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懂孩子的心理(转)

16年前 [08-29 23:26 周五]

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懂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因为家长不懂儿童心理造成的。

孩子能给家庭带来幸福,给父母带来希望。但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会产生矛盾,甚至会产生很严重的冲突。比如,孩子幼小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什么东西都像摸一摸、动一动,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可是父母的口头禅却是:“别动!小心摔着(碰着、烫着、烧着)!”孩子在外边玩耍,喜欢玩水,玩沙子,玩泥巴,喜欢蹦蹦跳跳,家长知道了,怕孩子弄湿、弄脏衣服,怕孩子受伤,偏偏不让孩子玩;孩子长大一点,在学校里调皮捣蛋,老师找到家里来了,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开始训;孩子上了中学,开始不大服大人的管教,迷恋流行歌曲、追星、穿奇装异服、结交“坏”朋友,对此,做父母的认为孩子不干正事,学坏了,于是打骂孩子,限制孩子外出活动,限制孩子与朋友来往……诸如此类的矛盾,往往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没有考虑它们的年龄特征,用成人的心理标准来要求孩子所造成的。还有的孩子出现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比如挑食、马虎、依赖性强、性格暴躁、焦虑……父母责备孩子,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比如父母本身不爱吃某种食品,对孩子说这东西不好吃,孩子自然接受了父母灌输给他的印象,也觉得这东西不好吃;或是孩子在小时后,家长见孩子爱吃某种食品,就天天给他准备,久而久之,孩子吃腻了,再也不吃了;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什么都包办代替,等到孩子长大了,家长发现孩子连系鞋带都不会,鸡蛋也不会剥,这也不干,那也不会,这时候家长开始抱怨孩子懒、笨、没出息,这能怪孩子吗?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的机会;还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就生大气,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事,实际上,是家长经常对孩子发脾气,使孩子学到了你的错误经验。可见,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有问题。

因此,要引导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要使家庭和谐、幸福,家长懂得一些儿童心理的科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才能反省自身,改进自己行为方式和教育方式。

要当好家长必须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正确认识遗传和教育的关系。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个人努力程度等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就拿智力来说吧,研究发现,智力50%由遗传决定,剩下的50%有环境决定。遗传决定智力的一个范围,如同人的身高一样,所以,一个儿童如果不具备某种遗传因素,即使后天收到良好的教育,他在这方面的才能,也不可能得到发展。比如,天生五音不全的孩子,家长非逼着他学习音乐不可,并期望他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现象,父母自己智商平平,学习不好,却要求孩子要成绩好,考重点,上名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气质类型也与遗传有关。从儿童出生的时候起,就表现出不同的差别。有的婴儿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比较活跃、爱哭爱动……长大后,孩子的性格也表现的千差万别,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好奇心特别强,有的对什么都兴趣淡漠;有的特别敏感细腻、小心谨慎,有的则粗枝大叶,大大咧咧。这本身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是有些家长刻意将孩子像一个所谓的“理想性格”方向培养,没有考虑到孩子天生的那一部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强迫子改变自己的性格,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给孩子带来很大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搞不好还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比如难以接纳自己,产生自我认同的危机,影响自信与自尊水平的发展。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以孩子天生的个性为基础,帮助她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不要想把内向的孩子变成外向大方的孩子,但是帮助增加一些和别人交往的能力和兴趣,帮助她提高自我表达的愿望和能力等等,然后再附加上他原来就有的内秀特点,孩子就能够健康的成长了。

家长还应该了解,遗传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作用和影响也不完全相等。例如在身体素质方面、气质方面、遗传的影响就比较大。而在个性、道德、行为、习惯方面遗传的硬性就比较小。从年龄阶段来说,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相对比较大,年龄越大,他的影响就小,。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总之,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遗传素质上的差异,正确认识遗传与教育的关系,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发扬遗传中的优势,以适当的教育弥补遗传素质中的不足,促使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2、了解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家庭教育的任务

我们所说的了解孩子心理有两个含义:一是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就是年龄特征,二而是了解孩子独有的的个性。前者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了解,后者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这样才有助于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l             幼儿期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幼儿期(主要是学龄前阶段)身体快速成长,大脑迅速发育,4岁时脑的大小已与成人十分接近,动作、语言都得到飞速发展,思维具有片面性(指儿童此时的思维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和自我中心性(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认为别人的思维方式应该与自己完全一致,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由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幼儿阶段的重要心理发展任务是培养亲密依恋。所谓依恋,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得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依恋行为是于婴儿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最为关键,母亲(或者看护着)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贯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或者看护者)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如果母亲(或者看护者)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在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怜型人格障碍等。

l             少儿期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少儿阶段(主要是小学阶段),力量和运动技能得到更大发展,逐渐掌握书面语言,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基本克服了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性,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从而增进了自己与他任沟通的能力,开始重视并建立同伴关系,发展出自我概念与自尊。

这一时期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首要是发展自尊与自信。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因为竞争意识的受挫、羞耻心的产生、学习的不顺利等,突然感觉不那么相信自己了,有些孩子的心里会暂时退化到幼年时期,更多的依恋父母,向从父母那里重新获得自信的资源。家长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及时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坚定的信任,降低孩子的焦虑,同时家长要努力帮助孩子寻找并发现自己的长处,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这样的感觉就会让孩子获得必要的自信和自尊。千万不要扩大孩子的缺点,或因为孩子的学习不好而全盘否定孩子,这样会给孩子在建构自信自尊的心路历程上增加沉重的负担。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