成功上,于是她心态有些膨胀,盲目自信,处于人上人状态,后来周弘关注女儿的幸福感,快乐感,关注人格塑造,使得她心灵舒展,关系和谐,人格健全,又回到人中人状态。
  有了这些人生经历后,周婷婷人生的座右铭:平平淡淡才是真,她在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后,平静地对记者说:成功是附带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我要做一个自己快乐并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
 
http://www.syjyw.com.cn/jiazhang/2007/0311/content_347_2.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