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处境都有它的意义。即便是高干、巨贾,让孩子了解自己今天的成就何以得来,让孩子摆正家庭和他自己的关系,明确对他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一种可取的教育方法。
尽可能让孩子参与成人的生活,凡事尽可能地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实在好处多多。其一,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其二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其三可以让孩子更快地社会化。
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外祖父母和母亲总是让我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我对他们有多重要。多数儿童只要有一个人给他们这种感觉就足以让他们健康成长,而我则拥有三个。”让孩子参与自己的生活决策,更容易形成亲密、融洽的亲子关系。因为这让孩子感觉到,他了解父母,父母需要他。
对于第三个方面的好处,或许需要多解释一下。成人世界是比较复杂的,并非绝对纯净,也有许多利害关系,甚至丑恶的东西在里面。但是真正的成熟既不是幼稚的天真,也不是世故,而是如何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则,如何面对世俗和利益。让孩子处于“纯净”的虚拟的真善美世界里,只能让孩子在面对真实的现实的时候不知所措,甚至付出本可以避免的代价。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社会,并不妨碍孩子善良,只会增加他们生存的经验,促使他们真正地成熟。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提倡所有的事情都和孩子商量,而且,与孩子探讨的事情,应该参照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小而把孩子的事情和相关的情绪看得太轻,不要认为“小孩子嘛,哭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孩子们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许多事情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小事一桩,可对于孩子来讲却“不得了”。但是,孩子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发展自己的,三岁之前的孩子哭一下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如果哭闹总是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呼应,孩子就会产生忧郁的倾向。七八岁的孩子一次合理的愿望得不到满足,父母觉得没什么,但是假如能够满足孩子,那么孩子就很长时间都处在积极的幸福感中。总之,孩子的愿望、好奇心,孩子兴冲冲提出的建议,孩子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进步和成果时的兴高采烈,孩子对我们的倾诉和抱怨等都应该受到我们应有的重视。重视孩子心理感受、内心体验,才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否则,就难免造成对孩子无法预测的伤害。
总之,固然孩子尚未成年,但是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尚小而去轻视和限制,需要重视他们的感受和成长变化,尊重他们的人格。至于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兴趣、喜好,随便侵犯孩子的隐私和空间,干预孩子对生活道路、终生伴侣的选择,不仅是不懂得教育,而且是对孩子人权的侵犯。由于那些错误比较明显,在此不作讨论。尊重对于孩子的意义有一天,在滑雪场,一位很和气的年轻男子,来到小豆豆面前,做手势表示:“站到我的滑雪板前面来,好吗?”
小豆豆问了问爸爸,爸爸说“可以”,于是小豆豆就对那位叔叔说了一句“Thank you ”。那个人让小豆豆蹲到自己的滑雪板的前端,把两边的滑雪板对齐,然后沿着志贺高原最缓的长坡,像风一样地滑了下去。小豆豆只觉得耳朵两边的风声呼呼地响,她用两只手抱住膝盖,努力不让自己往前俯冲下去。虽然有点儿害怕,但是非常非常快乐!滑完之后,围观的大人们鼓起掌来。
这位年轻人叫舒奈尔德,是世界上有名的滑雪家,他总是喜欢用罕见的银色滑雪杖。这些都是小豆豆以后才知道的。但是当时小豆豆就喜欢上这个人,因为滑完雪之后,大家鼓掌称赞,然后这个人弯下腰,握住小豆豆的手,非常尊重非常温和地看着小豆豆,对她说:“Thank you!”
这个年轻人不是把小豆豆当做小孩子来对待,而是看做一位成年的女士来尊重。当这位男子弯下腰来的那一瞬间,小豆豆从心里感到了他的友好和彬彬有礼。
《窗边的小豆豆》
很多人都为自己曾经那么受尊重而念念不忘,而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懂得尊重别人,越是伟大的教育导师越是能够让被教育者感到自己大有希望。我们还有这样的经验,假如一个人很尊重我们,我们不仅会以尊重回报,而且会尽量表现得好一些;假如别人很不在乎我们,那么我们也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或者形象。尊重有着奇妙的作用,家庭教育中尤其如此。
自尊自爱是健康人格的基础,遗憾的是许多成年人不具备这些,他们很多时候缺乏足够的自尊和自爱。为什么呢?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从小就不够尊重他们,同时他们的父母也不够尊重自己。鲁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说:“小的时候,不把他们当人,大了以后,他们也做不了人。”并呼吁“因为我们中国所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到今天依然有重温的价值。
尊重可以让孩子产生自尊。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值得尊重的,他就会慢慢尊重自己,从而产生健康的自我意识,并开始对自己有所期望。假如一个人们没有自尊,他就是一个病态人格的人;假如他的自尊水平太低,他对自己的期望就低,这样的人谈什么前途?
尊重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我们尊重孩子的特点。孩子就会接受自己的特点;孩子接受了自己,就会在自己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假如孩子有什么客观的缺点或者不足,那么尊重的意义就更非同寻常,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就能帮助孩子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也可以和别人一样,甚至超越别人。即便是一个没有什么明显缺陷的孩子,假如我们处处贬低他,总有一天,他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他人对孩子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的。
尊重可以产生责任心。假如老板很敬重我们,我们会如何做呢?那我们很自然地就会考虑如何对得起别人的敬重,我们会认真地对待事情,我们会节制自己的弱点和陋习,会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典型一点讲,我们要对得起别人的“知遇之恩”。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也是这样,假如我们让孩子感到我们为他自豪,那孩子就会力图表现得最好,不让我们失望,他们将会更热情地参与他们可以参与的一切事情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因此给孩子太多的压力。
根据马斯洛先生的理论,尊重是人类的高级精神需要,当人们满足了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之后,尊重需要就是人类最迫切的需要。就目前的国情来讲,对于普通的家庭,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都是容易得到满足的,所以尊重需要就是孩子们最激烈的渴望。尤其是,孩子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对待别人的评价,尊重对他们的发展与健康等方方面面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家长为什么做不到对孩子的尊重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原因很多,但是,很少是有意的。封建传统中的长尊幼卑思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一些父母文化水平和个人修养的不足,也会让他们淡漠民主意识,视孩子为私有财产,这些在目前的中国还是比较常见的。但是,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种因素在作怪,我称它为家长的“自居”,具体表现如下:
我是成年人、大人、成熟的人,我的智力、思维和性格比你成熟;
潜台词:你一个小孩子家懂什么,“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是你爸爸,我是你最直接的长辈;
潜台词:所以你必须尊重顺从我,
我是户主;
潜台词:你听我的理所当然。
你花的是我的钱;
潜台词:所以,花钱的事情我说了算,要看我的喜好。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实施“经济制裁”,甚至中断经济支持。
我生育了你;
潜台词:永远不要忘记,你的生命是我给的,你应该感恩一辈子。
我供养你;
潜台词:吃我的,喝我的,穿我的,用我的,住我的。你还想怎么样?
我比你强壮;
潜台词:所以,我可以很方便地惩罚你。
我阅历丰富,经验多;
潜台词: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应该多听听我这个“过来人”的经验。
我关心你;
潜台词:所以,你不要说我唠叨,不要嫌我麻烦,你要知道别人想让我这么关心,我还不愿意呢!
我是为你好;
潜台词:我爱你,我是为你考虑,不管你现在愿意不愿意、快乐不快乐,你将来会感谢我的。
我为你负责,我是你的监护人;
潜台词:所以你对我不应该有秘密,我应该了解你的一切,随时保护你、指导你。
你想什么我早就知道,但你无法理解父母的苦心;
潜台词:你们小孩子那点鬼主意我早就看穿了,可是为了你的将来,我不得不那样做,你什么时候能够明白我的良苦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潜台词,是潜在,有一些不是马上就能让人意识到。另外,不同的父母之间差异也是很大的,并不是每一条都适合所有的父母,但是,总体上说,这些潜台词多多少少都存在于父母的潜意识中。这些自居作用,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1.长幼尊卑、父命子从;2.以养育者自居;3.“为孩子好”;4.我是过来人,比你更成熟;5.经济和体力上的优势。第一方面和第五方面,比较明显,我们主要来进一步分析一下其余的三个方面。不要以养育者自居所谓“父母于子无恩”。首先,孩子降生在我们的家庭并不是自愿的,相反,是因为我们想要获得才去生育,倒是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新的生命,正是他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希望。生下孩子养育他只不过是本分而已,将来孩子还要养育他的孩子,而我们也是父母养育大的,生命传承中我们不过是其中一环而已。“为孩子好” 不是所有行为的通行证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孩子好”这个初衷一般是不需要怀疑的。但是,想让孩子好不等于能让孩子好,我们的出发点是一回事,但是我们的教育期望、教育要求是否科学合理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是合理的,如何实现这些期望和要求还有个教育策略和能力问题。许多父母为了孩子学习好,十分卖力地催逼孩子,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我们不能老拿我们的主观愿望说事,具体教育效果才应该是准则。“过来人”没什么了不起成年不等于成熟,幼年不等于幼稚。天真很多时候更能接近事情的本质,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渴望能像儿童一样毫无成见地观察和感受问题。成人于孩子相比优势在于成人的高度社会化,可是社会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人们更能适应社会,一方面也磨灭了人们很多美好的天性。
“过来人”经常鼓吹自己什么事都经历过、什么人都见过。其实,经历再丰富也是有限的,并不是什么事情都经历过,更为重要的是,过来人经历的是过去的事情,现在的时代和过去存在着太大的差异,新环境下的孩子和过去幼年的自己有着太多的区别,经验受具体的条件限制,以己度人,往往行不通。相反,经历了那么多,应该让我们更坚定地认为,不要轻易下结论。另外,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认识事物的角度与成年人是大不相同的。要想真正理解儿童,真是需要耐下性子,费费脑筋。其实,儿童的幼稚和天真同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就像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一样。尊重与要求马卡连柯说,如果让我用两句话来总结教育的经验,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尽可能地要求孩子。我始终特别信奉这两句话,认为这两句话包含了很丰富很辩证的关系。尽可能多地尊重,又尽可能多地要求,要求也是尊重,尊重也是要求。尊重是要求的前提,要求又是更深层次的尊重。一方面只有对孩子个性特点、个人权利、个人尊严和自由有足够的尊重,才能提出合适的有促进意义的各方面的各种要求;另一方面要求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因为对孩子不做要求或者要求过低,就等于对孩子不抱期望,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一个人被寄予厚望更能激发他的积极心态,当然,我所说的高要求不是盲目和凭空而来的。没有要求往往就没有方向和动力,也就没有发展,只有对孩子有足够的要求,才能促进孩子健康蓬勃发展,才能算得上对孩子真正的尊重。
而且,从很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要求孩子什么,他就会发展什么。我们要求孩子自立,孩子就能自立,只要我们坚持不去代他做本来应该他做的事情;我们要求孩子细心,不去一遍一遍地提醒和催促他,他就会自己要求自己;我们要求孩子有上进心,用自己的例子示范给他看,帮助他体验到进取的快乐,他就会逐渐具有上进心。在儿童早期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个个要求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不种,就错失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将来只能一无所获。
当然,尊重和要求并不是简单的,它需要家长做出很大的努力和耐心。首先家长必须细心地观察和反复地分析孩子各方面的特点,谨慎地衡量要求的分寸,果断地执行自己的要求。而如果要求孩子进取心很强的话,家长就要有足够的企图心;假如要求孩子克制自己的话,家长就必须要有强大的控制力;假如要孩子心胸明朗,就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理由告别阴郁,要同孩子每一点消极的想法展开辩论。总之,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努力、意志和冥思苦想,即便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也是一项完整的艰巨的教育事业。
许多家长读到这里可能会望而却步,因为这句话可以给人艰苦、曲折、长期、大工作量的暗示,所以需要说明一下:
其一,家庭教育对家长的要求实质上是指一条自始至终贯穿于生活的线索,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是很不值当的原因而把这条线索给中断了,实在不辨轻重;
其二,处理问题或者要想达到自己的培养目标,需要有面对和承担的勇气,有坚持不懈地执著;
其三,家庭教育有多种状况,不懂教育的家庭恶性循环,亲子之间互为障碍,互相怨恨,而那些父母能够有效地起到教育作用的家庭却相得益彰,互爱互励,既能享受最温馨的天伦之情,又能实现饱满积极的充实人生;
其四,教育孩子,虽然无法避免劳心、劳力,但是每当克服一个困难,或者取得一个进步,都会带来很大的快乐和幸福,这种幸福不仅可以开创孩子成长的新局面,也是为人父母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因为只有我们才拥有获得这种幸福的机会。
简而言之,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而要求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虽然,这需要付出很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那些把“我该怎么办”挂在嘴上的人,往往不仅是缺乏方法,他们也缺乏方向。所以,在本书中我用很多的篇幅来阐述父母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在此章讨论的是,当我们确立了教育目标后怎么办。我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具体的经验,然而这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因为越具体的经验虽然越有效,但是它的适用范围也就越窄。我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本章的内容从心态上有所改变。
只有“自己”一个上帝为人父母并不容易。大家生活得并不轻松,拮据的经济状况、繁重的工作、优胜劣汰的压力,是大多数父母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维护生活的正常运转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还要构建和经营自己的人际圈,还要赡养老人,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诸如此类,一言难尽。
教育子女本身也有着从未有过的困难:首先,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经不得任何闪失,父母又缺乏教育的经验;其次,时代变化这么快,孩子获得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父母的权威地位很难确立;再者,现在孩子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高考逐渐演化到幼儿园、小学,父母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很难摆脱功利心理的左右,而功利心理又是教育的大敌……于是困惑、烦恼、恶性循环甚至家庭悲剧越来越多。
通常,人们遇到困难往往选择求助,遗憾的是,父母们对求助寄予的愿望总是落空。因为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专家。
中国可能有家庭教育评论家、家庭教育史学家,但是却没有知行兼备家庭教育指导专家。理论家缺乏实践,实践者没有理论。理论家有教育原则、教育方向,却没有教育技术,他们只能给家长方向上的指引,家长哪有那种一点就透的水平呢?所以他们听了专家的讲座和指导,知道了应该做什么,可就是做不到。与之相反,成功的实践者由于没有理论素养,所以很难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提炼出规律性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东西,只能给别人介绍一些具体的、表面的经验,这样的经验很难迁移。所以,家长们听了实践者的指导似乎知道怎么做了,可是做完后却发现孩子根本不买账。
既然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帮上我们,那我们怎么办呢?很简单,别人靠不住,我们就靠自己。天助自助者,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因为中国没有真正的专家,家庭教育也没有绝对的外行。家庭教育虽然也是一门特殊的科学,但是这门科学还处于十分幼稚的发展阶段,很多时候他还落在个人经验的后面。人们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永远无法知道收音机是如何发声的,因为人们的经验远远落在无线电科学的后面,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经验,现在的家庭教育理论却常常解释不了。中国目前家庭教育成功的案例,都是靠家长个人的觉悟。所以,我们只要用心对待家庭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行”。
诚然,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说到底,做父母是本领,就像谋生的本领一样,谋生的本领带给我们生活的经济基础,教育的本领确保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整个家庭的幸福。谋生的本领不是生而有之,教育的本领也同样需要练就,需要学习、借鉴、思考和摸索。成功的父母是从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父母,对于家庭教育我们就应该有这种自我成长意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要放弃的时候,提醒自己,以后孩子让自己头疼的时候还多着呢,现在锻炼锻炼很有好处。
我们不应该一遇到困难就想到去寻求指导帮助。这就好比解一道数学题,不要自己还没弄明白自己卡在哪里,就去问别人,那样对我们毫无益处,也无从增长自己的能力。专家、别人都靠不住,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只能靠我们自己突围。当然向别人请教在某些时候是必要,但是能不去找别人,就尽量不要去。自己解决困难,才能实现成长和超越。虽然,也有自己无法处理、无法超越的困难,但是这个概率太小了。凡是成功的父母,必然都有积极的“突围”心态;凡是遇到困难就放弃自己努力而去请教别人的人,必然鲜有长进。
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那是一个晚上,我的女朋友来我家玩,我们聊得很开心。可是,当我在卫生间冲水时,我们家的水龙头突然关不住了。我早就发觉水龙头有点松动了,但是它突然失去控制,依然让我猝不及防。水像河堤决口般哗哗地流着,作为一个有水资源观念的人,我的心揪成一团。
怎么办?我和女友一起焦急地想着办法,向邻居求助。这是我们的第一反应。邻居正好在家。好心的邻居知道情况后,马上拿着钳子来到“现场”,但是随后发现水龙头已经完全拧不住了,水依然在无休止地流着。没有办法,邻居建议我们去找一楼的人家,总闸在他们家里,他们可以先关上,等到明天去请工人来修。
一楼的邻居也很配合,听说后立即关上总闸,我们算是松了一口气。但是随后,这种办法也被推翻了,原因是关了水闸,我们整个单元就停水了,而大家晚上都需要用水。很快有许多人找到一楼去开水闸。我们卫生间的水再次奔流不止。
难道就这样让水流一夜吗?决不。我们根本无法忍受。那么该怎么办?我们开始自己想办法,我们先是试图用绳子把水龙头拴住(我们家的卫生间是便池式的),但是失败了,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把绳子拴那么紧。然后,我们开始满屋子里找东西、想办法。有几次我真的绝望了,而我的女友依然坚持。
大约二十分钟后,问题居然解决了。办法也很简单,我们找到一根木条,利用墙角,把水龙头的开关给卡住了。
需要一提的是,我本来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差的人,在我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是我的女友坚定了我的信心,使我们在一次次失败后仍然没有放弃,最终解决了问题。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意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我发现,动手能力差的人最大的障碍不是自己能力不足,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困难首先向别人求救。假如别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事情弄好,动手能力差的人就会想,你看,人家都费这么大劲儿,自己肯定不行;假如人家很快就搞定了,事情本来简单得不得了,能力差的人则想,别看问题简单,我就发现不了问题出在哪里,要不是人家,自己得弄半天还不一定弄得好。动手能力差的人不是力气小、不是脑子笨,问题在于他开始就断定自己的努力会无济于事。
这件事情很小,过去也有五年了,可我依然记忆犹新。许多不可能的事情,仅仅是看起来不可能。然而,只有我们相信自己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思考、去分析、去尝试、去探索,只有在我们去尝试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成功,有时候,看起来似乎依然没有进展,但是我们已经离成功越来越近,但是我们的自我怀疑则可能让我们马上放弃。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如果从多个角度考虑它,调用各种资源,借助别人,或者借助环境、工具,往往都能把问题解决。人类文明的演进,就是一个通过想办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过程。
很多时候,比如改变孩子的习惯或者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事情看起来依然如故,其实也在起变化,事物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量变引起质变,关键是我们要有信心,能够坚持到底。
准确地说,父母在面对问题时内心的应对状态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总体状态和结果。是选择向别人求助还是选择自己解决这很关键,在问题比较棘手时是去积极地思考和探索还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退缩也很关键。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导致了家庭教育的不同结果。
托马斯·爱迪生说:“很多生活中的失败,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当他们放弃努力时,距离成功多么近。”家长们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也许就在于此。他们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更少地去尝试,从而他们的教育能力和经验得不到提高,反过来这些又使他们更不自信,更不愿去尝试,从而这种循环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差距和失败。只有认识到这些,父母们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思维习惯上的依赖和妄自菲薄。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才真的有希望。
爱因斯坦说:凡事都有解决的方法,无法可想的事情是没有的。笔直的木棍可以变成标准的圆轮,铁不仅能漂在水上,而且能飞上天。科技的发展,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但是,科技不够发达的时候,人类也造出了万里长城和金字塔。只有放弃想办法,没有想不出办法。关键是要有信心,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三个经验树立方法意识,相信自己,养成探索的习惯,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格外重要的。在此,我再为大家提供三个具体的经验,有的是谈思考的方法,有的是谈心理素质,不一而足。但是,无论我举多少个例子,讲多少条经验,都是无法应付现实的变化和各个家庭的不同的,教育技术的提高必须依赖个体的实践。一 顺其自然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杀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当疱丁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他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就像舞蹈和音乐一样动人。
文惠君见此不觉呆了,他禁不住赞叹道:“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
庖丁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在刚开始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3 年之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了更多牛以后,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去看它。我知道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丝毫受损。技术高明的厨师是用刀割肉,一般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可还像刚磨过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刃极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仔细观察,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
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人生的道理呢!”
《庄子·养生主》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规律所在,遵循规律就仿佛庖丁解牛,事半功倍,物我双畅;而违背了规律,就仿佛用刀砍骨,事倍功半,烦恼无尽。但是规律不是自己展现的,需要实践的摸索,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
教育亦是如此。谁能让几十个四五岁的孩子在一间教室里竟然鸦雀无声?谁能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会复杂而枯燥的地图知识?蒙台索利和卡尔·威特遵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很轻松地就做到了。他们是如何做的呢?
肃静练习 有一天,蒙台索利抱着一个四个月大的女婴走进了教室。她怀中的婴儿十分地安静,这种安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对教室中的其他儿童说:“看,她毫不做声。你们谁也不能做得像她那么好。”儿童们用异常的眼光看着她,并不能马上理解她的意思。她接着说:“注意,它的呼吸是多么柔和,你们谁也不能像她一样平静地呼吸。”惊奇的并且一动不动的儿童开始屏息了。教室里出现了一种令人感动的肃静,往日很难听见的钟表的声音开始在每个人的耳边响起。没有一个人做出能被感觉到的动作,所有的儿童都入神地体验着这种肃静。
儿童们对和谐的安静不仅十分敏感,而实际上这也是他们内心深深的愿望,只不过他们从前不知道。用这种肃静练习来制止噪音是蒙台索利在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地图 带孩子在周围的村庄里散步已经成为父子俩人的习惯,每次老威特都让孩子记路,孩子很愿意做这件很有意思又能给他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在小威特对临近几个村子有了基本了解之后,老威特便带着纸和笔与孩子登上自己村子里的高塔,那也正是小威特向往已久的地方。登上高塔的小威特十分兴奋,老威特趁机让孩子把他们走过的道路一一指给他看,孩子兴趣盎然地寻找着自己熟悉的地方。老威特进一步提议孩子把这些用笔画下来,小威特愉快地答应了,当孩子遇到不太熟悉的地形时,老威特就给他补充。然后,父亲领着孩子走下高塔,再去散步,在途中和孩子一起把所见到的商店、邮局、森林、河流等重要的地方补充到地图上。孩子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兴奋。当一切完成后,老威特问孩子愿不愿意看看真正的地图是什么样的,孩子当然充满好奇。于是,老威特买来了当地地图,并在跟孩子所画地图的对照中轻松地向孩子讲解了有关地图的知识。二 君子善假于物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进入了青春期,越长越漂亮。妈妈在高兴的同时,也不免担心女儿抵挡不住追求而走弯路。怕什么来什么,妈妈经常接到男孩子打来的电话,很多时候,女儿回家的时候神采飞扬,问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她笑而不语。这位母亲的担心越来越重了,可是她知道,讲道理孩子很难听进去,禁止女儿跟别人交往又不可能,还容易起反作用。这位母亲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周末,妈妈和女儿约好去买衣服,妈妈答应给女儿买一件最喜欢的衣服,只要女儿喜欢,不考虑价位,但是只能买一件。
母女俩高高兴兴地来到服装街,店里的衣服花样翻新,目不睱接。还没走几家店,女儿就被一件衣服吸引了,女儿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件衣服,稍作思考,就决定买下。妈妈付了钱,然后和女儿一起开始为自己挑衣服。
可是,就在为妈妈挑衣服的过程中,女儿又看到了很多自己喜欢的衣服。后来,走完这条街,女儿知道了哪件衣服是自己最喜欢的,而以前买下的那一件简直不值一提。可是当女儿向妈妈撒娇要求买下那一件最喜欢的衣服时,没想到平时很好说话的妈妈一口回绝。
一回家,女儿就赌气似的躲进自己的房间。妈妈看在眼里,微微一笑。吃晚饭的时候,妈妈感到时机到了。
于是,问女儿:“还在生妈妈的气?”
女儿不说话。
妈妈说:“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平时很好通融的妈妈,突然变得的不可理喻。”
女儿依然没说话,不过从她委屈的眼神里,妈妈看了她的认同。
妈妈接着说:“女儿呀,你是妈妈最爱的人,妈妈怎么会连件衣服都舍不得给你买?”
女儿说:“那是为什么?”
妈妈说:“妈妈是想告诉你一个道理,对于只有一次机会的事情,不要刚开始就下结论。”
女儿不说话了,若有所思。
妈妈说:“有些事情妈妈不会问,但是凭妈妈的经验,能感觉到很多男孩子在追求你,而且其中有你喜欢的。爱情是美好的,但是一定要选对人。你现在缺乏经验,很容易被打动,但是如果你轻易地就断定这个人是你最喜欢的,是你一生相伴的,那你很可能要吃今天买衣服的苦头,不过那个苦头可要大多了。你将来还要上大学,还要工作,生活环境不断改变,你的性格和喜好也会不断改变,那时候你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远远不是你现在能够预测的。我的好女儿,今天你最喜欢的那件衣服,妈妈已经背着你付了钱,你随时可以去取。但是,假如在感情上你走了弯路,妈妈就帮不你了!
我们需要向这位母亲学习什么呢?首先我觉得这位母亲懂得要想达到教育的效果不能率性而为,要寻找时机;其次,要善于借助其他的事物做教育的铺垫。荀子曰:君子生(同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能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并非有特殊的本事,而是懂得借助外在的力量。外在的力量既可以是某个事件,又可以是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个环境,古代孟母三迁其居,来促使孟子读书,就是借助环境的经典事例。当然,借助外力,并非自己不努力,孟母除了搬迁之外,自己很注意对孟子的教育,孟母断织就是明例。三 耐心和和恒心故事一:永远的坐票。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故事二:三天和五个小时
我在大学毕业前夕曾到一个省直机关实习,该机关有自己的月报,每到月底要给全国的兄弟单位邮发三千多份。邮发报纸需要叠报、装信封、粘贴地址条和封口四个步骤。三千不是一个小数目,三千封信堆在地上是很大的一堆,当时这是我所在科室很大一项“工程”,我们科室四个人,每次大约用三四天的时间完成,而且大家都叫累不迭。这已经成为我们科室的惯例。我是一个认真的人,我决定计算一下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通过试验,我发现叠报纸需要13秒,装信封需要2秒,贴地址条需要3秒,封口需要3秒,那么邮发一封信的全程需要大约21秒的时间,四个人完成3000封信需要4.375个小时,也就是4个小时20多分钟,就算中间休息三次,每次十分钟,五个小时也够了。
为什么那个人永远能找到座位呢?为什么五个小时的事情,大家要用三天来完成,而且还要喊累呢?北方有句俗话说:手是好汉,眼是懒蛋。就是说,很多事情是感觉上很多,但真正做起来远没有想像的那么难。教育孩子也是这样,有些家长为孩子的成绩发愁,都落下这么多了,可怎么办呀。其实只要能够看清目标、定好计划,踏踏实实地努力,有半年的时间就能赶上去了。不少家长为孩子的某个坏习惯发愁,比如学习不专心、贪恋网络等,经常抱怨无论怎么说也没用,孩子就是改不了,其实,改变孩子的习惯没有那么难,根据教育学的研究,通常改变一个习惯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了,只要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行了。
简而言之,事情往往没有看起来那么难,关键是要有耐心和恒心。
您尚未登录系统