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做好父母这件事 (二)

16年前 [10-22 17:34 周三]

   一个孩子就是一份“试题”,时时处处都在考验着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份“答案”,处处时时都体现着父母对教育试题的回答。孩子是教育的“开始”,成年人是教育的“结果”。分析“开始”,我们作出的往往都是些主观的预测和假想;分析“结果”,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借鉴这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利弊。所以,对于成年人的分析和观察,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在此,我们简单地列几种成年人身上常见的问题,供家长朋友们在教育子女时借鉴。

  一、丧失生活的快乐

  人生虽然不是一场欢宴,但是,也会有很多美妙的感觉供我们品味,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

  但是,在功利心强的父母眼里,快乐并不值得追求。每当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沉浸在游戏中时,他们就会想,要是孩子能把这时间用在学习上该有多好……

  其实,学习、玩耍、沟通、与家人相处等活动都有其各自的快乐,然而,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是负担、玩耍没自由、沟通很压抑、相处很无聊,只有摆脱父母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时,才能得到些许的快乐。

  许多父母情绪化严重,高兴起来什么都好,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烦躁起来,孩子一身都是错。喜怒无常使孩子无所适从……

  快乐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只有当生活在孩子眼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时,孩子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形成开朗、乐观、主动的性格。

  二、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紧张,情绪起伏大,要么盲目轻信,要么无端地多疑。事到临头,他们很容易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也常常缺乏自信,患得患失。虽然这样的人当中也不乏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们很少能够感到真正的踏实和满足,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是他们一生的负担。

  安全感是否健全充足,由孩子0~6岁的经历决定。家庭的重大变故、父母的感情破裂、教养方式的暴戾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三、没有能力

  有些人上学的时候学业失败,成年后,也会出现做事情没有思路、分不清轻重缓急、效率低下等问题。并非所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长大后都没有能力,这里指的是很想学习,却总是不得法、没效果的那一部分人。

  缺乏能力的人除了极少数是因为智力不足之外,大多是因为父母过分的保护和指导,打破了他们内在的节奏与和谐,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眼界狭窄、思维刻板、缺乏自信。

  四、情商过低

  情商低的人在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把握机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不懂得宽容、忍耐和克制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要比情商高的人低得多。

  过分的溺爱和娇惯,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化过分严重,往往都会造成孩子的情商发展滞后。

  五、缺乏主见

  有些人毫无主见、遇事不自信,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习惯于听从别人的帮助和安排。这样的人遇事犹豫、言行保守,个人成长和发展都十分缓慢。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缺陷。没有主见很多时候就意味着没有自我,这样的人是很可怜的。

  支配型和专制型的父母教导出来的孩子容易缺乏主见;相反,在民主的、宽松的、支持型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有主见。

  六、刻板书生化

  有些学生把学业的成功作为唯一的价值来追求,一味地死读书,对那些在其他方面才艺突出、但是学业落后的同学非常轻视,言行刻板、不苟言笑。他们的阅历单一,仅限于学校和家庭;交往圈子狭窄,仅限于几个要好的同学。

  这样的学生虽然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缺乏必要的适应和变通能力,看问题很容易绝对化、理想化。

  父母刻板的“学业至上”的价值观,是这种书生化人格最主要的成因。

  七、聪明自恃

  许多成年人特爱耍小聪明,从来不踏踏实实做事。这种人做事很难成功,交友也很难长久。很多人感觉这不算什么,还称赞这些人聪明。其实,这种有机灵就抖的人很可怜,舍近求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他们最常见的结局。

  这种爱耍小聪明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相关。其实,在孩子刚开始露出这种苗头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够及时地制止他们的行为,并生动地举出这样做的害处的话,这种错误是很好纠正的。怕就怕做父母不仅认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反而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果真如此,孩子的这种倾向就将与日俱增。

  八、怨天尤人

  这种人,上恨父母没根基,下恨儿女不争气,除了自己没有他不抱怨的。弄砸了事情绝对不是他的错,犯了错误他也是无辜的。凡事总是找借口,丝毫不能忍受别人说他不对,嘴上永远不服输,不停地抱怨、矫情。这种脆弱无知的表现,通常是由家庭的娇惯、缺乏要求造成的。

  九、紧张型人格

  这种人太在意别人和外界的看法,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被人指责、鄙视。举轻若重,事情很小,心里还是搁不下,明天来个客人,今晚就睡不着觉,稍微有个场合,手脚就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要么就压抑,要么就过激。做事唯唯诺诺,墨守成规,害怕冲突与冒险,回避尝试。这样的人大多是从小就被父母过分管制,泯灭了自己的个性,除了服从,没有胆量和习惯坚持自己的想法。

  十、无所事事

  这种人胸无大志,没有任何追求,为了“生存”而生活,生命对他们而言,除了被动地度过外,没有任何主动的方向。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分,可是,在早期的生活中,没有优秀的榜样供孩子借鉴,家庭生活中,精神世界过于贫乏,没有精神追求和个人见解。因此孩子内心的火把得不到点燃,最终熄灭。

  十一、道德败坏、趣味低级

  有的人精神空虚,缺乏修养,追求感官刺激;惟利是图,居心险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巧言令色,好耍手腕……这些性格缺陷,都与父母的生存风格和价值追求直接相关。“懂”和“不懂”的区别

  有的父母给我讲,自己把心都快掏出来了,可孩子就是不领情;有的父母给我讲,自己的心都操碎了,可是孩子还是不见起色……天底下的父母,没有不想让孩子好的,可是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这里面有一个“懂”和“不懂”的区别,“会”和“不会”的差异。

  我们不妨举几个事例来说明。

  事例1 一位奶奶告诉我,说:这个孙子可愁死我了,快上中学了,还整天玩,管管他,成绩就好点,不管马上就下来。

  事例2 母亲用芭比娃娃来“诱使”孩子做某件事,孩子不从。母亲说,那就不给买芭比娃娃了,孩子说,那就不要了呗。后来,这位母亲对我说:孩子软硬不吃,真让人没办法。

  事例3 中央电视台到一个舞蹈班去选伴舞演员,全班只有一个小女孩落选了,因为需要的是长头发的孩子,这个孩子既伤心又低落,想要退班,妈妈很焦急,就去安慰孩子,可是没想到越安慰越糟。

  事例4 有一个男孩子,刚上初中不久,被遇到两个男孩子在楼道里面挑衅,斥责他在考场上没有帮助他们。孩子不服,和他们发生争执,被年级主任看到,年级主任喝斥他们,并要求他们每人写检查。孩子很敏感,心里想不开,回家跟妈妈说,妈妈说:老师做的没错,应该听老师的话。孩子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压抑。没想到第二天到学校上早操时,校园广播里居然正在播放自己的检查。孩子内心由此受到很大的挫伤,一年以后,孩子渐渐地患上抑郁症,又过了一年,孩子因为行为异常,休学在家。

  学习成绩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头疼的问题,事例1中的奶奶也不例外,但是大部分人的努力的方向是,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才有出息,向某某名牌大学生看齐;然后监督孩子做作业,为孩子买辅导书,选择好学校,请家教老师,给孩子报各种培优班。这种做法劳民伤财,却见效甚微,父母也不想这样,但是他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他们“不懂”。后面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父母朋友可以仔细阅读。

  事例2中的妈妈通过强制或者诱惑来促使孩子做父母想让她做的事。可孩子个性很强,“不为五斗米折腰”,结果妈妈就说人家“软硬不吃”,也许孩子个性弱一点,就会中了妈妈的招,妈妈可能会满意,但是孩子就惨了,为了奖励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变得毫无个性,毫无生气。

  身为父母应该懂得,孩子不一定按照父母的想法做就是好的,假如孩子做得真的不好,也不应该用“威逼利诱”的手段去促使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应该引导孩子内在态度地转变。通过外力促使孩子做某件事,终是不能长久的。

  事例3中的妈妈虽然能够关注孩子的感受,用心宽慰孩子,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来说,安慰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首先,挫败、落选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不能避免的,与其等到孩子将来在重大挫折面前一蹶不振,不如从现在就锻炼孩子的抗挫能力。这个时候,与其对孩子说:没事儿,孩子,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别太放在心上。不如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难过,但是妈妈并不想安慰你。聪明的人不会为自己无法把握的机会难过,而应该为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而努力。

  事例4的妈妈是一个粗心而蒙昧的妈妈。首先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没能理解孩子的逻辑。因为孩子最大的痛楚在于他不能接受学校的不公。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他努力不做错事,可事实上,他没有犯错却依然受到惩罚,而且被公布于众。或许对于粗枝大叶的孩子,这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个十分敏感的孩子,它就成为了一个让孩子无法走出的“死胡同”。学校不公地对待了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而妈妈却让自己尊重学校的做法,这样学校和家庭两扇门都对孩子关闭了,孩子就生出了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巨大失望。如果妈妈懂教育的话,她首先认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在考场上不作弊以及和那两个孩子据理力争的做法,为孩子所受的不公鸣不平;然后,引导孩子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公,要理解并宽容别人的做法,不去计较和放大这种事情给自己的烦恼。做人不可以太脆弱、太敏感,应该能经得住一些挫折和误解。

   给大家讲这四个故事,是想让大家看到,家庭教育是一门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学问,并非常人所想那么简单。对于不懂教育的家长来说,他们往往既不懂得做什么,又不懂得如何做。这个时候,他管不如不管,教不如不教,对于一个方向错了的父母来讲,越努力,结果就会越糟。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